2022-06-18 03:11:35
一张照片换你一个故事,如何?
How about one photo for one of your stories?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的陌生人游记
不定期更新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鞠躬~
Subscribe the Journal to see the world with me!
2017年7-8月40天里,我从上海出发,途径俄罗斯抵达匈牙利布达佩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奥地利维也纳,飞越挪威、冰岛与格陵兰岛,重新探访了美国纽约以及西岸的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旧金山。再次回到杭州后,我希望能将这次旅行整理出来,记录下我所看到的。
这一站,艺术之都维也纳。
距离上一次更新布达佩斯,转眼已经过了整整两个多月,在此表示歉意。
提起维也纳你会想起什么?多瑙河、古典音乐、奥地利,或是茜茜公主?
这个城市有太多文化符号值得去探索,街头随处一处建筑或是雕像,背后就能牵出一段美妙的轶事。
维也纳的文化符号
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茜茜公主。
第一次去奥地利维也纳是在2013年的冬天(转眼已经五年!),很多记忆都已经消逝在寒冷又潮湿的雾气中,但是茜茜公主的容貌却一直深深印在脑海中。
这位皇后有个美丽的名字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茜茜”(Sissi)其实只是她的小名,但是却被国人熟知并万般传颂。这个亲昵的小名在中文翻译下越发衬得她容貌精致、肤若凝脂。
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所作茜茜公主画像,如今出现在各种纪念品上。这个照片被我笑了很久,茜茜公主的五官已经完全认不出。
在她最常被人记得的形象里,身着带有星星图案的白色克里诺林裙,编织的复杂发辫上用钻石星花头饰点缀,美貌绝伦令人惊艳,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将她的倩影捕捉下来,描绘在画布上,也成为后来维也纳这个城市标志和文化符号之一。
走在街道上,时常看到她的倩影,想起这位奥地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44年),却落得独子殉情、自己遭到暗杀的结局,皇宫、建筑都因此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第二个文化符号大概也是世人皆知:日日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弗洛伊德。他在维也纳大学接受教育,研究催眠、出版《梦的解析》等书籍,开创精神分析学;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性本能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释梦理论等,很多人不说百分之百熟知,但都或多或少有过接触与共鸣。
弗洛伊德博物馆(Sigmund Freud Museum)是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心理诊所和住所,主要介绍他的生平以及精神分析的历史。
在维也纳,除了维也纳大学,你还可以去阿尔瑟格伦德区的弗洛伊德博物馆好好追寻下他的踪迹。这里是弗洛伊德和他的家人生活了47年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诞生了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也见证了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安娜的成长和研究生涯(用精神分析研究儿童发展)。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享年31岁。
在维也纳街头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精致的塑像,舒伯特就是其中一位深受维也纳人民爱戴的音乐家。这位在音乐上造诣惊人的创作家出生、逝世于维也纳,短短的31年人生中给后人留下了600多首歌曲,种类不仅囊括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
街道上还能看到许多这样纪念各个音乐大师的“星星”标志。上面写着的全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真是一点不为过。
在这样的音乐文化之都熏陶下,维也纳的艺术自然更加璀璨。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根据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场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中,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纷纷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这不仅将一大批艺术家带进我们视角,还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吻》(1907–1908),现藏于美景宫奥地利画廊,克林姆特金色时期的巅峰代表作。在博物馆里,员工们为了保护真迹,还特意放出一幅复制品供游客拍照。
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组织的第一任主席和代表人物,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的画作《吻》大概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画作之一了。即使是我自己在早年对艺术一概不知的情况下,也对这幅大面积金色涂抹的画作印象深刻。
博物馆区随处可见的大海报,除了席勒的代表自画像,还将他和他的老师克里姆特的名字大大地印在一起。
还有我此行最大的向往:探访专门收藏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画作的利奥波德博物馆(Leopold Museum)。年轻的席勒师承克里姆特,虽然因为西班牙流感,年仅28岁就撒手人寰,他也靠着独具一格的画作成为了分离派当仁不让的代表画家。
在利奥波德博物馆能梳理看完席勒短短的一生,多数人都会被他英俊的外表所吸引。
他的故事一直在艺术圈、时尚圈广为流传,雇佣未成年少女担当模特被捕入狱,与17岁的沃利(即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同居,参加一战——这些不羁的生活和他充满张力的画作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TEUCHTLER唱片店,二战结束后维也纳第一家唱片店,从1948年营业至今,因为《爱在黎明破晓前》而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影迷和乐迷前来拜访。
时间再往当代走,维也纳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中,或许还是浪漫爱情的代名词。1995年那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就发生在这个城市,美国青年杰西和在火车上偶遇的法国女学生塞琳一同在维也纳游览一天。随着他们的足迹,你会发现很多20多年前的场景,如今还是丝毫没变。
店内墙上挂着的除了自家店名出品的购物包袋之外,还有电影海报,带人一下就穿越回23年前。
发现这家精致又充满旧时光气息的TEUCHTLER唱片店纯属意外,盛夏午后从住的地点慢悠悠向博物馆区行进,独具特色的店家招牌就在居民楼之间出现。初时并没有认出这是电影拍摄地,后来走进了才发现就是心心念念的《爱在》剧组20多年前取景的地方。
店主人对待游客态度非常友好,买了包袋之后还主动送我爵士乐专辑。
就是在这个唱片店里,两个年轻人在彼此身边听了Kath Bloom的那一曲《Come Here》。眼神流转之间,你望开时我望向你,你看向我时我又将视线迅速转开,余光却还是锁定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
“北面吹来一阵风,诉说着爱意的来临。
来吧,来吧,是否我从未躺在你身旁……
我不匆忙,此刻别跑开……”
他们随意挑选的这首歌,歌词无比应景,像极了他们的境遇,不经意间遇见,却此生难忘。
于是跟着他们的步伐,到夜幕降临时就踱到了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前的小广场上,看华灯初上,路上行人渐少,互相谈论的话题却越加深入。
那一句“The years shall run like rabbits.”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地方还是没有一丝一毫改变,时光都好似凝固了。
去的时间是正午后,平台上游客并不多,好像没有人在意那个小广场的角落上曾经在荧幕史上留下了如此精彩的对话。
二战末期,这座建筑物曾遭到盟军轰炸而严重损毁,战后进行了重建。1998年至2003年,再次翻新并进行现代化改造。2008年,又增加了由著名建筑师汉斯·霍莱因设计的具有标志性的悬廊,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维也纳文身店Dots and Daggers,站在门口的是我的希腊文身师Kuro。
维也纳此行于我最大的意义,除了席勒的画作,还有人生第一个文身。早在抵达维也纳前,身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时,脑中关于文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清晰。但是却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在维也纳还是在纽约寻找文身师实现这个愿望。
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之后,找到这家Dots and Daggers,当时告诉自己,若在行程时间内还有空闲,就去特意寻找这家店。没承想,抵达维也纳,踏出地铁出口要走向住处时,赫然发现这家店就在去往住处的路上。就这么一个拐角,它就出现在了眼前!
文身店Dots and Daggers内部,与其他文身师一起,这家店常年有别的国家的文身师定期驻店。
一瞬间,突然就觉得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指示。于是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和背包,就踏入了这家店,遇到了文身师Kuro,和他快速沟通了一下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换了邮件,查看了彼此时间的空档,满意地回家。
我们定下的、Kuro的手稿。
频繁的邮件、四五次修改稿后,在离开维也纳前一天,我的右臂上方多了一只蜜蜂。这只工蜂代表了曼彻斯特的Working Bee精神,永不停歇地奋斗,左边翅膀代表着工业革命起源的曼彻斯特,右边文上了象征着探索精神的海浪。左下方是我本科、研究生毕业的礼堂Whitworth Hall,右下方则是荷花盛开的西湖——这些共同塑造了今日的我。
当时第一个反应是文身尺寸过大,几乎短袖都遮不了的程度,但这已经是在能体现所有细节基础上的基本尺寸。
整个文身的过程,仅仅持续了2个小时不到(因为是Kuro自己的手稿,他熟知细节),因为是手臂,并没有那么靠近骨头,所以疼痛程度可以忍受,加上和Kuro一直聊得非常开心,结束后他还带我去吃了晚饭。那一天的回忆会一直留在心中。文完之后出来走在日落后的维也纳街道,和Kuro一起去街道转角年轻人聚集的汉堡店,继续探讨东西方文化,右臂即使隐隐发热,也觉得幸福。
维也纳的博物馆们
博物馆区一角。
除了以上这些文化符号,维也纳也是当仍不让的欧洲博物馆之都。
市区的“博物馆区”(Museum Quartier,简称“MQ”)占地60,000平方米,驻扎着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艺术机构。
我最爱的利奥波德博物馆(Leopold Museum),收藏的代表性艺术家是埃贡·席勒。
利奥波德博物馆(Leopold Museum)于2001年开幕,拥有最丰富的现代奥地利艺术收藏。代表性艺术家包括埃贡·席勒、古斯塔夫·克林姆、奥斯卡·柯克西卡和理查德·盖斯特尔。
Seated male Nude (Self-Portrait),1910,席勒最著名的男子自画像。
收藏重点是20世纪上半叶的奥地利艺术,包括埃贡·席勒和古斯塔夫·克林姆的重要作品,展示了从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到表现主义的逐步转变。
又一幅自画像。
席勒可能是艺术史上最自恋的艺术家之一,短短的一生还留下100多幅自画像,他的自画像中或扭曲,或狂怒,或一本正经,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最好的在现实的反照,也是让评论家们苦下工夫对其进行研究最好的素材。
The Self Seers (Death and Man),1911。一般认为,两个形象都是席勒自己。
席勒能在将肢体扭曲和夸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却仍然卡着造型的结构,凸显出别样的美感。而席勒画作中,手势的应用,似乎更像是一种刻意的“符号”。
The Self Seers (Death and Man)细节局部图。
同丢勒相似,席勒酷爱通过描绘手,留下象征主义般的线索。如果说丢勒的手是早到中世纪末北方画家留下来的弧线线条处理方式,到了席勒这里,便成了棱角分明,划开时代的手势。
Portrait of Valerie Neuzil,1912,席勒笔下的沃利。
能让席勒的作品如此迷人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席勒对于恋人的描绘了吧。
“1911年,正是席勒创作风格摸索的时期,席勒遇见了“沃利”,从此,这个迷人的女子成为了席勒画作中的第一个女主角。从沃利身上,后世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最美好的面貌:她美丽,成为了艺术家多幅画作的主角;她忠贞,一直陪伴在席勒左右;她坚忍,面对恋人的离去;同时又大是大非,当战争爆发时,身为平民的她义无反顾上前线做了护士。”
Self-Portrait with Chinese lantern fruits,1912
席勒跟沃利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上面这两幅肖像,一副自己,一副沃利。他几乎采用了同样的创作方式,一样的技法,相似的造型方式和色调以及背后的装饰,不同的是,席勒的自画像中高昂着头颅,一如既往地不可一世,而沃利则温顺地前倾,似乎揭示了两人关系中的主次地位。
在今日的利奥波德博物馆里,这两幅小小的画被挂在了相邻的位置,中间却稍稍空出了些许空间,让人停留,引人遐想。
沃利与席勒相关出版物在博物馆衍生产品中尤其流行。
博物馆中除了席勒,还有许多维也纳分离派相关艺术家的各类建筑、家具、室内金属器皿的设计。
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ModernerKunst),和利奥波德博物馆一起在广场上。
博物馆区除了利奥波德,还有建筑博物馆 (Architektur Zentrum)、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ModernerKunst)、维也纳艺术馆(Kunsthalle Wien)等,不远处还有著名的玛利亚•特雷西亚广场,两侧是雄伟的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eseum)和艺术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街道上可以经常看到这些博物馆展览的宣传信息。
市区还有其他的博物馆也非常值得一看。
ALBERTINA入口前的小广场现在也成了聚会碰头的好地方。
前文提到过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其实举世闻名。馆内收藏有6万幅绘画作品和1万件版画,其中包括阿尔布雷特·丢勒的“野兔”、“祈祷的双手”,彼得·保罗·鲁本斯对儿童研究题材的绘画以及塞尚(Cézanne)、克里姆特(Klimt)、柯克施卡(Kokoschka)、毕加索(Picasso)和罗森伯格(Rauschenberg)等人的伟大作品。此外,馆内还有建筑展和新设立的摄影展。
莫奈的笔触(1917-1919)。
这里作为欧洲古典与现代艺术的最大的私人收藏之一,藏品囊括了国际现代艺术与法国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野兽画派和前卫派的俄罗斯作品等等。 博物馆定期推出新展,确保人们每次去都能见到不一样的藏品。
德加的舞女。
雷诺阿的Portrait of a young girl(Elizabath Maitre),1879。
保罗·西涅克的Antibes,the Towers(1911)。
克林姆特的Silver Fish(1899)。
还有温柔的夏加尔:The Kite-1926。
最后要介绍的或许也是最负盛名的美景宫(Belvedere)。
这里由两座巴洛克宫殿(上美景宫和下美景宫)、橘园和皇宫马厩组成。庭院建立在缓坡上,其中包括装饰层的喷泉、瀑布、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雄伟的铁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是当时欧根亲王的夏季住宅。
美景宫内部的豪华装饰。
如今,美景宫也是奥地利国家美术博物馆,分为上宫和下宫两部分。下美景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上美景宫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美术馆,主要收藏有19世纪 和 20 世纪左右杰作。最受欢迎的馆藏就是克里姆特的作品,而其中最着名的是《吻》。
上下美景宫的票其实可以分开购买,学生价就显得尤为划算了,场地巨大,一天逛下来体力消耗十分大。
克林姆特的Judith(1901)。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Napol on at the Great St.Bernhard Pass (1801)。
除了画作之外,当然更多的还是会被建筑本身的风格和装潢所吸引,各类雕像、穹顶画、墙纸、吊灯、家具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这是我心目中关于这个文艺之都在七月中的美好印象,之后还会一篇走上维也纳街头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
你或许还会对以下城市感兴趣:
英国相关:英音电影、曼彻斯特
欧洲:法国巴黎、直布罗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亚洲:韩国首尔、朝鲜平壤
大洋洲:大堡礁、墨尔本、悉尼
非洲:突尼斯、摩洛哥、撒哈拉、
美洲:纽约、旧金山、拉斯维加斯
港澳台:香港、澳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垦丁
国内:珠海、泉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