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制琴高手 琵琶名家

2023-05-25 17:04:50

点击上方“造鹰计划”关注更多详情!


曹卫东简介 :

琵琶制作传承人,民族弹拨乐器制作名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制作委员会理事。


月明星稀,琵琶声声,声声催人醉。

清风拂面,烟笼寒水,萦绕着琵琶的千古吟唱。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一篇《琵琶行》写出琵琶女的生活,运用优美鲜明、有音乐感的语言,完成琵琶女的形象塑造,成为千古名诗。


在琵琶演奏的唯美画面背后,凝聚着琵琶制作者的创意与思维。曹卫东从北京乐器制作专业学校毕业后,先后跟多位琵琶制作大师、演奏名家学习、合作,形成了独有的形制与曹氏制琴风格。他制作的琵琶被许多音乐爱好者、琵琶发烧友视其为珍品订制、鉴赏、收藏,众多琵琶演奏家将其作为指定用琴在音乐会上使用。



师古不泥古

曹卫东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儿时的他,动手能力很强。那个年代,各种物资非常匮乏,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食油、粮食等都要凭票供应。家里的家具都是手巧的父亲一手打造,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木器制作非常着迷,后来在父亲的协助下,做出了第一把铁筒(罐头皮)木质琴杆的二胡,当时非常开心。


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涉及面的不断拓宽,他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爱读古诗词,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印象尤为深刻。诗句中描写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引起了他的很多联想,什么样的乐器声音能够使得送客的主人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呢?出于这种情结,他后来毅然选择了到北京乐器制作专业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乐器的设计、制作,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与乐器的演奏。


1987 年,曹卫东从北京乐器制作专业学校毕业,选择了当时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北京民族乐器厂。进厂后,跟随老的技师们学习,掌握了数种民族乐器的制作技术,选择了琵琶作为他的主要制作与研究对象。不久,师从我国著名琵琶制作大师满瑞兴,学习琵琶、柳琴等弹拨乐器的制作。后又拜制琴名师张守义、孙庆堂,学习胡琴、古筝及古琴的制作。


师古不泥古,求新更创新。曹卫东以独有的形制与曹氏制琴风格获得众多琵琶演奏家与音乐爱好者的认可。琵琶文化涉及的领域众多,他认为琵琶制作技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乐器既是演奏家的生命,也是乐器制作者的生命。他深知音乐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必定是以声音的形式,音乐声音的多元化是音乐存在的基础。而同一类乐器由于形制和材质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样可以给演奏家及作曲家提供出更多的创作、演奏空间。作为琵琶制作者,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琵琶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琵琶文化,还应将两种文化有机的进行融合,制作出具有独特琵琶声音、特色、种类众多的琵琶,最终体现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的魅力。


从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曹卫东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从 2010 年起,在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后,他成功地复制了四把不同年代的琵琶:一把燕尾式明琴、一把凤尾式明琴、一把唐代的四弦琵琶和唐代的五弦琵琶。在复制的过程中,他与一些专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又对这几款琴加以改制,既保存了古代琵琶古朴、简约的外形,又结合了现代声学的需要。


唐宋高峰现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早在中国秦朝就出现了。“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


琵琶又称“批把”,汉代刘熙在《释名 • 释乐器》里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叫做批,向后挑进叫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为 “批把” 。 南朝王僧虔在 《技录》称:“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 后乃出。 倾之, 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

称正式进入宫廷。

曹卫东说:“唐宋均是琵琶发展的高峰。”


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及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也可见到琵琶在其乐队中的地位。杨贵妃所用的琵琶,据考证正是从印度(古天竺)进口的上等的小叶紫檀料制作而成,当时琵琶演奏风靡一时,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日本正仓院仍保存着唐代琵琶的实物,其制作工艺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术被发挥到极致。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 都市的繁荣,各大演出场所更趋活跃,琵琶的演奏不仅有独奏,同时也用于说唱、伴奏,更主要是乐曲情调发生了变化,在琵琶制作形式上不仅增加了品位、 相位,而且由横抱改为竖弹,并产生了很多竖奏的演奏技法,形成了琵琶发展的又一高峰。宋词中有很精彩的描述“琵琶弦上说相思”“琵琶写出关山道”,此时的琵琶已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


到了清代,随着琵琶制作形制与琵琶演奏技巧的不断完善,从乐曲的形式与演奏上分为南派与北派,更有文曲与武曲之分。武曲着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格调雄壮慷慨、气魄宏大。乐曲以叙事为主,富有写实性和叙事性,往往根据内容情节发展连续叙述, 结构庞大, 有声有色, 绘形绘影,段落分明。 文曲着重左手技巧的表达,格调细腻、轻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为主,富有概括性和倾诉性。往往以简朴动人的旋律或优美清新的音调,表达出深刻地内心倾诉或令人向往的意境。 与此同时, 产生了很多流派, 如: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等。


近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琵琶从演奏指法、技巧及曲目的更新上,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精彩的琵琶演奏中,人们看到的更多是琵琶演奏者的情感表现与高超技巧,很少有人会想到琵琶背后的制作者,凝聚着的心血与创意。如果没有一把好琵琶,缘何能奏出一曲多彩的音乐?


良材出好琴

演奏一首优美的琵琶曲,需要精美的琵琶乐器才能弹出。一把好琴,选材至关重要。唐代著名的斫琴家雷威说:“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由此可见一把好的乐器,能否长久使用,与演奏者、制作者及木材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木材本身的传导性、稳定性、干湿程度都决定着此乐器的后期发展, 木材种类很多,花梨、红木、紫檀等都可选用,不同的材质也影响着乐器本身的音质、音色的走向。曹卫东制作的琵琶选材讲究、工艺精细、造型典雅、音色纯正。1992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乐器制作工作室, 在此期间与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光华、吴玉霞、杨靖、张强、陈音、蒋婉求等多位名家合作。在琵琶的制作上, 对音色、 音质及演奏手感、均衡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实践,得到多位演奏家、音乐家的支持,使其琵琶的制作工艺与发声音效更加完善、科学、精湛,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形制与曹氏制琴风格。


由于其工艺与音质的不断精进与稳定性的保障,曹卫东制作的琵琶被国内外众多的琵琶演奏家作为指定用琴在众多场的音乐会上使用,均获得好评。他与中国音乐学院杨靖教授共同研发了高音琵琶、低音琵琶;与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一起开发出古式琵琶,稳重的样式、古典的韵味,既富有古代琵琶的风格,又包含了现代音乐元素,倍受关注,2013 年 3 月,吴玉霞用此古式琵琶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琴声的含蓄柔美及独特古朴的外形,立刻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与中国广播艺术团琵琶首席陈音合作,根据曲目《山之舞》《西风词》,按其创作思想、曲风、意境与演奏技巧结合制作出山之舞、西风词琵琶,配合乐曲进行完美展现;2013 年,曹卫东创作的燕尾古式琵琶,被美国芝加哥大学蔡龙迪教授立项研究,并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兰维薇于 2014年 6 月 1 日在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 “兰维薇琵琶独奏音乐会”上演奏。


为了普及琵琶知识,曹卫东有时与一些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共同到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为初学琵琶的小学生举办“漫话琴缘”的讲座,他以制作者的角度向孩子们讲述了琵琶的发展史,琵琶演奏家用他制作的仿古琵琶及现代琵琶为到场的学生及家长演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是他们常常演奏的一首琵琶名曲,充分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琵琶声声慢,一曲弹尽千年伤。



备注:欲了解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大型免费公益研修计划的具体详情,敬请关注造鹰计划官方微信微信号:zaoyingjihua,或关注品客网(www.thepinker.net,点击品客网“商学院”频道。


抢报热线:400-968-9987

造鹰计划官方网站:www.thepinker.net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造鹰计划”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