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说』地下乡愁蓝调 &1

2022-04-22 03:41:52



山自青青,我是大kiang



来源:花瓣网

侵权必删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一、


一个漂亮的名字——地下乡愁蓝调。然而这不是一杯小资调调、供你在秋日午后发呆的鸡尾酒。当然,一个正在向自己青春告别的人,总难免要频频回头,一再去舔自己青春的血,并骄傲地说:这也是时代的血,大地的血,诸神的血。


 蓝调——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蓝调布鲁斯的书,但书中所写的人与乐,都少不了蓝调血脉和布鲁斯根基。而有关台湾民歌运动之风起云涌,以胡德夫后来的命名,也不妨笼统称作“海洋蓝调”,它也难免受启于鲍勃·迪伦们,但更离不开本土的山川海洋,以及环球同此凉热的、汹涌的大时代。 地下——这个词一直被当作一个简单粗暴而又方便有效的标签,用来与“主流”、“流行”对立,划分身份和阶层。


盗自 豆瓣时间 不久以前胡德夫白发老爷爷便在豆瓣开了该专栏,128月/46期,现已更新至第17期。


胡德夫(排湾语:Parangalan、简称:Oraara,1950年11月10日-)是具台湾卑南族、排湾族血统的台湾音乐家,汉名自取名为Kimbo,在家中排行第5。曾就读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于大三那年因病休学。被媒体誉为“台湾民歌之父”与“台湾原住民运动先驱”。

20世纪70年代,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推动了被称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民歌运动"。李双泽创作、胡德夫第一次公开演唱的歌曲《美丽岛》,在台湾戒严时期曾经被行政院新闻局列为禁歌。

伍佰:“他发明了一种属于自己的JAZZ,这个境界比Blues还高, 因为它让我看见所谓‘灵魂解放’这个东西。”

蔡康永:“我唯一一次自己想做的就是原住民歌手胡德夫。我不要他好笑﹐我就是让他来把歌都唱了一遍。那是我用特权做了不适合《康熙来了》的事情。”



盗自

2010年6月于西班牙维多利亚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

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长达六分钟的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由于其使用摇滚元素亦受到了民谣运动中一些人士的批评。

迪伦曾获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金球奖及1尊奥斯卡金像奖,并被引入摇滚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1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将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强调相当荣幸能获奖。他并非因故缺席领奖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学院表示,并不会因为得奖人无法前来取消奖项,尊重鲍勃迪伦的决定,诺贝尔文学奖依旧是属于他的殊荣。


比如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说起我认识某位红歌星,却遭其质问:你什么时候认识的?我说上个世纪。对方不屑:那就不能算认识。意思就是说,在人家还没红之前认识等于白认识,更进一步理解,这个人在走红之前是作废的,可以一笔勾销的。我确实在这哥们走红之后再没见过他,也就是说,我不幸只认识了一个地下的废人,却无缘结交一个红星以沾光。如此说来,马世芳小时候在自家客厅或者学校里、酒吧里认识很多叔叔阿姨,实在都不能算认识,哪怕日后这个叔叔成了李宗盛,那个阿姨成了齐豫。


在我小时候,“地下”意味着革命和解放,意味着露天电影上的地下党,以及电影散场后地下防空洞的捉迷藏。小时候迷恋《地道战》,长大后则喜欢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地下,从来都意味着革命和解放,自由与魔幻,神秘与探险,死亡与再生。假如你去巴黎的地下,你还可以与几个世纪的千万骷髅白骨相逢,向地下的幽灵和死神问好,就像罗伯特·约翰逊那样唱:“哈罗,撒旦,是上路的时候了。”且修改一下他的歌词——“你可以把我的尸体,埋在地下,这样,我邪恶的老灵魂,才能搭上地铁,到处游荡。” “地下”意味着根基——地基和根,在情感与道德上,“地下”抓住了大地的根,在艺术与思想上,“地下”验证了深度。 


没有密西西比三角洲摘棉花黑人的号子和长歌,就没有蓝调,没有蓝调就没有摇滚。没有台湾“民歌运动”的地下野史,就没有后来流行音乐的殿堂——只是这个殿堂如今已失去地下的根基而摇摇欲坠。但地下的目的,未见得就是有朝一日浮出地面进入主流修成正史,尽管从马世芳在本书中着力梳理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不管是西方摇滚史,还是台湾的“民歌运动史”,无不是一章章犯上作乱、最终跻身殿堂的历史,然而剽悍的地下从来不需要解释,地下永远意味着颠覆的勇气和创新的本能,一种已然修成正果进入主流的文化要防止枯竭,必定要时时“重返地下”,珍视并汲取自由无限的地下状态,或即马世芳在《青春舞曲》一文中怀念和召唤的“没想太多”的纯粹之境。


盗自

蓝调传奇人物B.B. King 2009年


蓝调(英文:Blues,称为蓝调,音译为布鲁斯)起源于19世纪末,非裔美国人在南方及美国各地。这种流派是从非洲传统音乐,非裔美国人的作品,黑人灵歌、工作歌曲和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

蓝调的音乐形式,是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流派,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普及运用于爵士乐、节奏蓝调、摇滚乐,其特点是呼喊和回应模式。

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悲伤和忧郁情绪。


 乡愁——乡愁不只是青春的怀旧和那喀索斯式的自恋,乡愁是对大地的一再追忆和重返,是对故土的守望,更是对乌何有之乡绝望中的希望。乡愁即对乌托邦的执念与热望。 数月前在深圳和胡德夫老师聊起当年那首伟大的时代曲《少年中国》——在纪念香港回归的那张两岸三地合辑《生于七月一日》开首,便是胡德夫和杨祖珺轻时对唱的《少年中国》——“少年的中国不要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胡德夫说李双泽当年豪出此言有特殊时代语境,而老胡说自己如今仍有深深的乡愁。说罢当晚他忍不住抱病引吭高歌一曲他如今已很少唱的《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一首台湾经典民谣歌曲,诞生于1977年,由李双泽创作,歌词改编自著名诗人蒋勋的诗作,曾被杨祖珺,胡德夫和大陆的黑豹乐队演唱。

背景: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文理学院校园里举行了一场热门“民谣演唱会”,发生了著名的“可口可乐事件”。侨生李双泽拿着一个可口可乐瓶,上台质问大家,为什么喝的美国饮料,唱的美国歌,而为什么我们不唱自己的歌?李双泽当场演唱了台湾民谣《思想起》,台下则响起了起哄声。

杨祖珺当时对李双泽的做法很生气,1977年1月3日就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对李双泽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杨祖珺表示,既然要唱我们自己的歌,那我们自己的歌又在那里?我们总不能总是唱几十年前的民谣。

不料,这篇文章深深刺激了李双泽。于是李双泽埋头创作,其间诞生了著名的《美丽岛》和《少年中国》等歌曲。 这首歌在台湾解严前一度因为被当局认为有向往统一倾向而被禁,解禁后渐渐传遍海峡两岸,它悠扬婉转的旋律传达出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之情,感动了无数人。



二、


这“深深的乡愁”遥遥飘向故乡故国,更飘向那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老胡在深圳根据地酒吧的演出,免不了要唱《美丽岛》,而杨祖珺版的《美丽岛》我还无缘听到,只能从马世芳的文字遥想。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杨祖珺唯一一张专辑的内页中,这个和齐豫一样喜欢翻唱琼·贝茨(JoanBaez)的小女生竟也大笔一挥写下“大时代”这样的字眼:“我总在心中惶惶恐恐地想着:我的歌声足以回答社会上关心我的人们的爱心吗?如果音乐除了作为娱乐的消遣品而外,不能在这大时代中负起一份该尽的义务与责任,音乐的存在是必要的吗?” 


盗自

,全场合唱《美丽岛》


美丽岛

歌词: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的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复的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创作背景:

李双泽在1977年夏天完成《美丽岛》后,生前并没有发表过这首歌曲;该年9月,李双泽于台北县淡水镇海边因救人而溺水去世,来不及为自己的作品录音。在李双泽告别式的前夜,杨祖珺与胡德夫彻夜整理李氏遗留的手稿,编录而成。在李双泽告别式上,此曲首次正式公开。

当时台湾歌曲发布前必须送交行政院新闻局审查,但《美丽岛》并未通过,惟新闻局仅禁止公开在电视广播上演唱。1979年党外运动人士以此曲做为《美丽岛杂志》之名后,,遭禁


这乡愁其实就是“六○年代乡愁”。我与马世芳素不相识,但同样生于七○年代,却带着某种六○年代遗老遗少的气息,我们只是通过文字,在六○年代浩瀚大河边隔岸观火并相互问好,我们的问候语和接头暗号是伍德斯托克,是鲍勃·迪伦和吉姆·莫里森,乃至哈维尔和“宇宙塑料人”,是《同情魔鬼》和《露西和钻石在天上舞蹈》……当年的美国评论家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描述为“整整一代人去那儿相互问好”,那一代人也曾被称为“伍德斯托克民族”或“伍德斯托克国”。伍德斯托克国的子民是超越国家、民族的。

然而“伍德斯托克乡愁”毕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浩叹,就像前年,约翰尼·戴普(JohnnyDepp)耗资百万美元,遵“刚左教父”亨特·汤普森(HunterTompson)生前遗愿为其举行炮葬,将其骨灰用几十门大炮轰向星空,六○年代的骨灰亦随烟花散尽。当你看到今日的RollingStones杂志封面上,二十一世纪的亚瑟小子(Usher)打跑了六○年代的亚瑟王,牛逼轰轰地说:“MoreWoman,LessTime”,你不知道是该给约翰·列农收尸还是招魂。大时代已成小世界,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那些在“娱乐至死”的天罗地网中突围的浪人,宁可如丧家犬继续在路上游荡。





列侬(右一)1964年披头士狂热的高峰演奏。



约翰·温斯顿·小野·列侬(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英国歌手和词曲作者,作为披头士乐队的创始成员闻名全球,该乐队是流行音乐史上商业上最成功的团体。

在1969年与小野洋子结婚后,他把名字改为约翰·小野·列侬。1975年,列侬从乐坛隐退,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西恩。1980年,他和小野携新专辑《Double Fantasy》复出,在专辑发行三周后遇害骨灰播撒于纽约中央公园。

2002年,他在BBC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榜单中被民众票选为第8位。2008年,《滚石》杂志把他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5位。他在去世后于1987年进入词曲作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还两次进入摇滚名人堂,分别是在1988年以披头士一员身份和在1994年以个人身份入选。


 我们曾通过杨德昌和蔡明亮去了解隔岸的牯岭街少年和青少年哪吒。现在马世芳又掏出一份有血有肉有骨有气的个人成长史和时代鉴证书,并砰然打开每一位读者的音乐成长记忆之门。难免会联想到大陆“打口的一代”,记得第一次奔赴打口青年心中的延安——粤东某镇——的时候,我竟禁不住唱起约翰·丹佛的《乡路带我回家》,或许迟早有一天,马世芳会带我在牯岭街淘黑胶,而我会带他去广州的岗顶、上海的大自鸣钟、北京的新街口……这本书像大河一样延伸,终将激起两岸对话的浪花。 


唯有上路可以治疗乡愁。我在去美国的前夕写下这篇小文,在无数影像中,我们早已熟悉了那典型的美国场景:旅人在大路上拦车,音速青年(SonicYouth)有首歌的MV尤其令人既迷幻沉醉又热血沸腾。你可以将《地下乡愁蓝调》当作一部公路电影,或者,当作一辆虽老旧然而依旧凶猛呼啸的卡车,现在司机朝你停下来了,搭上你,一起上路吧。在路上,乡愁是一管粗大的萨克斯,径自吹出满天霞光。



《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是2006年底马世芳在时报文化所出版的一部散文集。马世芳用Bob Dylan在1965年所出的一张单曲唱片做为书名;这张唱片代表的含意,是原为民谣诗人的Dylan正式宣告挥别过去、踏入摇滚乐的殿堂。自小家中就是校园民歌歌手集散地的马世芳,累积大量的音乐知识,在沉浸十年后所写出的第一部散文集,书中多为作者自己的记忆与经历;书名与内容的相映,更明白地使读者了解作者所要说的故事。

全书共分二十篇小散文,内容包罗万象,而多是马世芳自身的经历。





一开始是想要以书摘的形式进行多日连续洗脑粗暴方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但是重温之后,发现该书的第一篇序实在是不错,加之最日余光中先生逝世,借个由头致敬一下,“乡愁”这个词的意义太大,尤其在大陆和台湾之间,这个话题恐怕永远说不尽,若干年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个话题又将何去何从?而马世芳先生的这本书算是我认识台湾的第一本启蒙书了,以前我只停留在对伍佰歌曲和台剧《我的自由年代》的痴迷之中,对台湾的认识实在是太过肤浅!

这本书以音乐为线索,说薄的确很薄,要不怎么说是自己的启蒙书呢,诗意的语言下会诱惑每一个人去百度去阅读去聆听,这本书引申出来的厚度厚不可言,我这个专题的目的只是想在给大家复制粘贴原文的基础上去维基做一个搬运工,同时梳理一下自己的头脑,以下是我建议捆绑食用的:

另,马世芳先生的嗓音很好听!


干货满满


1.《地下乡愁蓝调》马世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 / 重庆出版集团 / 2009-11 

3.《我们台湾这些年2》廖信忠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4-11-1

这几本书后台回复 地下 会有电子书(但只能在kindle上看)

4.民谣与台湾故事——胡德夫的音乐时间/豆瓣时间

链接:https://m.douban.com/time/column/77/?dt_time_source=douban-web_top_nav

5.《听说》第一季、第二季/马世芳/优酷

第一季: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4ac8e37ac7cc11e49e2a.html 
第二季: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E5%90%AC%E8%AF%B4%E7%AC%AC2%E5%AD%A3?f=1&;kb=04114020kv41000__%E5%90%AC%E8%AF%B4

或者直接参考豆瓣分享: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0204907/ 

6.音乐543——马世芳/喜马拉雅FM


这些只是个人的业余分享,业界大佬有任何意见尽管提,大kiang没啥优点,能接受批评~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全文摘自

《序马世芳<地下乡愁蓝调>》/张晓舟

资料来源:、360百科、花瓣网



关注我!

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青青水自流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