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02:02:06
(听着这首歌再看接下来的文章会更加有代入感)
今日,布鲁斯君在千千万万的思绪中去了电影院看完了一部电影《缝纫机乐队》。
在看电影之前,有兴奋也有恐惧。
兴奋是因为这是一部充斥着摇滚乐与情怀的电影,不管从电影的视觉效果上,还是在配乐上,都突破了传统的电影给人们展示的画面。(要是外国的摇滚乐迷看到下面两张电影海报肯定小则心领神会,大则菊花一紧。)
恐惧是因为这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着着低级笑话的电影,不管是从演员中的对话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上,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平庸的搞笑电影,尽管导演大鹏在这部电影的细节上有些许深刻的讲究。(后文会有讲解。)
作为一个摇滚乐迷,看完全片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充斥着摇滚情怀和理想的平庸的商业搞笑电影。
为了证明布鲁斯君的观点,有以下几条理由:
1.摇滚乐在影片中存在的形式只是在配乐与视觉以及故事情节上,并没有深入探讨。这就导致主人公为了摇滚而努力的行为没有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就是说,影片并没有着重讲摇滚乐究竟是什么,摇滚乐的立场是什么?主人公为什么那么热爱摇滚?摇滚乐到底给了主人公什么?种种这些希望被摇滚乐迷们听到的答案在电影中完完全全的被导演所忽视,展现给观众的,只有摇滚乐队们声嘶力竭的吼声与乐迷们疯狂的现场。可以说,这部电影只是披着摇滚的外衣在贩卖它的情怀。
举个例子来说,电影中超市老板(孙大力)在电影中的作用就不大,在整部电影中可以说是一个龙套的角色。
而他对影片的作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衣服上印着“邦佳维”三个字,和外国一支摇滚乐队的名字“邦·乔维”十分接近。所以,他在影片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向“邦·乔维”这支乐队致敬。包括他头上戴的帽子,与崔健带的帽子十分相接近,可以说几乎一模一样,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致敬吧。
但是,普通的观众怎么会懂这些呢?他(孙大力)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与摇滚接轨的地方,这只不过是导演将摇滚的情怀强加在了某个角色的身上而想以此来显露情怀。
2.摇滚乐在影片中的作用很片面,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影片一开始“大吉他”乐队的演出使集安成为摇滚乐的乌托邦,建立起吉他雕塑,到电影中段吉他雕塑被毁,胡亮的摇滚梦破灭,再到最后缝纫机乐队的经纪人程宫看到高速路上的摩托车队举着乐队的旗子而回心转意,让乐队在雕塑的废墟下演出。摇滚乐在电影中都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被当成故事的转折点,而仅仅只是被当作一个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一条线。如果把摇滚的元素去掉,换成其他元素呢?
比如,主人公胡亮是一个非常热爱足球的人,他们的小镇中出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前锋,他的球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杯冠军(适当性的夸大),,而出于对足球的热爱,胡亮准备建立一支足球队,在经历了球队选人与信仰的雕塑被拆后,因为球队经纪人在球场边看到一群小孩穿着胡亮球队的队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场队服而回改,使胡亮有了上场比赛的机会。
是不是觉得这样也说的通,而且故事的整体结构也没有因为摇滚这个元素被足球替代而显得奇怪。所以说,如果真的想要想使摇滚乐的元素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摇滚精神的体现。
大家知道,摇滚与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创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真我,就像国内一支独立乐队“痛仰”乐队一样(痛仰乐队的主唱,高虎在电影中也有客串。)他们在经历了几年后,曲风和以前有了极大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摇滚乐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与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摇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音乐的热爱。那些音乐风格十几年来没有转变的乐队,好听点说是坚持。难听的说就是“假摇滚”,他们就是典型的披着摇滚的外衣,贩卖摇滚的情怀。
说回电影,那创新的摇滚精神怎样体现呢?
可以从几个方法入手:
体现出主唱唱歌风格上的创新,与其他乐队不同。比如,在娜扎唱完歌曲后,胡亮再唱的时候与娜扎的声音及其不同,就像谢天笑一样,与其他乐队主唱都不同,最后在摇滚乐坛独树一帜。
体现出主唱在演出风格上的创新,在演出时总会做一些在外人看来十分奇怪与类似精神病的做法,比如砸琴。在演出到极致时,奖吉他举过头顶,在猛力地砸在舞台上,知道吉他完全坏掉为止。这是一种行为上的创新,可以使演出现场的气氛达到极致。
体现出曲风上的不同,在电影中的几首配乐里,曲风都大致相同,都是“流行摇滚”。如果将电影的曲风上差别变大,可以体现出主角心态上的转变,也可以更加带动观众的情绪。
这样一来,摇滚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就会鲜明很多,在摇滚精神的体现之下,观众才会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摇滚乐。
现在很多人还是认为摇滚乐里的人都是“性,毒品,暴力。”,以及噪音。大多数人对摇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缝纫机乐队”这部电影对摇滚元素的展现也停留在表面,这就是为什么布鲁斯君要说这是一部平庸,无聊的商业电影的原因。看似与摇滚息息相关,实则与摇滚精神毫无关联,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披着摇滚的外衣在贩卖情怀的“假摇”电影。
最后,布鲁斯集为男性读者奉上几张福利(毕竟布鲁斯君忘了说娜扎的表现
·END·
Youth B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