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走出三位文化巨匠

2023-05-25 17:04:50



“江阴纪事”由江阴市史志办主办

一家走出三位文化巨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江阴城内兴国塔下西横街上一个寒士家庭,先后走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者刘天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北茂,兄弟三人均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颇有建树的文化巨匠,被称为江阴“刘氏三杰”,饮誉海内外。


刘半农夫妇与刘天华(左)、刘北茂(右)合影

刘半农

刘半农,1891年出生。1903年进入翰墨林小学读书。1908年秋,考入常州府中学堂。1911年夏,刘半农与同县女子朱惠结婚。同年10月回江阴到母校翰墨林小学教书。其间,同吴研因等进步青年编辑《江阴杂志》。辛亥革命后,刘半农到革命新军中担任文牍工作,后因不满军内混乱回到江阴。1912年春,刘半农到上海在开明剧社做文字编辑,一年后到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杂文等。1916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1917年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刘半农到北大任教, 自此开始新诗写作。次年参加新文学运动,担任《新青年》编辑。


1920年2月,刘半农到欧洲留学。留学期间,怀着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诗篇,并将他首创的第三人称女性的代词“她”字,用到此首诗中。1925年秋,刘半农回国,任北大国文学教授。他创办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我国唯一从事语音乐律研究的专家。


(1920年刘半农参加苦雨斋聚会与钱玄同等合影)

1927年至1934年,刘半农先后被聘任为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北大研究中国文学系教授等职。刘半农创作编撰、翻译的主要作品有《半农杂文》《扬鞭集》《瓦釜集》《半农谈影》《国外民歌译》《茶花女》等。1934年7月因染病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

刘天华

刘天华,1895年出生。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1909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1911年学校停办,刘天华随兄赴上海到开明剧社当演奏员。1913年回江阴执教于华士镇的华澄小学。在此期间,他深入民间采风,拜当地的二胡、琵琶能手为师,学习演奏技巧,同时收集整理民间乐曲。


1915年秋,刘天华应聘赴母校常州府中学担任音乐教师。192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之聘,担任北大音乐练习所琵琶导师。不久后又兼任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艺术专门学校3所大学的音乐教授。刘天华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民乐的振兴改革。他博取民间各流派之长,整理并创作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批二胡、琵琶练习曲, 还抢救记录了不少古乐和民间音乐。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代表作品有《良宵》《光明行》《病中吟》《空山鸟语》等,琵琶演奏曲有《歌舞引》等,记录曲谱有梅兰芳的《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1932年6月不幸染病去世,年仅37岁。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无愧于“一代宗师”的称誉。


刘北茂

刘北茂,1903年出生,刘半农和刘天华的胞弟。在其兄的影响下,他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就掌握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解放前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北联合大学等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北平沦陷后,刘北茂断然拒绝日伪当局的重金聘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为继承二哥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志,毅然放弃西北联合大学英语教席,于1942年转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全力投入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之后还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和安徽艺术学院及师范大学教授等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二胡演奏与教学人材。1981年因病逝世。一生写下《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欢乐舞曲》《哀思》等百余首二胡曲作品,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刘北茂儿子刘育熙在其父诞辰110周年音乐会上)


(江阴西门刘氏故居)


本文史志办原创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鼓励一下呗!转发就更感谢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