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娃”陈和昌:让黎家音乐走出国门

2020-07-31 18:05:55

只有拇指大小的口唎却能发出洪亮声音,“高矮胖瘦”不一的唎咧能“唱”出不同的音调,1米多长的灼吧独具特色,椰子壳内传出的乐曲低沉婉转……走进海南省民族歌舞团黎族乐手陈和昌不足30平方米的宿舍,其20多年来探索自制的上百件黎族竹木乐器分类摆放,犹如闯进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黎族竹木乐器博物馆。

  这些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竹木、果壳等原料,经过手工制作成大大小小的乐器,通过吹、敲等方式便能发出时而声轻委婉、时而声细悠扬的声音,幻化出一首首美轮美奂的黎家乐曲。


陈和昌吹奏椰呜  武威 摄


  “看,这个是口拜,我们称为‘黎族的唢呐’!”每当介绍起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时,平日里内敛低调的陈和昌总是神采飞扬。兴致来时,他索性随意拾起一件乐器演奏,尽展原生态的黎家音乐旋律。

  这份对音乐热爱的自然真情流露,对于53岁的陈和昌来说,是从小就有的梦想——倾注一生岁月,将黎家音乐发扬光大。

  “歌声不停,笛音不止”,凭着这份对黎家音乐的真挚情感,“黎家娃”陈和昌音乐追梦数十载,制造改良了数百件黎族竹木器乐,并助力黎家音乐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成为传播黎家文化的使者。


自制乐器 传播黎家好声音

  

陈和昌来自陵水隆广镇母造村,进入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已有20余年,他有着精湛娴熟的演奏技艺,以及高超的黎家乐器制作技能,团员们总亲切地称这位“老资历”为“阿公”。

  若不是亲眼目睹,我们很难将硬邦邦的竹子,同焕发着音乐色彩的各式黎家乐器联系起来。在省民族歌舞团的宿舍内,阿公兴致盎然地演示着灼吧、鼻萧、唎咧、哔哒等各具特色的竹木乐器,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表演风格,很快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原来,生活在海南中、南部地区的黎族人民,善于利用村边或山里常见的竹子、树木等作为原材料,制作乐器或劳动生产工具,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片树叶,在心灵手巧的黎族百姓手下,都成为了可以传递各种美妙声音的乐器。

  土生土长的“黎家娃”陈和昌,正是在老一辈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爱上了黎家传统音乐,爱上了这一件件造型独特、颇具海南韵味的黎家乐器,并积极投身于黎家竹木乐器的制作、改良、发扬事业中。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接触黎族竹木乐器制作、改良工作以来,阿公制作的黎家乐器已有数百件,唎咧、灼吧、哔哒、口拜等近十种乐器经过改良后,亦通过省民族歌舞团的平台,一步步走出琼岛,登上国内外大舞台,助推着海南民族文化发扬传承。


口唎  武威 摄


  阿公对黎家音乐究竟有多热爱?走进他的宿舍,或许便找到了答案。在其不足30平方米的宿舍中,除了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用品外,目之所及,墙上挂着,桌上摆着,地上堆着,便是一件件用竹木、牛角做出来的黎家乐器,餐桌上放着一碗碗小竹管、哨片,阳台中还堆满一摞摞竹子,他的宿舍就犹如一间神奇的音乐制作工坊。

  一根仅有5厘米长的小竹管,夹着哨片,便能演奏出洪亮高昂的乐曲,这件“迷你”乐器格外引人注意,阿公称之为口唎。

  “小时候为了哄小孩开心,老人们常掐一小段竹子吹音乐,模仿知了的声音,我便以此为创意制作了口唎,表达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在阿公眼中,一件件透着古朴与原始的乐器,都是他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有着一段段悠久、美好的故事,“每一种黎家乐器,都牵动着我关于儿时的回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珍贵记忆以音乐的方式珍藏。”


正式触乐 开启非凡音乐之路

  

 事实上,阿公的音乐之路在其童年时期便开始萌芽。

  受村里长辈们的影响,阿公童年就开始喜欢上各式各样的黎家乐器。“茶余饭后,大家都喜欢坐在村口或者自家门口‘玩音乐’,用竹子、椰子等材料制作的乐器演奏曲调各异的黎家曲子。”原生态的材料,经过长辈们的巧思设计,成为一件件独具特色的乐器,这着实引起了阿公对音乐的兴趣。

  “没有钱买笛膜,我们便用甘蔗皮替代;缺乏制作材料,我们用椰子壳做二胡;没有钻孔设备,我们便用烧红的钢筋管在竹子上烫出一个个孔。”在阿公的回忆里,没有标准的制作流程,童年时期的乐器常常五音不全。


唎咧家族  武威 摄


  正是村里的长辈们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件件特色乐器,令阿公逐渐爱上了与音乐相伴的日子。11岁时,他开始学习第一件乐器——口拜。凭借着黎家血液里天生对音乐的那份敏感,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阿公便能与长辈们一起参加八音乐队演出了。此后,阿公课余时间便常与长辈们走村串巷表演,逐渐培养出了过人的乐感与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如果说童年时期是对阿公音乐梦的启蒙,那么,1982年,阿公在17岁时,有幸进入到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便是其正式迈上音乐道路的开始。

  当时,阿公的音乐才华被一名老师看好,便将其推荐到歌舞团学习。以往,阿公都是跟着村里长辈们学习“野路子”音乐,不懂看乐谱,演奏时也常随心所欲。进入歌舞团后,阿公第一次系统学习了乐理知识,接触到了唎咧、哔哒等更多的黎家乐器,并开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表演。

  而后,阿公的音乐世界大门正式开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里,阿公先后到陵水、琼中等地的歌舞团工作,累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没有演出工作时,便一边务农,一边做音乐,音乐成为了我生活的主线。”阿公说。

  1997年,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阿公正式进入到省民族歌舞团,成为一名黎族乐手。从那时开始,阿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黎家音乐文化,着手研究、制作黎家乐器。

  “黎家乐器音调与其它乐器不同,有的乐器仅能发几个音符,只有真正了解黎家乐器,才能创作出真正适合黎族本土乐器演奏的作品。”2002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阿公与其老师花了数月时间,改良制作出了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传统黎族乐器,并用这些乐器呈上了一场元素丰富的海南黎族歌舞诗《达达瑟》,作品广受好评,黎族音乐开始被更多的人熟知。

 

毕生夙愿 黎乐登上国际舞台


  阿公对黎族乐器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了制作出更能表达黎族音乐魅力的乐器,从制作原材料的选取开始,他都花了很多功夫。

  为了挑到称心的竹子,阿公深入五指山、琼中、万宁、陵水多地,走村入户、走进深山寻找好材料。“竹子要挑结实的,水分不能太多,海南高温天气较多,要选择更易储藏的材料,以免材料缩水、变形,影响了音乐呈现。”经过多番寻找、反复试验,阿公逐渐总结出一套经验,最终发现,陵水地区一带的毛竹,是制作黎家乐器的上等材料。

  材料的处理亦非易事。为了尽可能最大化呈现最佳演奏效果,阿公有着严格的原材料处理流程。竹子切断后,需要先晾晒1天,让植物内的水分蒸发,再放置在阴凉处阴干2年以上,令竹子逐渐成型,变得更加结实。


口拜  武威 摄


  紧接着,挖孔试音又是一大难题。竹子究竟适不适合做乐器?试音是初步筛选的方式。“试探地在竹子上挖一个小孔,尝试能否吹出声音,并用定音器对调,对原材料适合做哪种乐器进行初步判断。”阿公说,挖孔过程需要谨慎小心,往往孔洞位置稍有偏差,音乐质感、音准便有很大差别,“牵一发而动全身”。

  经过精挑细选,阿公根据不同竹子细微的差别,再进行挖孔、打磨、造型,制作出不同的黎族竹木乐器。

  从选材、试音,再到打磨,制作乐器的每一步,都是精细活。“有时候为了做好一件乐器,仅试音、制作,就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甚至要做出十几种样式,才能挑选出最佳的乐器。”阿公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阿公对黎族乐器的热爱愈加浓烈,一件件颇具海南特色风情的黎族竹木乐器先后呈现,有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也有悠扬高昂的口拜、灼吧,也有能表达哀思乡愁的尺吧……每一件乐器均寄托着阿公对黎家文化的深深情怀。

  “做了一辈子的黎族音乐,我没有什么财产,这些竹子就是我的财富。”望着摆满房间的各式竹木乐器,阿公动情地说。

  如今,随着海南黎族传统文化逐渐声名远扬,包括阿公在内的越来越多人投身到保护、发扬黎家文化事业中,而曾经“音不准”“调不全”的老人家制作的乐器,也在这一代代的“黎家娃”手中得到改良、提升。阿公也带着这些黎家乐器,先后到泰国、韩国、美国等国际舞台上表演,海南黎乐传播到了大洋彼岸。

  “一生之中,最怀念的就是和老人们学习八音乐器的时光。”阿公说,他将继续研究更多的黎家乐器,将黎家最美的回忆留在音乐里。




来源:海南日报

本期编辑:嗯呐

来稿请发邮箱:yinxianglingshui@163.com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