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04:31:22
腾讯娱乐专稿(文/阿落 策划/爱普洛)
进入2016年,已有11年综艺历史的《超级女声》以“柯以敏下课事件”再一次进入话题热点,柯以敏之后反咬《超女》炒作,更是将事件的热度推向新高。这时,公众这才猛然意识到,哦,又有新的音乐节目要上线了呀。
必须承认,在卫视综艺已过百部,线上综艺层出不穷的的2016,早已不能单用综艺井喷来形容今年综艺白热化的竞争状况,音乐节目想突出各种户外真人秀的重围,从手拿遥控器的观众黄金观看时间中分一杯出羹,愈发艰难,于是,出位、炒作等比比皆是……但与此同时,曾经热爱在音乐节目中得到最单纯音乐洗礼的人,在最近这一年,也会开始发现一些颇为微妙的变化,譬如,唱歌这件事,在“音乐”节目之中,呈现逐渐被弱化的趋势。
唱歌如果有用,还要综艺干嘛?
纵观2015到2016,纯素人选秀着实不多。放眼望去,似乎只有《燃烧吧!少年》和平民选秀配合全新原创的《中国好歌曲》还在打素人牌(但前提是有明星导师坐镇才敢放开玩)。
▲《中国好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一档素人音乐节目
▲“燃少”的选秀模式还是素人向的
相比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更受冠名商和播出平台欢迎的,是将明星打造成选手的“明星音乐秀”,其代表节目便是四季长盛不衰的《我是歌手》,除此之外,像《最美和声》、《梦想星搭档》这样将明星与素人或明星与明星组合的战队形式也是琳琅满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荧屏还有一类以音乐为载体,但主要是借助音乐提供玩法的衍生类节目也初露头角,代表综艺是以猜歌手为主要环节的《蒙面歌王》、《谁是大歌神》。
▲以“玩法”代替“唱法”是音乐节目今年的走向
逐年纵览,你几乎可以看出音乐节目的一条变化曲线:从素人+音乐的音乐梦想时代,到明星+音乐的明星宣发时代,再到“音乐不重要,重要是玩法”的音乐玩乐时代。在当下的卫视综艺中,音乐的比例正在递减,综艺的成分逐年升高。
音乐节目向着综艺化发展,从内因来看,主要因为音乐产业本身后继乏力,新人存量较少,一年又一年的新人开发,资源已经殆尽,素人选秀不得不向半素人、已出道艺人方向开始转化,而身经百战的明星上节目,自然比素人更容易放大和操作综艺看点。二来,成熟节目模式的引进和借鉴,也让更多音乐节目的策划和研发,愈发向韩国或者欧美综艺靠拢,譬如今年深圳卫视引进欧美模式的《对口型大作战》,完全是以“假唱”代替“真唱”,以明星表演代替声音演绎,以反差做噱头,看起来是音乐节目,实际上与音乐技巧本身无关,但得综艺者得天下,也收获了不俗口碑;更根本的原因是,在当下的收视率就是王道,点击率就是利益的重压下,“音乐”动人的力量,是最难被量化的部分,它隐忍而漫长,吸引不了热钱和冠名商。在这样的背景下,户外真人秀、脱口秀、棚内游戏对战真人秀等靠高价明星、频密笑点和综艺梗赚得盆满钵满,音乐节目很难不“动心”,大刀阔斧地做综艺化的改动。
▲《对口型大作战》宋小宝等人表演眉毛舞
于是,在收视、商业双重紧箍咒之下,哪怕是《我是歌手》这样“以歌声为傲”的金牌节目也忍不住破功,在第四季,借鉴起小伙伴们无厘头的活泼——快歌比例加大之余,冗长的前戏、粤语歌手带有口音的主持笑点、歌手之间关系的小粉红,也强行安插在一场场演出之中。不过,这样的的改动,效果好不好,见仁见智,至少对于从第一季开始追的资深粉丝来讲,进行到第四季的我是歌手,已经离简约高雅、去芜存菁音乐盛宴越来越远。
如果丢失了音乐的纯粹,
我们为什么要看音乐节目?
《跑男》让你笑,《花样姐姐》让你笑,《跟着贝尔去冒险》也让你笑,看音乐节目,我们感动的泪还没憋出来,就已经有笑点跟着强行让我们把久违的感动咽回去……一本正经的唱歌已经过时?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才是王道?其实,笑点和综艺梗都没错,只是太腻。
音乐是一种陪伴型的消遣方式,人们对音乐的诉求从最初的“听歌”,发展到“追星”,再到“选秀”,音乐本身确实经历了从“耳朵”到“眼睛”的过度。
在一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各种娱乐元素的更迭、重合甚至整合确实能增加节目的可看度,也让“音乐”这个传播途径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能被更广泛的观众接受,也能为一些所谓“小众”的音乐和音乐人提供更大的平台来展示并有机会被更多人喜爱。《我是歌手》中黄琦珊的歌、《中国好歌曲》里的《老子今天不上班》、《野子》,都是很好的范例。
▲之前歌好人不红的黄琦珊凭借《歌手》为人熟知
▲苏运莹《野子》惊艳到了观众
但是这些“标杆性”音乐选秀节目走到现在,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讲即是“求新求变”),也增加了不少“为了综艺而综艺”的元素。
例如这一季的《中国好歌曲》请来业已成名的歌手刘维来演唱《因为你是范晓萱》,以及找到网上翻唱《野子》而大火的外国小伙罗艺恒等,虽然也没有过多值得诟病之处,但这些强加的“噱头”,总让人感觉不是滋味。
▲刘维在节目上致敬范晓萱
另外一档“开场爆裂”的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其对选手“惨痛经历”的过多关注,也一直都被观众吐槽着。
这些细碎的“槽点”,正是音乐节目综艺化对音乐本身的“消解”的具体表现。在哈哈大笑或者被煽得眼泪婆娑之际,我们都渐渐觉得“唱歌”,好像不那么重要了。
但总有些东西能让人对“纯粹”有所执着。
当大家都认为文艺青年都死掉了,豆瓣还活着,当大家都觉得足够疯狂的营销辞令才有用,“步履不停”这样的品牌还在用温婉如诗的文案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文艺青年客户他们的产品。
分众时代,你讨厌的或许就是我喜欢的,“甲之乙之蜜糖”的情况时有发生,借用一句经典文案,当你写PPT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流连在综艺梗的套路之中,没准,“隐藏”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的音乐发烧友们,在默默地对着一首歌词发呆。
所以,音乐产业苟延残喘并不代表音乐已然死去,纯粹的音乐节目过时了?下这结论还为时过早。
如果只让音乐人来唱歌,
会有人看吗?
音乐除了创作,最吸引人的还是Live演出。
除了演唱会和音乐节,还有哪里能看Live?
如果除去华丽的视觉包装、妩媚设计、灯光铺成,就让歌手站在那里唱歌,会有人看吗?
答案是有。
在美国,有一档非常流行的“录音室Live”节目,叫Abbey Road Live。在Abbey Road Live中,乐队将那些质朴的、富有生气的,并且更加成熟、复杂的披头士元素重新赋予生命,同时保持着原始唱片的真实度。这样的录音棚现场已经成为风靡欧美乐坛的一种音乐形态,众多乐队、歌手纷纷尝试,例如美国老牌朋克乐队Blondie、The killers乐队、Ellie Goulding等。
▲Abbey Road Live的表演形式
所以录音棚看起来是个好主意。
这里不像演唱会,会有炫目的设置来吸引眼球,录音棚的表演是可以直接灌唱片的,同时也对歌手要求很高,够胆来这个节目的歌手,一定要足够好;这里面积不大,观众不多,是歌手最熟悉、最自在的环境。
没有综艺梗、没有玩笑、没有故事诉说,什么都没有,只有表演,和歌唱。有趣。
中国也有一档这样的节目,在录音棚里录制,请创作歌手来表演,这个节目的名字叫《大事发声》。第一期请来了伍佰和赵雷作为演唱歌手,而陈珊妮、高旗负责唠嗑串场,很奇妙的组合,据看过的人说,现场也挺燃的。
▲《大事发声》邀请到了赵雷作为演唱歌手
这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一片喧嚣的综艺节目市场里带来些许新意。让音乐的回归音乐,让逗趣的回归逗趣,或许是口味渐渐挑剔的、需求逐渐垂直化的受众所愿意看到的。
可是谁知道呢?观众到底喜欢什么。
We’ll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