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04:23:15
很长时间以来,古典音乐都被称作“严肃音乐”、“高雅音乐”,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听不懂,甚至离自己很遥远,所以索性不听了更不会想要去学习。然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却提出,音乐何需懂?
听不懂音乐其实是一种误区,每一个音乐家在创作曲子时,并没有刻意想要去表达什么。你若带着试图想要“听明白”的心态去听古典乐,那你就错了。不过若想用音乐去创作“哀伤”,你肯定能想象到,要用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所以,光凭这一点,其实每个人都具备伟大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要对自己的音乐细胞有自信心,古典音乐离你比想象的更近。
“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感受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自身价值所在”
9月10日,周海宏教授现身央视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对于为什么大多数人听不懂音乐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说,构成人类艺术的三大基本元素是视觉、听觉、语言文字,对应着也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美术、音乐和文学,而音乐就是一种听觉艺术。
正因为是听觉艺术,所以音乐是人最本真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会让人产生联想,而每个人的联想又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周教授也提到了一个现象——联觉反应。联觉反应,就是当一个器官受到刺激,其他的器官也会发生变化。他说,从最本质来讲,音乐其实也是一些声音组合,这个声音组合对于人的耳朵,就是一个听觉刺激,但是在音乐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反应,人们会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表现出兴奋、快乐、悲伤等情绪。一首曲子,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快乐,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悲伤,所以音乐理解是没有标准答案,更不需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
所谓听懂音乐,重要的不是“懂”,而是去感知,去体会,感受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自身价值所在。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有动于衷’,而不是‘无动于衷’”
音乐本身应给人带来快乐,但是,往往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身边的孩子说学琴苦,甚至在领了证书之后就再也不想碰琴了,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多数都是因为过于专业化和机械的教学破坏了孩子学习音乐艺术的动机,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节目中,周教授也给很多家长一个提醒:音乐是人生的礼物,不是给别人炫耀的工具,也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时,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护孩子对音乐热爱的激情,要懂得鼓励和欣赏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快乐、轻松的气氛。
音乐教育是一种宽泛温暖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感性素质的培养。周教授也拿自己举例,小时候自己是一个非常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因为从小学习钢琴,钢琴老师并没有对他施加严厉的教学,而是对他给予很大的天性释放,慢慢他的性格开始发生转变,变得开朗,外向。所以说,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有动于衷,而不是无动于衷。
“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赋”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学习弹琴的时候,会习惯性地问老师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没有音乐天赋。作为音乐专职研究员,从事音乐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周海宏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任何一件事情其实都需要天赋,而每个人天生就是具备某种天赋的,天赋的高度制约着一个人的成就的高低。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天赋,都应该接受人类的基本教育,通过基本教育去挖掘孩子天赋的高度,然后再去成就孩子。”
而这个问题的背后,也在表明家长心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学琴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学琴到底需不需要条件,看周海宏教授如何作答。
孩子学琴的“学好”不应以钢琴家的演奏技术为标准,而应该以使孩子获得美的享受、获得音乐艺术的修养、丰富人生为目标。
而The ONE智能钢琴,一直致力于让钢琴教育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兴趣中爱上钢琴,在快乐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培养,最终收获全音乐素养。我们坚信钢琴应该是一件有趣、人人都能学得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