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02:38:22
三、旋律思维
旋律思维是音乐创作中甚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说,绝大多数音乐的基本存在都结合着旋律的存在。因为只要音乐状态发生,即有动态,一有动态,便有旋律概念的生成。因此说,旋律思维包含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成份,或者说在所有的音乐元素中都离不开旋律的存在。要树立明确的旋律观念,这个旋律的观念不光单指所谓主题旋律的概念,它贯穿于所有的音乐层面之中,没有生动的旋律,即没有生动的音乐存在。再者,在音乐的审美记忆之中,旋律的记忆总是最为常见的、最为普遍的、最为基础的记忆。
即便多声音乐中,旋律也是打动人心的最为重要的武器,没有之一。即便是内声部的织体当中,也有优化旋律性的理由存在,要塑造流畅的内声部,离不开旋律思维的支撑。即便是和弦式的内声,也有旋律化形成的要求,和弦外音的使用,从横向线条上的观察即是旋律化的处理需要。低音声部当中也要求流畅地表达并且支撑着所有的上声部,也是要有旋律的,哪怕是打击乐的演奏,其节奏、节拍、节律的安排也是离不开旋律思维的。在大型乐队的编制当中每一件乐器都是横向单一的存在(键盘类乐器除外),因此,其自身的呈现都表现为以“旋律”的方式存在。
1.单一旋律思维
中西方音乐的历史提醒我们,它们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或许就是线性思维与块状思维的区别。西方的音乐是以多声部为主体呈现的,而东方音乐多半是以线条化、单声部为主体呈现的。那么,在东方人看来,单一旋律思维,是由来已久的思维习惯,即便我们学习了西方的多声音乐创作方式,由于民族的音乐欣赏习惯使然,我们还是或多或少地以旋律为发展音乐的主要创作方式。因此,单一旋律的思维在东方人的审美取向中是存在的,或许还是比较主要的存在。也许这种思维与其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相关联,中国等东方国家基本上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的文明发展方式,因此,中国或东方的乐器构成基本上是“农耕”的反映,最为突出的是以“树叶”“竹叶”等完全天然的“农耕”产品成为乐器,它肯定是单一的,而它的旋律自然也是单一旋律的。久而久之,形成的音乐思维当然也就免不了是单一旋律式的了。而西方工业文明之下的产品,以钢铁为主要成分,产生了钢琴这样的和声式乐器,由金属为基本原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铜管乐器和附加机械装置的各种木管乐器,都是工业文明的象征,虽然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也有“乡村牧笛”“狩猎号角”的印记,但它处于已经工业化之后的文化背景,是和声化、复杂化、多音化的构造,自然会产生多声化的音乐思维。
2.二重、多重同质旋律思维
所谓“二重、多重同质旋律思维”是指单一旋律的元素,配置为多重音色的合一状态,它的性质是非复调的,但它的音色可能是多源的、同组的,但不是同一音高和音色的。在多声器乐曲的写作中,这是常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一方面增加了音色的混合度进而产生出新的“混合音色”,另一方面也许纯粹是为了音乐的音量响度考虑,使旋律在乐队织体中能够突出到所需要的音乐地位,因此必须配置为相应强度的音响地位,这就是多重旋律思维产生的基本出发点,有时就是简单的增加旋律力度、响度、亮度为口的的技术设计。当然,有水准的、有目的的、有技巧的配置多重音色同质旋律,还会产生生动的、鲜活的、新奇的、混合音色的绚丽色彩,使音乐更加符合、满足、达到人们对主题旋律、主要旋律的音响倾听需求和音色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在当下,扩音技术的发展与丰富,对某一重要声部加以扩音、或在全部扩音的基础上强化某一声部的音量,这都成为最为简单的“刷子一推即可到位”的常规动作了,但是这种人为的突出可能会破坏了音乐(乐器)之间的一种纯粹自然生态的音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和谐有序的、没有电声“污染”的、原生态化的平衡,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本领。关于电声的配置,那又是另外一个领域需要讨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