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02:46:13
只是,它现在重启不是为了延续赖以成名和壮大的音乐生意,而是去拍电影。
如果你还能在家里翻出一两盒谭咏麟、张学友或是齐秦的磁带,上面八成有个字迹模糊的名字:宝丽金。
宝丽金 (PolyGram) 这个厂牌已经在世界乐坛消失了将近 20 年。它一度是港台金曲的代名词,包括上述鼎鼎大名艺人在内的辉煌阵容在华语音乐闯下一片天地,也成了很多人流行音乐的启蒙。
作为当年的六大唱片公司之一,宝丽金在 1994 年的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可以达到 38 亿美元和 3.16 亿美元。在 1970 年代,它曾是市场份额最高的唱片公司。1990 年代,宝丽金代理着包括帕瓦罗蒂、Elton John、U2 这样的重量级音乐人。除了自身的辉煌,宝丽金也见证了音乐产业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人们在缅怀宝丽金的同时,多少也是在缅怀一个逝去的黄金年代。
随着 1998 年的一次收购,宝丽金唱片被并入了环球唱片,从此销声匿迹。2 月 12 日,环球宣布重启宝丽金,但并不是为了延续宝丽金赖以成名和壮大的音乐生意,而是让它去拍电影。
重启后的宝丽金第一作品是一部叫做《The Story of Motown》的纪录片,讲述活跃于 1960 年代以灵魂乐和黑人音乐为代表的传奇音乐厂牌摩城唱片 (Motown) 的故事。
“作为一名因为宝丽金被并入环球唱片而失去工作的人,我对这样的重启感到失望。”在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下,一位读者这样评论道。也有人认为:“没有把宝丽金作为一个唱片公司重启真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了。”
为何环球意图重启?宝丽金历史上除了音乐还涉足过哪些娱乐形式?其实一家公司的兴衰起伏背后,是整个音乐行业的变迁。
1962 年,荷兰飞利浦集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Grammophon-Philips Group。这就是宝丽金唱片的前身,1972 年宝丽金正式更名。
西门子和飞利浦此前都涉足过唱片生意。前者在 1941 年通过收购德意志留声机公司,获得了留声机和唱片的专利,后者在 1950 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业务。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承载着音乐的介质本身就属于他们最擅长的制作业生意,因此要分一杯音乐生意的蛋糕,倒也不算意外。
宝丽金是踏着音乐产业黄金年代的时间段进入这个产业的。
差不多从 1960 年代开始的 20 多年时间里,美国的音乐产业步入了一段辉煌岁月:黑胶的普及促成了完整的音乐产业链,许多和宝丽金一样的独立厂牌雨后春笋般兴起;技术不断升级,既有多轨录音这样的音乐技术丰富和精致艺术,也有磁带这样的媒介改善人们的听觉体验,加上兴起的电视的传播,音乐和音乐人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那个时代特有的蓬勃多元的文化思潮,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文化土壤。
结果,音乐在这个时代中不断多元化发展,民谣复兴、迪斯科兴起、摇滚找到文化根基、朋克蓝图初现……
这也是一段属于像当时的宝丽金一样的独立唱片公司的黄金时期,因为他们的结构灵活,给予艺人创作空间大,而且由于掌权者通常也懂得艺术,厂牌走的是艺术导向路线。
历史上,独立厂牌与新音乐形式的出现往往密切相关。比如 Stiff 厂牌与英式朋克;挖掘了涅槃乐队和声响花园乐队,被视作车库摇滚起点的 Sub Pop 厂牌;还有 1980 年代成立的 Def Jam 厂牌和说唱。它们在百家争鸣的音乐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声音,也凭借特有的调性茁壮起来。
宝丽金初期的特色,是古典和爵士——这是它从飞利浦与西蒙子继承下来的财产。靠着它们一点点壮大后,宝丽金开始扩张。它一个接一个地收购其他的唱片厂牌:水星唱片、米高梅唱片、Verve、RSO……这些唱片公司都被并入宝丽金,宝丽金也就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
1970 年代它一度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音乐唱片公司。
虽然收购了不少独立厂牌,但宝丽金并没有扼杀旗下厂牌的创作力,而是赋予旗下厂牌充分的自治权。独立厂牌得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色,在创作上不受到来自母公司的压力和干扰。到了市场推广的环节,宝丽金的资源开始发挥优势。
这样的一种运作方式让宝丽金看上去欣欣向荣。也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它开始进驻到香港、台湾市场,挖掘出了谭咏麟、张学友等日后成为巨星的艺人们。
整个音乐界也和宝丽金一样欣欣向荣。一些史上最高销量的专辑也诞生在这段音乐的黄金期中。根据,全球卖出 4000 万以上的八张专辑中,七张是 1960-1990 年间的作品。宝丽金旗下 RSO 厂牌制作的电影《周末夜狂热》的原声带也是其中之一。
宝丽金相比于当时其他厂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依附到了母公司飞利浦带来的技术优势。具体来说,飞利浦公司研发出来的磁带和 CD,两次带着宝丽金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是磁带,它是宝丽金能够作为唱片公司的“晚辈”脱颖而出的要素之一。
1963 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卡式录音带,这个新介质很快成为音乐市场的一个重量级玩家。磁带前所未有的便携,再加上很快索尼就推出了 Walkman 等随身听,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磁带欣赏音乐。在旅行和等待时,他们也多出了音乐这个选择,这些都让磁带大受欢迎。
作为飞利浦参股的公司,宝丽金自然也就搭上了磁带的顺风车,他们把古典乐录制成磁带并大获成功。在推销磁带方面,宝丽金也被认为是最激进的那一个,他们把两张黑胶唱片的音乐灌在一盘磁带上,并以优惠价出售。
第二次是 CD,它帮着在一系列激进收购后陷入危机的宝丽金扭亏为盈。
飞利浦与索尼在 80 年代初期共同研发出了 CD。得益于数字录音技术,CD 的音质更加精良,不会出现刮擦的声音,也不会像黑胶或者磁带一样,一面快结束时发生失真情况,它马上成为了歌迷们的新宠。对于宝丽金的另外一个好消息是,许多最初接触 CD 的歌迷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正中了宝丽金的下怀,它旗下不仅有世界三大男高音,还有卡拉扬、阿巴多、小泽征尔等极具盛名的指挥家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等国宝级乐队。
据估计,CD 把宝丽金的利润率从 1980 年代后期的 4-6% 提升到了 1990 年代早期的 7-9%。
媒介方面的技术对于音乐产业的重要不言而喻。而从有音乐之声开始,媒介技术便融入其中,成为音乐环节中最显著的环节之一。磁带之前,有让音乐不再局限于现场的黑胶和留声机,CD 之后,又有更加轻便易携的 MP3 和将用户转移到线上的流媒体。
每一次技术的更新升级,都改变着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也改变着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而那些抓住甚至引领风潮的角色,总能够飞黄腾达。这不仅仅是在说像华纳、宝丽金这样的唱片公司,对于苹果、Spotify 这样的科技公司同样适用。
宝丽金借着磁带和 CD,有了去并购其他厂牌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资本;索尼的 Walkman 系列称霸音乐领域 20 多年;MP3 仅在 2002 年就全球售出 1162 万台;对数字化作出反应的苹果依靠着 iTunes 商店这个平台,十年间在此经历了用户从 20 万到 2600 万的增长,一度占到美国数字音乐市场占比的 69%;因为把握住了流媒体机遇,Spotify 如今全球活跃用户上亿……
技术能够产生那么多的红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个公司都挠破头想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了。不过,摆在媒介技术面前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旧技术的淘汰。
仔细想来,似乎每一个新鲜媒介出炉后,我们总迫不及待地把它奉为音乐时代的分水岭,说出类似前 CD 时代、后 CD 时代的短语。这固然是因为媒介的存在感极强,却也反应出了它的排他性。
音乐是永恒的,作为整体的媒介也会永恒地参与到音乐中,但作为个体的媒介却不会。再独领风骚数十年的媒介,一旦风水轮流转了起来,也只能走向没落,索尼的 Walkman 如此,苹果的 iPod 也是如此。
1980 年代,唱片公司开始了整合的年代。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唱片公司在并购一个接一个的独立以及中型厂牌后,形成了巨头的样貌。
可以把宝丽金的壮大看做巨头崛起的典型轨迹——靠着不断收购不同曲风的厂牌,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统一体。
1980 年代后期开始,宝丽金通过收购 Island Records 以及 A&M Records 深耕流行音乐领域、又通过收购 Motown,也就是纪录片的主角唱片公司,囊括了丰富的灵魂音乐曲库,然后是拿下了说唱音乐的重镇厂牌 Def Jam。
国际唱片工业被一小群大型国际企业主导。到了 1980 年代后期,唱片行业有了“六大唱片公司”的说法。它们指的是宝丽金、贝塔斯曼、百代、华纳和索尼。
不仅仅是音乐,1980 年代也是全整合的时代。大公司把不同的娱乐业务都买下来,从而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娱乐帝国。好莱坞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制片厂成为大公司的一部分,而大公司则还运营着电视、音乐、出版、主题乐园等其他各种形式的生意。
不能说宝丽金没有看到这一趋势。1975 年,宝丽金收购了 RSO 厂牌,并让它去拍电影。RSO 厂牌制作的前两部电影《周末夜狂热》以及《油脂》都大获成功。这两部电影成本总计不到 10 万,却为宝丽金带来了超过 6 亿多的票房。
这显然刺激了宝丽金。1980 年它专门成立了制作电影的部门 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自己也还收购整合了不少市面上的独立制片公司:1993 年买下 Working Title Films 余下的 51% 股份,1994 年的 Island Pictures 以及 1995 年 Interscope Communications 余下的 49% 股份。
从作品质量而言,宝丽金的几个电影部门做得不错,你可能不会想到,下面这两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是出自宝丽金的电影部门:蒂姆·波顿执导的《蝙蝠侠》以及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还有这么一个数字可以证明 PFE 的电影功力——1991 年到 1998 年之间,它拿下过 10 座奥斯卡小金人。
宝丽金的电影制作有其独特的模式,一部作品往往是制片人、管理层以及市场部协同沟通后的成功,这与少数制片人掌握电影话语权的好莱坞不同。另外,宝丽金给予旗下制片厂的自主空间很大——这是从宝丽金音乐厂牌沿袭下来的自治商业模式。
曾是宝丽金主席的 Alain Levy 这么说过:“如果你不能拥有调色板般多样的娱乐资产,那么你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淡出这个产业或者成为其他集团下的一部分。”
从 1972 年宝丽金的名牌诞生,到 1998 年偃旗息鼓。宝丽金唱片并非过得一帆风顺,甚至陷入过每天亏损 30 万美元的危机。
那源于它对市场的一次判断失误。
1960 年代开始,音乐界各种新曲风吹得都很强劲。在 70 年代,迪斯科从地下舞厅步入了主流,一下子红火了起来。
几个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迪斯科厂牌,包括 Casablanca Records、Salsoul Records、West End Records、Prelude 等,正是在 70 年代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决定在这个风潮中分一杯羹的宝丽金收购了 Casablanca Records 一半的股权,这家拥有迪斯科皇后 Donna Summer、KISS、Village People 等艺人的厂牌后来成为了最知名的迪斯科唱片公司。
这一决定一开始让宝丽金尝到了甜头。在 70 年代迪斯科的一个小黄金期里,宝丽金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 5% 蹿升到了 20%。
但迪斯科风潮来得快,去得更快。它的兴起与衰退甚至发生在同一个时代。60 年代的思潮播下的种子在 70 年代萌芽生长,这一代年轻人的声音里充满的是反叛情绪,他们瞧不上迪斯科的遁世,迪斯科被越来越多地贴上“愚蠢”、“消费主义”、“逃避现实”等负面庸俗的标签。摇滚成为了美国的主流音乐类型。
宝丽金却没有察觉风向的转变,仍然大肆出产这种曲风的作品。1979 年末,迪斯科的衰退已经非常明显了。但在次年,宝丽金仍然固执地收购了 Casablanca Records 剩下的一半股权。后来这家唱片公司给宝丽金带来了 2.2 亿美元的损失。
你可以说宝丽金是慧眼识珠,也可以说它是误判了风潮的分量——在迪斯科最鼎盛的这会儿,宝丽金是为数不多的对市面上迪斯科厂牌出手收购的唱片公司。前文提到的迪斯科厂牌公司中,只有 Casablanca Records 是在那段时间被收购的。其他都保持着独立的状态,没活跃多久就都沉寂了。
宝丽金大肆收购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宝丽金收购 RSO 以及 Casablanca 50% 的股份时花了将近 3000 万, 而 Casablanca 虽然曲库丰富,但也是出了名的大手大脚,经常一掷千金为艺人办派对,这也进一步拖累了宝丽金的表现。
迪斯科失去市场,失算的宝丽金一朝回到解放前。到了 1983 年,宝丽金每天亏损达到 30 万美元。从 1977 到 1983 年这段时间里,宝丽金的累计亏损达到 2 亿美元。
这是宝丽金的一次低谷。靠着裁员、整合以及 CD 的帮忙,宝丽金才重新振作。
说起来有些造化弄人,宝丽金吸取了教训,不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多元化业务后,却没能如愿成为一个帝国。
飞利浦公司 1988 年从西门子手里买下了宝丽金剩余的 50% 的股份,将宝丽金完全纳入麾下。十年后,却因为自己主业的经营不善,无奈剥离了宝丽金的业务。
平心而论,宝丽金仍然有不错的盈利能力。在 1996 年,宝丽金的利润仍然能够维持在 3.49 亿美元的水平。
但此时,宝丽金的母公司飞利浦自身遇到了麻烦。1990 年代末的飞利浦主业模糊不清、部分核心产品持续盈利能力不高、外界品牌形象逐步下滑。1996 年,飞利浦在收入高达 597 亿荷兰盾(约合 100 亿人民币)的情况下,利润仅为 3900 万荷兰盾(约合 800 万人民币)。
时任 CEO Cor Boonstra 决定精简飞利浦的业务,把和主业,也就是半导体、照明、消费电子等业务无关的生意全部剥离出去。宝丽金就这样被飞利浦卖掉了。
收购它的是一家叫西格拉姆的加拿大公司。饮料起家的它在发展成世界级的巨人后把目光投向了娱乐产业。1998 年,西格拉姆以 10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宝丽金。在宝丽金之前,西格拉姆还收购了另外一家唱片公司环球。
虽然在当时宝丽金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但西格拉姆决定把宝丽金并入环球,一并使用环球唱片的名号。西格拉姆一举成为音乐界资源实力最雄厚的公司。
宝丽金这块曾经音乐产业的金字招牌就此消逝。
它的电影业务也步入了音乐业务的后尘被剥离。西格拉姆只对宝丽金的音乐业务有兴趣,因为它当时旗下已经有了另外一家电影公司——环球影业。试图剥离宝丽金电影业务的西格拉姆为这个部门寻找过买家,但始终没有就价格谈拢。宝丽金电影业务最终被并入了环球影业。
说起来,这次重启宝丽金让它去拍 Motown 的纪录片,算是一件挺有情怀的事情。
和宝丽金一样,1959 年成立的 Motown 也是个能够激起怀旧情节的唱片公司。1991 年在被宝丽金以 3.01 亿美元收购那会儿,Motown 在黑人音乐的曲库和艺人上可以说是没有敌手的存在。它旗下的 30 多名艺人包括灵魂传奇歌手、有”摩城之子“之称的马文·盖伊和 60 年代盛极一时的女子组合 The Supremes 等。
“Motown 在娱乐界是最响亮和有威望的名字之一,”宝丽金的主席 Alain Levy 这么评价到宝丽金的收购。“我相信我们也能帮助这支厂牌扩大影响力,不只是音乐方面,也包括其他娱乐范围,比如电影。”
Alain Levy 当时的愿望在 20 多年后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环球唱片看上去还挺重视,Motown 的创始人也加盟了纪录片的制作。
“宝丽金将会在环球唱片的全球战略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它将呈现高质量的视觉故事并成为艺人表达感情和创作力的重要平台,”环球唱片的副总裁 Michele Anthony 在宣布重启宝丽金时说。“音乐对于电视和电影至关重要,那些艺术家们的故事和作品都是这个世界宝贵的故事线。”
只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重启的宝丽金不会再大规模涉足音乐了,宝丽金的音乐招牌在 2013 年于香港有过重启。宝丽金重新签回了陈慧娴并举行了宝丽金永恒金曲巡演。不过距离巡演过去三四年了,宝丽金并没有再传出过什么大的消息。
题目和文中图片来自:Wiki Commons
一风堂上市,这个日本拉面店如何一路火到了纽约、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要么被抵制要么很无聊,谈论性(感)的广告过时了吗?| 什么混进了广告②
日本动画走过 100 周年,在剧情和画面之外它还创造了什么?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