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大提琴放射出的闪耀光芒

2021-04-24 20:43:41

巴赫

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 - 1750)在一生中写了六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编号为 BWV 1007 - 1012,推测创作于 1717 年至 1723 年。

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作品完全不受重视。除了偶尔以练习曲的身份出现外,根本无缘在音乐厅里演奏。在十九世纪,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尝试为它们加上钢琴伴奏。

直到加泰罗尼亚大提琴家帕布洛·卡萨尔斯于 13 岁时无意间在旧书摊发现这份旧乐谱,钻研十余年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录制的第一套全部组曲录音。

时到今日,这盘录音仍旧被专业音乐家和业余爱好者奉为楷模。

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六组三十六首作品按照当时流行的法国风格组曲所组成。每首组曲在曲式上包含 6 个快慢不同的乐章。

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组曲和奏鸣曲,巴赫在这里构建了一种更加循序渐进和连贯统一的风格,每首组曲在结构上都按照严格的曲式谱成。

而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交响曲的先声。

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和库朗特舞曲往往构成一个不规则但内容统一和连贯的快——慢——快结构;其后是慢速的萨拉班德舞曲,该乐章的音乐性格和内容都在组曲中明显的与其他乐章不同,而这种特点更是未来交响乐或奏鸣曲柔版乐章的预示;其后的小步舞曲或其他三拍子快速舞曲在曲式和音乐情感的发展上连接了前面慢速乐章与终曲快速乐章吉格舞曲。

作为一名学习了 7 年大提琴的乐手,我对于这六套组曲实在是不陌生。我从小学时开始接触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拉了这么多年,认为第一号组曲仍旧是经典中的经典。第一号组曲是明亮的 G 大调,编号为 BWV 1007,它的前奏曲仍旧是大提琴音乐中的最经典之作。接下来,我将从一个大提琴手的角度为大家赏析巴赫的《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手稿,由巴赫的妻子安娜·马格达连娜抄写




此歌单由大提琴家史塔克演奏。(卡萨尔斯版音质实在太差。老罗和史塔克中我更偏向史塔克。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权游看多了。)

前奏曲

这首带给人的感觉极似《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册中的《C 大调前奏曲》。

这种盛行于 17 - 18 世纪的前奏曲确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且分解和弦贯穿全曲。

这首前奏曲的流传程度基本可以说是“大提琴中的《致爱丽丝》”了。在大提琴上演奏时,要掌握好换弓的频率和时间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同时,要保证旋律线条的流畅和连贯性,要保持一定的清晰度。前奏曲同时带有热身功能,用来唤起后面的几首舞曲。

阿勒曼德舞曲

这是一种古老的日耳曼舞曲,速度中庸,而且都是 4/4 拍的曲子,还不改变节奏,旋律情绪波动不大,适合在安静的环境里听。

作为一名演奏者,这首曲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连贯,要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大提琴作为音高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叙事性绝对是所有乐器中的第一。该曲一开始是 G 大调,后来突然转到它的关系小调 e 小调,然后转到了 G 大调的属调 D 大调,最后转回 G 大调,听感极其丰富。

库朗特舞曲

这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速度快,且每一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听起来与前面的阿勒曼德舞曲更为轻巧、快速,具有流动力和穿透力。

充斥整曲的八分音符富有活力和弹性,使人感觉兴奋。在演奏上,正是要注意演奏时带来的能量以及跳弓时声音的干净。

萨拉班德舞曲

这是十七世纪一种 3/2 拍或者 3/4 拍的西班牙舞曲,速度缓慢,带来一种庄重感。它与其他舞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很少采用流动性的声部进行,而是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慢慢推展。

它后来发展成了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是古典主义时期慢板乐章的前身,海顿在他的奏鸣曲中多次采用类似萨拉班德舞曲的乐章。这首舞曲与前面的库朗特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放松感。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是在后来发展得最好的,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在奏鸣曲和交响曲,是这六部组曲中唯一被列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

这首小步舞曲分为两段,情绪低沉的第二段小步舞嵌在较为典雅的主题重复的第一段小步舞中,这种构成很能说明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呆板和生硬,因此演奏时需要尤其注意衔接。

吉格舞曲

这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舞曲,绝大多数是三拍子,这首曲子却是 6/8 拍。

此曲速度偏快,活泼快速。左手的指法变换快速,跳弓层出不穷,缔造了一个干净利落的结尾。









来自知乎专栏:每晚一首古典音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专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