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突然停顿,只保留人声的编曲手法应用了什么机理?

2022-04-05 03:27:21



通常,编曲人会称这种行为叫“刹车”,它常见于副歌末段或桥段,极少见的还有副歌开始时和间奏。音乐发展到“刹车”点(突弱点)时,情绪通常发展到较高点。


我们在这里开脑洞量化一下,就当它的情绪值是80。这时突然刹车,留下极少的伴奏(或者干脆没有)乐器和主唱/Solo乐器。由于配器变化的突然,听者的思路会瞬间被吸引(有变化的东西才能吸引注意力,类似青蛙看苍蝇)。加上之前的乐曲律动还在脑海中并没有消失,听者还会“脑补”出节奏继续跟着音乐进行下去。所以情绪值并没有跌落很多(相较主歌部分或其它配器清淡部分)。


估计此时的情绪值跌落到60~70。趁听者脑中的律动还没消失,配器密度强势回归,用大音量大力度再次制造一个情绪上的高潮点。这时音乐的情绪值大概可以推到90以上。换句话说,如果用常规方法发展一首乐曲,情绪已经推到顶还觉得不够时,就可以用这招。另,这招应对副歌重复遍数过多(听起来会腻)也有奇效。大量的空白(指声音的空间体积上)能带来很多的想象空间,也能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同理,还有双刹车存在,更有甚者在主歌进副歌时就已经把情绪推的比较满,然后在进副歌时刹车,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通90S年代的歌曲大部分都用这招,比如:张学友,王杰,刘德华等等.特别是王杰的歌,大部分前半段的编曲都很激烈,只要是抒情歌曲,都会在后半段用上刹车.因为人的耳朵是有审美疲劳感的.会在听多吵杂的歌曲需要安静一段,除电子舞曲和死亡金属以外,特别是流行歌曲非常要注意这点,好的东西可以用,但要用在关键位置才不会让编曲听的难听和枯燥.


除此以外,习惯用于这招的朋友们,也要注意歌曲的风格,并不是所有歌曲都要用这个,那就太没意思了.编曲固然需要框架和手法结构,但也需要创新的,只要和声配器的概念是对的,那基本上是没有问题.

原文转自:中国好编曲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