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5 04:20:53
2004年,中国与罗马尼亚联合发行《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中国方推出了一件代表文物。有些关注的朋友一定知道,它就是出土于荆州的楚国“虎座凤架鼓”。
一对凤鸟背对背站立在两只匍匐着的老虎身上,中间架起了一面彩绘的大鼓,巧妙之余,含蓄地表现出楚文化的强势。
▲ 现藏于荆州市博物馆
尤其是那一身的通体彩绘,髹(xiū) 黑漆为底,以红、黄、褐等色绘出虎斑和凤羽,虽年代久远,其风采仍能让我们惊叹。
说起来,这门技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中国匠人的绝活——“髹漆”。
中国的漆器艺术由来已久。早在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
它一般髹(xiū) 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斑斓世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而所谓漆器,是指用生漆涂敷在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 生漆是漆树的天然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可作涂料。
在素胎上层层刷上不同颜色,
每层要有均匀固定的厚度,
待凝固后再倾斜运刀,
使雕刻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
再纹饰以云纹和卷草纹等装饰纹样。
▲ 晚清铜胎剔红瓜瓞绵绵大捧盒 江宁织造博物馆
漆器在一代代人的长期实践中,终于发展成了一门中国所特有的工艺。时至今日,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无数精美的漆器艺术品。
以下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线条装饰感很强烈,所绘的造型大多经过夸张和特征截取,颜色冲击感很强,极为美丽!
▲ 曾侯乙展厅 湖北省博物馆
只是漆器生产的工序复杂,耗工耗时,品种又特别繁多,不仅用于我们所熟知的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在很早的时候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
在商周时期,用于保护驾车辕马的马甲上都会面上髹漆,并常绘有精美的图案。
▲ 图为战国彩绘龙凤纹漆内棺,出土时漆彩如新,棺上图案为龙纹交叠于凤纹之下
人们不断熟悉了解“漆”,并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经久耐牢、不褪色、不怕潮湿、鲜亮美观等性能,从而美化自己的生活。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当属秦始皇陵那数千尊兵马俑了:每一尊在完成后,都从头到脚涂了一层漆。有专家预估过,漆一尊俑大概需要25棵漆树的汁液,千尊俑便是数十万棵漆树……这其中的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漆器的功用和青铜器相仿,然而相较于青铜器,漆器具有更大的发挥和自由度,不需要受到铸造工艺的制约。因此漆器独特的绘画艺术,灵动飞扬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结构和层次,无疑更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视觉的冲击力。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西汉 朱雀纹耳杯
这些耳杯本身的形状就已经非常雅致,再配上幽远的图案,让人遐想古人把酒临风。
▲ 西汉草叶纹耳杯 1978湖北云梦睡虎地云梦睡虎地
▲ 西汉鱼纹耳杯 1992湖北荆州高台
后来历经了商周、唐宋,来到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它们的工艺上,就可窥见一二。
描金漆是指在漆地上描绘金色图纹。其工艺有二:一是在漆地上打金胶,再把金涂于金胶之上;二是用金粉调胶之后,直接用笔描绘图案。
▲ 清 四方描金黑漆桥形壶
▲ 清中期 黑漆描金宝座式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 清康熙 髹黑漆描金雕龙纹大宝座
金银平脱是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图案纹样,贴于器物表面,再层层髹漆,后经打磨使饰片与漆面平齐,以显出色漆上的金银花纹。金光银辉在色漆地的映衬下显得华丽夺目。
▲ 唐四鸾衔兽金银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剔红则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出纹样。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
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 明嘉靖寿字剔红盘
▲ 清 剔犀香盒 剔犀
镶嵌也是漆器中的一大工艺,其中螺钿和百宝嵌最为复杂和昂贵。
百宝嵌主要盛于清乾隆年间,是以螺钿、翡翠、宝石、珊瑚、蜜蜡、沉香等珍贵材料以及椰子壳等镶嵌组成纹饰。
▲ 清中期黑漆描金嵌蜜蜡夔凤纹提匣 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中,匣壁正中及四角均以蜜蜡镶嵌夔凤纹,并饰描金变形勾莲纹。在漆器作品中,这种纯以蜜蜡为镶嵌材料的作品较少见。
▲ 清乾隆 白玉螭龙茶碗及碗盖 剔红花卉盏托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乾隆之后的漆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因此,清代宫廷漆器又被视为最具投资价值和收藏潜力。而众所周知,日本对中国漆器非常追捧,他们的漆器收藏市场甚至比中国更为丰富。
Q
反思时间
都说“漆器起源于中国,但盛兴于日本。”
因为那里不仅具备详尽的文献资料,同时对漆器的保存也非常良好。
曾经的中国,雕漆推光,戗金,螺钿,国金彩绘,百宝镶嵌……各种漆器争奇斗艳,却在清末后再难觅其踪迹。可见,无论有多好的技艺,能传承下去才会在民族中熠熠生辉,而那些曾惊艳世界的美,还需要我们再一点点拾回来。
▼
长按二维码,关注龘藏汇
为认定的人和物,倾尽一生。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其它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