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在音乐创作中寻找新梦

2021-06-20 21:40:38


房晓敏在汕尾采风。



文 | 房晓敏



民族管弦乐《新梦》是由广东民族乐团的创作委约作品,创作于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作品先后在广州、北京、邯郸、西安、郑州、武汉、福州、泉州、厦门、乌鲁木齐、汕头、上海、嘉兴、常州、徐州、舟山、宁波、南宁、旧金山(美国)、西雅图(美国)、温哥华(加拿大)等地首演与公演20多场。2016年12月,获“第五届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银奖第一名。

  

2014年8月,我应广东民族乐团“海上丝绸之路·大型民族交响套曲音乐会《丝路粤韵》的创作委约,赴西安参加了《丝路粤韵》音乐会的第一次创作研讨会。会上,根据黄舒媞提供的音乐会创作文本,赵季平作为创作团队的主帅布置了创作任务与具体分工:第一乐章《开海》(景建树曲)、第二乐章《祭海》(韩兰魁曲)、第三乐章《远航》(张坚曲)、第四乐章《异域》(张晓峰曲)、第五乐章《乡愁》(赵季平曲)、第六乐章《归来》(蓝程宝曲)、第七乐章《新梦》(房晓敏曲)。此时,“丝路粤韵、岭南风格、新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与画面,开启了此作的命题作曲,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粤语“月光光,照地堂……(广州童谣《月光光》)”的旋律片断。

  

2014年10月,来自北京、西安、四川、广州地区的《丝路粤韵》创作团队的陈佐辉、张列和7位作曲家同赴广州、阳江、汕头等地采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人海洋情结在世代流传的岭南民俗文化得以体现。在采风的过程中,黄埔港、南海神庙、南海一号、红头船、妈祖庙、镇海楼、十三行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为我此作创作阶段的采风充电,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惊涛》等旋律片断。

  

此作在“音乐主题、和声音响、节拍与节奏、曲式结构、音色配器”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设计与安排:乐曲采用了三个音乐主题贯穿全曲。第一主题——幻梦,取材于广州童谣《月光光》的音乐元素与旋法重新创作而成;第二主题——追梦,取材于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惊涛》的音乐元素与旋法重新创作而成;第三主题——圆梦,取材于广州童谣《月光光》的音乐元素与旋法为骨架音重新创作而成;从音乐的横向结构——旋律上,展现出东方农业文明的广东风格与特色。

  

全曲均采用了“Ⅰ、Ⅱ、降Ⅲ、Ⅲ、降Ⅵ、Ⅵ、降Ⅶ”大三和弦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使和声音响更加恢宏明亮而富有色彩;从音乐的纵向结构——和声上,体现出西方工业文明的新颖和声语言(更加适合在交响音乐厅发挥良好的音响效果)。作品采用了“4/4拍的‘2/8+3/8+3/8’及5/4拍的‘3/4+2/4’”的节拍与节奏组合形式并贯穿于音乐的始终,使音乐节奏更富于动感;从音乐的纵横结构——节拍与节奏上,彰显出现代文明的时尚与流行节拍与节奏韵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艺术情趣与音乐审美)。

  

作品的曲式结构采用了“A+B+A1+C+A2+C1+B1+B2(尾声)”三重(幻梦、追梦、圆梦)主题的缩减变奏曲,结构简捷而富于变化。全曲采用了大型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并采用了西洋打击乐(定音鼓、吊钹、通通鼓、康加鼓、钹、大锣、管钟、钢片琴、颤音琴、木琴、马琳巴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中西合璧组合方式(用于区别于整个套曲前六个乐章的音色组合与乐队编制);为了使音乐更加富有个性与张力,作品以音色分层与分组的配器方式为主,它以憧憬未来、磅礡大气的音乐情绪,抒发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豪迈情怀。

  

2015年1月,《丝路粤韵》音乐会部分作品视奏排练与修改。同年3月,《丝路粤韵》音乐会全部作品视奏排练与修改。4月,赴成都青城山参加《丝路粤韵》音乐会的第二次创作研讨会;会上,赵季平和张列代表整个创作团队向每位作曲家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作品修改建议。最终,由张列指挥、广东民族乐团演奏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型民族交响套曲音乐会《丝路粤韵》于2015年5月24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由广东民族乐团策划委约的原创大型交响套曲《丝路粤韵》音乐会经过撰写文本、实地采风、结构研讨、作品创作、视奏排练、修改打磨,历时一年之久。其中,《新梦》的创作也历经了15次的艰辛修改而完稿。而幻梦——命题作曲、追梦——采风充电、圆梦——创作思考,在音乐创作中寻找新梦,是我的一段创作经历。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请投稿箱:yyzb1979@163.com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