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手机铃声十年兴衰

2022-07-16 19:23:11

青年文摘·播
好故事 | 好声音

还记得年少时通过彩信形式疯狂下载手机铃声、最后搞出天价账单的“蠢事”吗?10年过去了,青春期渐行渐远,手机铃声的全盛时代也一同逝去了……

年前,当梅拿到人生第一部手机时,第一件事就是去运营商网站下载手机铃声。

“当时,一首手机铃声售价在五六美元,但我还是把10首全都下载了下来,”今年22岁的梅在回忆起少年时疯狂的购物经历时说,“反正都是我老爸埋单。”在梅看来,花钱获取这些新鲜出炉的音乐是值得的。

“只要新歌一出来,不管它们的传唱度如何,我都会去下载。其中大部分歌曲倒是听过,但忘了把它们设成铃声,因为当时我在上学。”梅继续说。

大约到了2009年,梅对购买手机铃声完全失去兴趣。这并不是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个案。同时期的中国也有很多手机用户痴迷购买手机铃声,但最后都跟梅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梅的个人经历也见证了手机铃声在这10年间的兴衰迭起。

2000年到2005年,为手机来电设置个性化的声音非常流行。通常,这种从歌曲中截取10多秒的声音称为“原音铃声”,它对很多刚刚拿到人生第一部手机的用户而言,新奇而有趣。铃声成了一种听觉上的潮流配饰,人们争先恐后地用最新、最酷的曲调来装饰自己的手机。

原音铃声清晰地再现了曾经听过的某一首歌,这种简单又令人上瘾的方式,成为人们收听音乐精华片段的最佳途径。用户还可根据不同的联系人设置不同的铃声,作为不同来电者的专属声音标志。比如,为家人设置温馨的铃声曲目。

与此同时,铃声付费下载开始形成了一个巨额收益的产业,这为一直努力适应数字时代的音乐产业带来了福音。

“这是音乐消费形式的一次重大变化,我记得在2005年到2006年就有预测指出,备受吹捧的手机铃声会成为音乐产业的救世主,因为它的收益真是从无到有。”尼尔森娱乐客户关系部高级副总裁大卫-巴库拉如是说,“这也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人们通过手机进行娱乐活动的时代即将到来,铃声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铃声的流行得益于它自身的产品形态,作为首款‘音频产品’,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即可获得。”负责音乐版权公司BMI策略、信息交流和新媒体的高级副总裁理查德-康伦指出。

“2004年到2006年间,手机铃声依然处在新鲜阶段,这也正是BMI发展的好光景。铃声的下载量不断攀升,成了公司的拳头级产品,”理查德-康伦说,“在此期间,美国的手机铃声市场规模从2003年的68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6亿美元。”

在这个黄金发展阶段,手机铃声产业不仅在美国爆发出巨大的威力。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手机铃声市场规模也达到了28亿元人民币,而手机彩铃在2005年底超过手机铃声,达到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2006年,美国唱片工业协会首次设立奖项表彰最畅销铃声。美国著名饶舌歌手李尔-韦恩的《棒棒糖》荣获了2009年最畅销铃声殊荣,下载量达到了白金唱片销量(100万)的5倍。

不过,随后手机铃声下载量开始下滑。虽然智能手机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2012年美国的手机铃声和彩铃等音频产品的销售额仅为1.67亿美元,相比鼎盛时期,锐减了72%左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手机铃声落到了今天的这个田地呢?

主观上来看,手机铃声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但更重要的是,用户也学会了使用音频编辑软件以及免费的网页铃声制作程序,轻松地将自己喜爱的部分从完整歌曲中提取出来。

除此之外,音乐铃声的售价、手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短信大行其道等客观因素,也促使手机铃声没落。有用户发现,音乐铃声的售价过高,离谱的是,20到30秒的铃声通常比整首歌还贵。经常更换手机铃声的用户月消费额在20美元甚至更多。

短信联络方式大行其道,打电话的频率自然就降低了,这使铃声的地位更趋尴尬。而移动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即时聊天、社交网站,这些实用的新功能转移了用户的注意力,使得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手机铃声已不能再点燃大众的激情了。

手机用户可能并没有想得太多,但音乐从业者心里很不是滋味。BMI的康伦说:“不可否认,目前这样的情况让人有些难受。在公司辉煌时期,铃声收益占到了总收入的50%以上。但现在这一数字基本上为零。”■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年文摘微信号

ID:qnwzwx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