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二十一天(二)

2022-05-21 23:10:27

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二十一天(二)

彝弦胡艺术及彝族民间仪式音乐

        4月13日晚6时,雨后的空气还带着丝丝凉意,学员们还在回味下午由西南民大彝学学院罗庆春教授讲授的精彩课程,刚步入艺术学院音乐厅,便看到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三位彝族男子,还有摆放在舞台上大大小小、形制不一的胡惹及制作工具。这已使得学员们对今晚的讲座内容兴趣大增,而这三位远道而来的彝族音乐人也同样怀揣着满腔的热情,脸上抑制不住的欣喜与期待,这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奇妙之夜。与以往艺术理论和演奏技法的课程所不同的是,今晚的讲座将是彝族胡惹制作工艺的现场展示课程,是学员们与民间原生态胡琴制作的一次零距离接触。

        “胡惹”也叫“布西胡惹”,是凉山彝族中流传面广,受人喜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拉弦乐器,从其语音分析,它可能是外来语或者谐音借词,据考证,彝族民间很早就有“胡惹”的传说,其制作也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县,地处金沙江下游北岸,隔江与云南省永善县相望,北邻宜宾、乐山地区,西南与美姑、昭觉、金阳三县相交。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且有“彝族民歌之乡”的美誉。2017年12月,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组的韩利、席玲玲老师曾冒着严冬,长途跋涉来到过这里,只为寻找大山中最纯正的彝族弦胡音乐。而今天,来到讲座现场的正是当时结下深厚友谊的雷波县文广新局的卢昆与胡惹制作第九代传人吉拿铁达。老朋友见面分外亲切,席玲玲老师向学员们讲述起了当时采风的情景,通过回放一张张照片,大家也仿佛到了那座遥远而神秘的村落,感受到琴声在云雾缭绕的高原峡谷间悠然回响的意境。

        接着,韩利老师代表胡琴项目组向卢昆和吉拿铁达颁发了授课专家聘书,讲座正式开始。作为彝族胡惹制作工艺的收集和整理者,卢昆用流畅的汉语向大家讲解了彝族胡惹的十三道主要制作工序和数十个流程,同时由吉拿铁达示范各个环节的制琴材料和制作方式,由于取材的不同而分为不同形态和音色的胡惹。使得学员们从选材、音色、形制等方面充分了解了“胡惹”。另外,卢昆老师为大家讲解了“胡惹”的历史渊源、家族传承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民族风格特征和艺术价值。为了进一步加深学员们对“胡惹”在彝族民间的存在形式,吉拿铁达老师与另一位彝族民歌手迪惹友古为大家表演了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牛牛合”调《毕布洛依》与《依哈波杰扎扎》,悠扬的歌声和琴声余音绕梁,使大家陶醉其中。中场休息时,学员们怀着好奇的心情,纷纷凑近这些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胡惹”,尝试着拉奏,体会着来自民间最原生态的胡琴声响,并热情地与这位被誉为“彝族胡惹制作记忆的活体标本”吉拿铁达进行着交流。

        讲座下半场,卢昆老师为大家播放了几首由他根据彝族民歌改编和创作的作品,讲述了自己从年轻时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迷恋到现在对彝族母语音乐文化的回归。
        这位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的80后彝族小伙,充满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历史责任,他自信地告诉大家,自己正投身于创建凉山州彝族民间音乐数据库项目的工作中,希望这项成果能成为乡土音乐教材传遍凉山彝寨,为彝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尽到自己的责任和努力。

        最后,回忆去年年底与韩利、席玲玲两位老师的相遇,对今天能被邀请到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来做展示,卢昆老师演唱了一首自创的歌曲,用来表达对项目组老师们和学员们的感谢。朴实的歌声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的是他们,是他们这群来自大山深处的民间音乐传承者,为惯以技法论高下的胡琴高手们带来一阵清新的气息,也唤起了大家对于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思考与热情。正如卢昆老师的那首原创歌曲《归根》所表达的寓意,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民族音乐这棵大树一定要在泥土的滋养下才能发展壮大。

项目组韩利、席玲玲老师向吉拿铁达、卢昆老师颁发专家聘书

文案:杨眉

图片:何紫艺、杨眉

责编:席玲玲、阿拉腾珠拉

更多信息,关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