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5 01:29:54
不仅仅是摇滚乐——八又二分之一酒吧
如果仅在摇滚乐的范畴中谈论,八个半是不可或缺的,八个半是西安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的惯称,它来自费里尼的同名电影,也有人称它为八点五,它承载了西安摇滚乐2001年到2005年的大部分演出,曾创造了西安摇滚乐最辉煌的时代,最典型的年份是2003年左右,纬二街公交车站对面的一家拉面馆里,也是八个半的另一个演出场地——防空洞最为人所知的时期。随着外来乐队和媒体的争相传阅,八个半成为中国最理想的演出场地之一,同时存在的,还有西安不断争相成立的乐队和令所有外地乐队惊讶的观众热情。也许正因为那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年代,所以注定了它只能留在历史中。
但要纵观八个半的历史,则更偏向青春期文化,成立初期的八个半做着和所有青年文化相关的事情——戏剧、电影、摇滚乐。因为前两者存在时间短暂,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消失在大众的印象中,而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张玮却记忆犹新,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讲述八个半的前前后后,似乎这个事情做完就和他没关系了。
口述:八个半老板张玮 整理:锤子
做摇滚演出的八个半
做话剧的时候,已经开始零星地做了一些摇滚演出。第一场摇滚演出是朋克演出,后来组建了Joyside乐队的主唱边远和哎吆乐队的主唱刘舸带了三个乐队,还有西安乐队妖蕊和潜,第一场租的是JBL的设备,最起码的品质我会把握,演完以后,刘舸用北京话说:“在北京要是有个这样的地方多嗨啊!”这句话鼓励我的同时我想,这俩人可能在北京没多少演出。还有一些演出让人很感动。声音碎片有一次演出,现场有大合唱,我在吧台一听到旋律响起,眼泪就下来了。还有一次是美好药店的演出,美好药店为一个去世的乐手写了一首歌,旋律起来的时候我也没控制住。
真正的繁荣期应该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前我认为,现在的演出应该比过去好很多,一是我们当年的辉煌昌盛,只需要延续即可;二是现在设备问题很容易解决,音响在进步,最起码能把音量问题给解决了。不像过去,音质要想好,你只能买进口音箱,四百瓦跟八百瓦价位差距很大。现在国产线阵虽然粗糙一点儿,起码基本够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次沼泽乐队在光圈演出打电话来,我去看了,因为很多乐队来西安演出有时会给我打电话,只要有时间当天我也会去看,那天现场观众很少,就几十个人。和老板聊天,也说是市场不好,每次都是一百人左右。我认为推动市场的人,不能完全依赖市场。
不排除现在做酒吧摇滚演出,难度比以前更大。我当时那个干法,换到现在也不行,因为时代不一样。在那个时期那样干是对的,并且还很超前,但现在如果还是照那个思路去干可能就不行了。现在要干,最起码要比过去的想法更全面,更专业,要兼顾未来,有更好的系统操作。虽然酒吧是做生意的地方,但是真正喜欢一个东西会彼此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氛围。这个氛围是乐队和观众集体的氛围。
我知道什么形式我们没有,我们差在什么地方。所有来酒吧演出的乐队都是我自己挑的。在那个年代,你知道为什么死亡来得少?冥界乐队的陈曦,也是我朋友,打电话说要来演出,但我迟迟没让他来,不是因为乐队不好。因为西安有腐尸,并且在全国都是一支很标杆的乐队,除此之外,西安还有很多这种风格的乐队,所以我就尽量避免重复。现在回想起这些事,也希望他们能理解。
我后来引进的方向是要能丰富整个西安市场的乐队,像PK14、声音碎片、声音玩具、美好药店这样的,有意识引进一些新的风格给大家,让西安的乐队也能不断地丰富,这也是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这就是西安当时各种风格百花齐放的原因。
看一个地方的摇滚乐氛围,就要看当地乐队整体的水准,不是某一支乐队,必须有好多支乐队,风格还要丰富。因为中国摇滚乐不是说你哪个乐队出来了怎么样,必须得考虑到群众基础。和足球一样,不能偶然间拿两个冠军,就乐得不行。社区都没有一个足球场,没有基础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最早的演出酒吧,做得比较好的是成都的小酒馆。但好多乐队都没去过成都演出,却都来过西安。一个是成都离得太远,再一个成都那边不给保底。乐队要考虑生活问题,我们原来会给保底,好多人不知道。没关系,其实我也没贴钱,好多人都说我在里面贴钱了,其实我会尽量打平。这一场演出赔的钱会在下一场演出打平。并不是没有票房惨淡的时候,像PK14、暗夜公爵,那时都是票房杀手,在北京都演得少,但是我觉得好,无非就是好多人不欣赏,多年以后证明他们是好的。沼泽,挺好的吧,我记得当时是创了纪录了,观众二十多个人。没关系,你不能说乐队不好啊,在中国就是这样,你不能因为那点儿票房……
完全以票房好的乐队为主,就不会有持续的发展,因为新乐队需要时间,摇滚乐风格需要丰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比如沼泽赔了,本地乐队的成本就低一些,大家一分,都有利润,多余的钱我作为基金,可以给下个乐队贴,没关系的。重塑雕像的权利第一次来的时候不是照样赔,也是几十号人,我付演出费给乐队的时候,鼓手眼泪汪汪的。好多年后,他们是中国很多音乐节的压轴乐队。
早期的西安乐队能演出的没几个,必须依靠大量外地乐队。西安乐队要演出必须得我去审。我记得特别清楚,现在也是摇滚乐从业者的刘凯当时有个小乐队,起了个名字叫什么,脏了吧唧的一个名字,那年跨年演出,想登上八个半的舞台,我就带着姚睿一起去看他们乐队排练,因为新乐队又没录过什么唱片,想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水平,看排练是最实用的办法。一看,排得不行,以至于刘凯从来没上过八个半的舞台。这个态度必须要有,不能什么乐队都上台,必须保证舞台的干净,尤其是售票的舞台。
面对一些主流媒体,他们总问我一些让我没法回答的问题。经常动不动就问我,为什么不干了,意思好像是“倒了”怎么地。我觉得摇滚乐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国外的摇滚音乐节里,都是爷爷一辈的人,你跟他聊摇滚乐,没问题,到了现场一样嗨。我们就不行,到父辈这一代就不行,从老崔这一代才开始有摇滚乐。盲目的快没有意义,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真正的中国摇滚乐应该在下一代。现在好多包括一线乐队,大部分还是上个时期的乐队。很多人都说:中国的摇滚乐市场有一个扩展期,老崔那个时候是自生自灭的,完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到了魔岩的时候一下子把摇滚乐拔高了,魔岩就把本来六分的给拉到九分。那也是中国摇滚乐最尴尬的时期,就是被魔岩整完以后。因为魔岩完全是市场化操作,它是另外一种模式,好多本质的东西你看不到。它完全把乐手透支,它超越了乐手的能力,把市场拉起来滚石就撤了,市场紧接着就下来了,但是高度已经在那了,把几年的市场潜力都给透支了。
但是我恰恰觉得,魔岩时期是中国摇滚乐真正的商业期,另一个商业期是现在的音乐节遍地开花。起码现在做音乐做得好的话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职业。但是音乐节也是表面的现象。大的音乐节也要洗牌,乐队需要洗牌,它必须等新的能量补上来,新的人补上来。未来中国摇滚乐会有一个特别尴尬时期,这种尴尬是中国乐队的发展完全跟不上音乐节商业空前发展的步伐,音乐节争来争去的全是老一拨乐队,新乐队很少,国内音乐节真是缺乐队。
(八个半酒吧一角)
(本文节选自锤子的新书《西安摇滚档案:1990-2014》,本书即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