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23:25:01
4岁开始作曲,6岁举办第一场个人音乐会,8岁创作第一部交响乐,10岁创作第一部歌剧,这就是天才莫扎特。
莫扎特创作写曲几乎不打草稿,一气呵成,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
下面是《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著名的咏叹调"Non so più cosa son"的手稿:
对比下普契尼(代表作:《蝴蝶夫人》、《图兰朵》)的 Le Villi 手稿: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悲怆》、《月光》)的Violin and Piano Sonata, Op.96手稿:
这位三百年不遇的音乐神童只有短短35年的生命,却写出了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爱因斯坦说,“死唯一的遗憾就是再听不了莫扎特了”。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则“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变聪明”的“莫扎特效应”说法也在准妈妈间流传着。
回溯一下“莫扎特效应”发现的整个过程:
·
1993年,《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中:一次针对大学生空间能力的测试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的曲子能提高该项能力;
·
·
1994年,“莫扎特效应”的神奇;
·
·
1996年,德国某地奶牛听莫扎特音乐后奶量增加了;
·
·
2001年,心理学科普作家认为莫扎特音乐有能治愈心灵的力量;
·
·
接下来,商家开始宣称“莫扎特效应”非常适合胎教和幼儿。
·
“莫扎特效应”的命题 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莫扎特效应”产生的机制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被试者对音乐的偏爱,从而提高空间记忆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效应是由于音乐直接激活大脑神经元,从而提高被试者的空间记忆能力。
“莫扎特效应”是真的吗?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对此有了部分解答。
他们使用的乐曲,是莫扎特的K.448号乐曲《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1993年的论文实验中使用的也是这首曲子,这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首双钢琴奏鸣曲,日剧《交响情人梦》中千秋和野田妹也曾共同演奏这部作品。
通过对大鼠和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可以提升被试者的空间记忆能力,并且反向莫扎特音乐(通过把莫扎特488号乐曲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所得)对人和大鼠的认知有显著的负效应。
音乐没听对,还可能有坏处。
曾经有科学家拿无调音乐代表勋伯格的音乐来做实验,研究发现,非节律性的勋伯格的音乐,往往会对大鼠的表现产生破坏作用。
不多说了,一点菌已经将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设为写稿专用BGM了₍₍ (ง ᐛ )ว ⁾⁾
本文所用部分资料来自于科技日报、财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