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的江湖不是传说!揭秘显山不露水的惠安民间四大高手!

2023-05-25 17:04:50


惠安小鱼网微信号:huianfishcom

8万关注认证微信 日15万阅读数

新闻、房屋租售、招聘每日更新

点“逛街”看新闻、叫餐、逛微店、团购、找工作、找房子、找娘子..

输入关键字找你想要,例:单间

买特产阅读原文进入小鱼商城

主营:网站建设、公众号开发、托管、推广;电话:18959777896


都说高手在民间!惠安也不例外,惠安生活网小编特别揭秘那些揭秘显山不露水的惠安民间技艺大师。 


惠安民间大师
推荐
1
惠安的江湖不是传说


李丽英:伊为惠女服装痴心不改


以往,小岞女儿嫁人都请年长的姑姑婶婶帮忙梳妆;而今,随着婚俗的简化,很多即便年长的人也都不会梳传统的惠女妆了。不过,镇上有一个年轻的女子不但会梳惠女妆,还会做婚装。


梳惠女妆 汪惠婷/摄


她就是李丽英,一个对惠女服装痴心不改,不惜为之关掉影楼、执着于惠女服装研发的女子。


建设博物馆传承惠女民俗


大年初五,一场别开生面的婚俗展示在李丽英的惠女民俗博物馆举行。这场婚俗展示模拟了惠安女嫁人的全过程,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惠女独特古老的婚俗民风再次博得声声惊叹。


这个惠女民俗博物馆中设有六个房间,分别按照年代区分布置,从清末到民国,再到60年代、现代,将不同年代盛行的各具特色的惠女服饰展示其中,并搭配不同的首饰和配饰,让人可以同时领略不同年代的惠女风情,很是过瘾。


不过,它花费了李丽英大量的心血。光是收集这些古老的传统服装,就耗费了她近六年的时间。很多衣服都是通过朋友亲戚和邻里老人收购或者借来的。“很多老人不愿意把衣服拿出来,即便买也不愿意,因为那是几十年的记忆,她们舍不得。”李丽英介绍。


馆里最古老的一套惠女服装是清末时期的。“当时,偶然跟朋友母亲提到,我正在筹办这个馆,老人心疼我收集衣服那么辛苦才拿出来。”李丽英说。这套衣服是老人的母亲为她准备的婚装,在老人14岁时就做好的,材质极好,老人一直没舍得穿,收藏在家。建馆的困难由此可见。


现在,博物馆的布置还未完成。除了房间根据年代来改变布置外,大厅、厨房都会保持原样。“这样可以让游客了解到真实的惠女古居,还可以发展其他项目,比如农家乐之类的。”李丽英表示,这个博物馆自己一人建起来,又要经常举办一些民俗展示,不想办法赚点钱很难维持。


为此,她打算每周六定期开放博物馆,让游客参观;预备将博物馆附近田地纳进来,分成几块区域,包括红土泥塑、犁田、种菜等,让人体验农家生活。

  

融入时尚元素引领惠女服饰变革


其实,李丽英对惠女服装的痴迷,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民俗博物馆里,还体现在她是小岞惠女服饰的领潮人。她对服装和时尚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在她眼里,每一块头巾都一个有趣的名字,每一件衣服都有一段故事。


近来,她以一件百年前的惠女服装为样品,将现代流行色彩融入其中,一改以往沉闷、灰暗的色调,使得惠女服饰色彩斑斓、朝气蓬勃,引领惠女服饰的又一次变革。


“这个灵感来自一个到我这里拍照的小女孩。她喜欢惠女服装,但又不喜欢包头巾的束缚感,拍照时扭扭捏捏。后来,她摘掉了头巾,用惠女的短褂搭配蓬蓬裙,民族的艳丽独特和现代时尚公主裙搭配不但没有一点违和感,反而漂亮又独特。”李丽英介绍。

于 是,她尝试着将现代服装和惠女元素进行混搭,并她身体力行,带头试穿,得到镇上老人的普遍夸赞。她还将这穿到石狮、广东去,同样得到大家的赞赏。“惠女是 1958年后才开始包头巾的。我在研究过去的惠女装束时,发现清末时期的惠女打扮很简约、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她的惠女服饰创意还得到上海时尚杂志的青睐。杂志社特意拿来当季时尚热款的服装来找她,请她融入惠女服饰的元素,重新设计,在他们的杂志上刊登。


“这是时尚和民族的融合,会很有市场。”李丽英坚信。她准备带几个艺校的、对惠女服饰有兴趣的女孩去广东,培养她们对服装的敏感度,一起将惠女服饰的创新工作做下去。(汪惠婷)


惠安民间大师
推荐
2
惠安的江湖不是传说


王桂平和他的莲花灯

一片片洁白的莲叶环状而立,点点粉红点缀叶尖,外裹一圈红色腰带,莲叶丛中弯起 “U”形的提手,红黄纸条相间,上粘各色的“滴滴花”,下面再挂上一个红色流苏。一盏莲花灯便宣告完工了。


给花灯裹上腰带 郭锡镇/摄


元宵佳节,记者走进螺城镇东南社区,来到民间艺人王桂平的制灯作坊,探寻制作莲花灯这门老手艺。

  

做莲花灯的由来

   

“城关有个习俗,要是去年谁家嫁了女儿还没有生儿育女,今年娘家人就必须在元宵节送上一盏莲花灯,祈愿女儿早生贵子。”王桂平介绍做莲花灯的由来。父亲 是做糊纸手艺活的,王桂平和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经常给父亲打下手帮忙。我们原来是做‘入厝灯’的,后来大家都住上商品房,‘入厝灯’派不上用场了,就改做莲 花灯。除夕、七夕节时也糊些民俗用品。”

  

元宵节是王桂平最忙的时候,因为很多人家都要买莲花灯送给女儿婆家。据他介绍,材料备好的话,一天可以做六七盏;否则的话,一天只能做两盏。“备料较费工夫,平时有空就准备,做莲花灯从年前就要开始忙,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后才结束。”王师傅说。

  

莲花灯是这样做成的

  

莲花灯制作的核心技术是扎骨架,这也是王桂平的拿手绝活。一堆竹篾在手,等比例地折弯、搭架,用浆糊和塑料纸捆绑粘贴后固定;骨架成型后,调配色彩、着色封釉、加上装饰……

   

在他眼中,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莲花灯由花叶、花蕾、灯架等构成,做莲花灯需要各种颜色的纸、竹篾、浆糊等材料。“一盏莲花灯一般需要七、八十片莲 叶。”王师傅娓娓道来,手上一点也没闲着,“花叶的准备最为费事,压折之后还要一张一张地分离出来。”正说着,在一旁帮忙准备花叶的大哥王桂章动手就示范 起花叶的制作过程来。只见他拿来一个圆柱鉄筒,铁筒一端系着一条绞丝绳。他拿起一叠裁好的白纸,环绕筒身包裹起来,然后用绳子一圈一圈均匀地缠绕,而后拿 来一个套筒,用力地压了下去。

  

“在缠绕绳子时要均匀,这样花叶才好看。”王桂平边忙乎边说,“接下来要把纸分离出来,要一半一半地分离才不会把纸弄破。然后,再把叶子的一端均匀叠合后用丝线扎上,最后给莲叶上色。”

  

莲叶做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莲叶、花蕾粘贴在用纸糊好的灯架上,再加上缀上各色的“滴滴花”,挂上流苏,王桂平的莲花灯就这样做成了。

  

物美价廉,深受喜爱

  

一盏莲花灯大概六、七十元,深为群众喜爱。为了能让居民及时地在家里挂上莲花灯,年前他就开始准备了。正月十五前夕,是他最忙的日子,订单不断,供不应求。记者在看到,来店里订购莲花灯的人一拨又一拨。


“每年这个时候,兄弟姐妹们都会过来帮忙,堪称全家总动员。”王师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继承父亲这个手艺,但孩子们对这种手艺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这种手艺也会失传的。”谈及手艺的传承时,王桂平颇有感慨。


因为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的装点,过年才有“年”味,传统节日也多姿多彩。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民间传统工艺,路在何方?(郭锡镇)


惠安民间大师
推荐
3
惠安的江湖不是传说


李少宗:身怀绝技的民间曲艺家

如果有人用嘴吹各种乐器,你不觉得稀奇,那么如果有人能用鼻子吹这些乐器呢?山霞就有一位73岁老人李少宗,他不仅能用嘴,还能用鼻子吹横笛、唢呐、口琴、葫芦丝、巴乌、陶笛等各种乐器。


李少宗在表演用鼻吹横笛 欧阳荣华/摄

  

用鼻子吹箫练绝技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驱车来到李少宗的家里。一进屋,记者就被琳琅满目的照片、奖杯吸引住了。“这些是小孙女比赛时候的照片,那些是我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的奖杯。”李少宗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回忆起学习鼻子吹奏乐器缘由,老李无限感慨,“50年代,叔叔从台湾回来探亲,为乡亲们表演用鼻子吹奏南音,博得满堂喝彩。从那时起就把叔叔当成了榜 样。”然而,当时生活压力比较大,也就没什么时间来练习用鼻子吹奏。直到退休后,几个孩子相继业有所成,小日子也过得殷实起来,老李才想起了少时“用鼻子 吹箫”的梦想。

  

初学鼻吹时,要在面前放一面镜子,才能找准横笛笛孔的位置。”刚练习时,老李没少吃苦,流鼻血、脸肿也是常事。但他没放弃,经过10多年的练习,他已经很熟练了。

   

当提及鼻吹乐器时,李少宗可兴奋了,忙搬来横笛、口琴、葫芦丝、巴乌、唢呐、陶笛等六种乐器。“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其中还有从北京带回来的。”随后,老 李拿起横笛浇上少许水,开始用鼻子吹,一曲悠扬的《春江花月夜》随之传出窗外。随后,老李使用横笛、唢呐、口琴、葫芦丝、巴乌、陶笛等六种乐器,吹起了 《丝路》,不同的乐器传出不同的悠扬音律,连调皮的小孙子这时也安静地坐在旁边聆听。

  

“前段时间,省电视台邀请我演奏这首《春江花月夜》,可惜训练的时间太短。”为此,老李从网上下载歌曲伴奏,并利用闲时进行歌曲训练。现在吹奏这首歌曲已十分娴熟。

  

子孙三代同台演出

   

唱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都是老李的拿手好戏,弹乐器、搞戏曲创作也是他的强项。“在今年春节期间,山霞镇一村一品活动中,老李就是主要节目策划人,他带 着家里许多成员一起出席这次活动。”下坑村书记哈祝阳说。在老李的儿孙里,女儿李丽卿、四儿子李志民、五儿子李志红及媳妇继承了老李的衣钵,都在戏剧团工 作。

  

“南音是民间文化遗产,平时我对儿孙们都进行训练。”每逢假期,老李会采用他自创的教学方式,教授他的儿孙们学唱南音,让他们自幼耳濡目染。

   

让老李特别自豪的小孙女李怡佳从三岁开始学习南音,四岁便走上舞台,现在小怡佳不但参加县级各种文艺演出,在市级、国家级舞台上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 2012年,七岁的小怡佳以一曲南音表演唱《好日子》荣获泰州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儿曲艺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好日子》这首南音还是老李亲自填词谱曲 的。

  

如今,老李一家三代人就有10人能上艺术舞台,俨然是个民间小剧团,是当之无愧的曲艺世家。


惠安民间大师
推荐
4
惠安的江湖不是传说


施勇民:方言快板书走出大世界


在惠安城北社区,提起施勇民闽南语方言快板,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赞赏。更令人敬畏的是,他的快板词都是自编的。“海丝新路提出来,文都泉州登高台,登高台。承办亚洲艺术节,海丝起点显风彩,显风彩……”。这是施勇民在泉州文化之都启动后,创作的快板《文都泉州礼赞》。


施勇民正在表演快板 郑燕东/摄


今年69岁的施勇民从小喜爱文艺。他在童年时最喜欢听祖母念“四句”,少年时又受外公何子彝(曾在泉州南音界、曲艺界德高望重,代表作《钗头凤》)影 响。“小时候,外公在排练曲艺的时候,总是很入迷动作很优美”,施勇民回忆着说:“当时我还什么都不会,却也拿着洞箫、琵琶之类的乐器耍弄悠然自得,也总 能因此收获好心情。”现仍学习笛子、月琴、中阮、二胡、电子琴、凤凰琴、南琶。长此以往,施勇民便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曲艺,特别是对中国乐器和歌词慢慢地产 生了兴趣。

  

在初中时,施勇民特别喜欢看小说《三国演义》,除了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外,他更注重每个章节的开头四句、结尾四 句。施勇民写的作文里便常用“四句”结尾,大多数的作文都被老师作为范文贴在墙上供同学们欣赏;因为对文艺方面的爱好,施勇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村 里的文艺骨干。务农期间,当全县推广矮杆良种时,他结合推广新作法,自编了琅琅上口的顺口溜《矮杆良种真正好》,在全县印发传诵,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新旧社会对比》、《中国90周年党庆》、《 宣传十八大》等快板也相继创作,并陆续在银屏上出现。每次编写的作品搬上舞台,施勇民都倍感开心、慰藉。并且,让他一次次有了创作的欲望,至今他原创的快 板作品达20左右首。

  

2014年7月1日,对施勇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我省首届“丹桂奖”少儿曲艺大赛暨第六届全国少 儿曲艺赛福建赛区选拔赛总决赛在漳平市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由施勇民创作、实验幼儿园陈小薇等老师编导的幼儿快板《文都泉州礼赞》获儿童组三等奖,并成 为全省唯一入围本届全国少儿曲艺赛福建赛区总决赛的幼儿作品。

  

岁月飞逝,如今施勇民已然是位老者,但他的创作意识仍然清 晰和理性。“从2008年起至今,我每年都订阅了福建日报、泉州晚报,因为这样我可以了解到党和政府在做什么,了解省、市、县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发展。”施勇民说,近些年来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他作为老百姓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相信把自己从中了解到的事情,编成 “快板”,群众一定会喜欢。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作品,施勇民不断地对作品进行修改,让作品更加精益求精。他甚至思考着,将快板提升为原创歌曲,让作品表演时 有个匹配的视频背景。

  

施勇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创作的一首首歌词或是快板能搬到屏幕上、舞台上,与更多人分享。用他的话来说,“既可娱乐又能宣传,这是最喜欢做的事”。

   

最近,他用施琅将军、弘一法师、崇武古城、惠女服饰等可令人加深对惠安印象的字眼,创作了《惠安标识赞》,致力于推广“惠安标识”,并联系了曾在知名作 曲家薛海涛谱曲。在2014年国庆文化宣传以及惠安老年大学表演时受到观众赞赏。目前,他正忙于排练,增强快板《惠安标识赞》的舞台表现力。


来源:惠安生活网

新技能

惠安小鱼网设计团队开启电商图片拍摄与设计业务,为您的微店淘宝店保驾护航。

1.单张淘宝海报设计;

2.商品图片拍摄及处理;

3.商品详情页图片设计;

详情咨询:18959777896 QQ:398883948


↓↓点“阅读原文”进“小鱼商城”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