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23:10:57
去年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曾推出“音乐暖心话”活动,今年音乐厅“共舞2016——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新年音乐会” 将继续这个活动,留下一句暖心话,成为属于自己的个性门票。
文/杨宁
带上我的个性留言的音乐会票从千万张票中脱颖而出,成了“我的”音乐会票,这张票所允许我入场的那场音乐会也成了“我的”音乐会,它饱含着“我”对它的、与众不同的期待。
上海音乐厅推出“音乐暖心话”活动,观众在购票时写下一句留言,这句留言便会出现在音乐会票上。看似一个极小的动作,却可能有很大的意义。何出此言?恐怕还得从“鼓掌仪式”说起。
不知从何时起,音乐会的秩序成了需要不断强调、不断争议的话题。“乐章之间请勿鼓掌”是每场音乐会开场前广播提示的标准语句;更多的“教程”教育人们该何时鼓掌,该怎样叫好,该怎样期待返场,甚至该以怎样的坐姿听音乐会。偶有精通乐史者反对教条,主张听众自由。他们说,莫扎特《“布拉格”交响曲》首演时每个乐章之后都被鼓掌打断、但作曲家引以为傲;又说,大指挥家克伦佩勒有一次在观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时,在第一乐章结束后大声鼓掌,被周围群众侧目,但他不以为然,认为鼓掌当然应该随心而动。这些反对声很快被淹没。但音乐会礼仪规训究竟和更好的音乐欣赏有没有关系,谁也不敢肯定。2011年,英国古乐学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巴赫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家嫌氛围不够热烈,让场方打开场灯,吸引观众参与,但观众斯文如故,不知台上是否有对牛弹琴之感。究竟应该怎样?
若把音乐会视作由演奏者和观众在封闭空间内集体参与的一种仪式,就会发现,它的整个过程几乎一成不变:对于观众来说,每一场音乐会都是:买票,入场,坐定,鼓掌,视听,再鼓掌,离场;就一场音乐会而言,呈现给每一个观众的内容也相同:一样的票张,一样的场地,演奏者一样的出场、鞠躬、演奏、谢幕、离场。一成不变的仪式中,唯一变化的是所演奏的内容——即音乐。观众是被动的——他们完全受演奏者摆布。高超的炫技“令”观众目瞪口呆,凄美的旋律“令”观众热泪盈眶,糟糕的演奏“令”观众如坐针毡,如此等等。就好像一模一样的酒瓶装着不同的酒。
在今天,观众和演奏者却各自形成无差别的整体,是互为匿名的存在:台上不知在为谁演,台下无所谓是谁在演。除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演出之外,一般优秀的演出、一般的演出、不那么好的演出、不怎么样的演出,引发的都只有形态固定的反馈:鼓掌。高超的炫技“令”观众鼓掌,壮阔的交响“令”观众鼓掌,抒情小曲“令”观众鼓掌,心如死灰的《“悲怆”交响曲》也“令”观众鼓掌。以至于鼓掌鼓得对不对成了音乐会礼仪的头等大事。这样无差别的反馈,对于明明有差别的音乐来说,意味着什么?品酒者对不同的酒是同样的反应,究竟是酒无优劣,还是口舌滞钝?
这又让人想到一些为人津津乐道却难以重现的掌故:;德彪西《大海》首演排练时,乐队中的小提琴手把手帕挑在弓尖上以示抗议;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首演时最后只剩下十几个观众;伯恩斯坦号称能用科普兰的《钢琴变奏曲》在两分钟内清空一场沙龙聚会。这些故事中,被打破的是仪式:内容——即音乐——以其出格而强烈地挑战了仪式的习惯,从而宣示其存在。仪式的其他参与者感受到这种挑战,才做出强烈的反抗。也就是说,双方的个性和感受力都强到走出匿名状态的程度,才引发了如此激烈的冲突。这样的个性,才是一种仪式活力尚存的证明;所有内容都能让人一致叫好的地方,应该是博物馆,而不是音乐厅。
对于音乐会组织者来说,台上的个性可遇而不可求;无论演奏者是天才还是庸人,票总得卖,于是只能动员观众。可是,观众对音乐会仪式中可差别化的内容——即音乐——少有个性化的期待,因为他们所受的音乐“普及教育”多半只是博物馆式“无差别的”看图识字。那么,台上没个性,台下无差别,音乐厅就成了博物馆,分明不同的音乐会连成了一场巨大的“古典音乐常规展”。
既然内容的差别鲜有人做也鲜有人知,为一成不变的仪式进行包装就成了唯一的手段。因此,常规音乐会也要起创意名称,节假日要举办“特殊的”演出。但好的创意和有个性的演奏者一样难觅,不同的节假日也越来越成为“无差别的”吃喝玩乐日,这样的手段也只能是差强人意。关键在于,撕开这层包装,能呈现给所有观众的仍然是同一个“无差别的”仪式,每一个观众依然是匿名的存在。
现实如此沉重,而上海音乐厅推出的带个性留言的门票却可谓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初闻此计,便想到购买iPad时可以享受的刻字服务:无差别的标准化工业产品因为刻上了我要的字而成为那唯一一个属于“我的”纪念品。同理,带上我的个性留言的音乐会票也从千万张票中脱颖而出,成了“我的”音乐会票,这张票所允许我入场的那场音乐会也成了“我的”音乐会,它饱含着“我”对它的、与众不同的期待。可以想象,一旦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期待,听者就会去搜寻与众不同的元素来满足他那与众不同的期待;既然音乐会仪式本身一成不变,那注意力就只有落在演奏者和音乐上了。当然,也许他会失望——比如选错了场次(请小清新女友听马勒),或者演奏得不尽人意,或者时过境迁,当初的期待已不复存在——但只要对一件事有过与众不同的期待,他就会对这件事投入与众不同的专注,做出与众不同的响应,产生与众不同的回忆。台上发生的一切对他而言不再无差别,至少这一场音乐会和不会和任意一场是一回事。拥有与众不同的酒瓶,当然会希望里面装的是对味的好酒。
吸引人做一件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为什么这件事和他有关;请观众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对于打破音乐会仪式的僵局确实是一着妙棋。
上海音乐厅【新年音乐会】,票面可个性化留言
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活动
1 上海音乐厅官网购
点击 http://www.shanghaiconcerthall.org/ 进入音乐厅官网,点选新年音乐会在线选坐后,下单时请在备注栏填写您想要呈现的一句话。
2 上海音乐厅售票处
至上海音乐厅(延安东路523号)售票处现场购票,告知票务员您想在票面呈现的一句话即可。
3 格瓦拉购票
在格瓦拉生活网购买本场音乐会,选择个性化票面,输入您想要呈现在票面的一句话。
4 直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音乐厅微店进行购票,并且在“买家备注”里面写明您所需要表达的话语。
注:一句话留言须在10-15以内。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击右上角…,就能分享给朋友们。
关注微信官方帐号:上海音乐厅
加入我们,一起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音乐厅微店便捷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