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是怎样用音乐,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儿的

2022-05-20 23:17:47

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上映已有一段时间了。去看过的朋友,一定对影片的配乐印象深刻吧。

这部片子虽是一部战争片,却并没有太多炮火横飞的大场面,也没有触目惊心的血浆和残肢断臂,毫不夸张的说,是贯穿全片的配乐挑起了营造氛围的大梁。

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沙滩上等待撤退的残兵,在德军的轰炸下几近崩溃。

此时的背景音乐,是一连串漫长且无休无止的上升与下降音阶,把观众的心直接提到了嗓子眼。

这段音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背后的原理叫做「谢泼德音阶 (Shepard tone)」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种音乐技术,而是一个心理学现象。


「谢泼德音阶」的提出者是耶鲁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 (Roger Shepard),他发现当三段相差八度的音阶,高音持续减弱,中音保持不变,低音持续增强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无穷上升的错觉。

为何会如此呢?

在之前的文章: 这是一段有魔力的音频,能听出玄机的人不超过万分之一 以及解谜篇:走不出的八度空间 中,我曾提到过音乐中「八度」这个概念的心理学表现。


「相差八度的两个音,在大多数人听来,就像同一个音的两个不同版本,很难分辨。」


「谢泼德音阶」,恰恰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高音减弱低音渐强的过程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了一次高低音的偷梁换柱,让听众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回归原点。

如果还不理解,请看下面这段视频演示。

虽然「谢泼德音阶」是一个20世纪才提出的概念,但利用八度移形换影的手法,人们早就玩儿了几百年了。

在文章走不出的八度空间中,就有一段使用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制作的无限上升的音乐;而巴赫,更是在三个多世纪前,就利用偷换八度,完成了一段莫比乌斯环一般无限循环的音乐。(详见:揭秘 | 巴赫的音乐密码


无限上升(的心理感受),往往意味着紧张与不稳定,「超级玛丽64」中爬梯子的配乐,就用到了一段上升的谢泼德音阶,将这种氛围烘托的惟妙惟肖。


反过来,能无限上升,自然也可以无限下降。请脑补一下这个感觉,下坠,下坠,下坠……

你想到了什么?

无限下降的谢泼德音阶,用于助眠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再配上这个视频背景。循环播放10分钟以上还能保持清醒的朋友,请速来报个到!


回到《敦刻尔克》。

在影片之中,谢泼德音阶既不是无限上升,也非无限下降,而是时升时降,伴随着音乐不稳定的节奏,将影片紧张的氛围渲染到极致。

影片分三条叙事线讲述,最终三条线汇成一条,与谢泼德音阶三组跨八度的音阶相得益彰,不知是否是汉斯·季默有意而为之。

最后,感谢 @阿路 的选题建议。

祝大家赏乐愉快!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



Apple用户打赏通道

打赏
行走的音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