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演奏的瓶颈

2022-05-16 03:25:46

梅纽因比赛中间有一天休息,这天有三位评委给选手们上大师课。所有的课里,最有意思的一节是Henning Kraggerud给Elli Choi上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讲出各种音乐的趣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6WBlxZuo4 大约在1:31:30开始,链接我还是放在文末“更多阅读”那里。)我最喜欢是有关harmonic syncopation的部分,但是文字很难复述,大家自己去看吧。这节课里有趣的点很多,离开具体对应的录音和曲谱,这里只能记录和谈论其中少量的日常语言能够对付的部分。

这个Elli Choi也是从小出名的child prodigy(这个词现在也是被滥用了,此处暂且沿用这个滥用的标准),但是我一直不喜欢听她拉琴,技巧非常高,音色音准都大大超过别人,就是非常缺乏色彩,缺少音乐性。我以为她是个比较呆板的学生,事实上不是,她反应很快,老师一说,立刻就能做到。短短三十分钟内,她对这个作品的演奏就上了一个大台阶,这说明她仍是个可塑之材,也说明好老师有多么重要。但还有一个问题,她将来离开老师后怎么办?

Kraggerud讲到自己年轻时有段时间最爱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好不容易盼到自己能拉了,结果却在练了半年还是一年之后,对这个作品恨之入骨,而且还恨自己。后来他就试验一些新的拉法,才慢慢好起来。其实他遇到的这个现象非常常见,越是简单的炫技性作品,越容易拉腻,但是哪怕深刻如贝多芬的协奏曲,如果不动脑子,最后还是会练傻。如果对作品不钻研,必然会发生审美疲劳,那时连早些对作品的自发的新鲜感受都没有了,就像面对黄脸婆老婆或大腹便便的谢顶老公,连看一眼都会生厌,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表达音乐?如果还处于学生阶段,好歹有老师监督指导,强行记住老师的要求咬着牙也能唬唬外行,但一旦出了学校离开老师怎么办?那些独奏家们,几十年拉那么十几首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的更少),怎么保证不拉疲?(拉疲了就必然退步,因为真诚的音乐感受消失了。)所以大部分独奏家,一辈子想保持水准都很困难,想要继续进步就更难了。

但进步的诀窍就是:不断探索音乐。

但是,音乐并不是等当上职业音乐家之后才开始探索的,这种愿望要一直发自内心地存在,而这种能力必须是从小不断培养的。很多老师(甚至名师)自己有一套演绎,就严格地把自己的演绎传授给学生,却并不讲述其背后的道理,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听话,全盘接纳老师的演绎,不究其根本,等离开学校时,仍然只会照抄和模仿,没有能力自己探索音乐。这个弊病,其实在全世界的古典乐教学界都很普遍。我甚至怀疑,很多天才就是这么泯然众人的。现在音乐演奏界的天才,在很小的时候就到达成年演奏家才能到达的水准,但是那毕竟不是别人永远不可企及的水准。天才十五岁以前能做到的事,其他有才华的人二十五也做到了,天才也就只是占一个早出名的优势而已,而音乐演奏的瓶颈却是在差不多的高处,大家早晚都会遇到。大家最终都会离开学校告别正规老师的,那时候该怎么演奏呢?抱怨拉了十几年的作品越拉越不知道怎么拉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不必重复为什么演奏者都应该努力学习乐理学习音乐史学习作曲了——因为音乐探索当然不是拍脑袋的,而是有根据的呀。再扯下去又有点远了,而且会扯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因为每天练六小时琴和学习这些以及拓展文化修养是有你死我活的冲突的,而每天练六小时琴似乎是如今专业演奏者的基本要求,更不消说是那些以独奏为目标的人了。好吧,如果为了准备比赛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是如今专业(尤其是以独奏为目标的人)都不是偶尔准备比赛,而是常年准备比赛。如果一个少年天才从小为了集中快速发展演奏才能而进行常年的高强度训练,将来的路确实也是堪忧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