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着胆进合唱团---我和音乐有个约会(之三)

2022-04-30 22:57:03

2017116日,同学苟哥来电,邀我参加7日晚上的聚会。他知道我这几年患有所谓“密集人群恐惧症”,比较惧怕人多的场合,于是特别加了一句:“小规模,人不多,范稳来成都了”。

一听范兄的大名,我瞬间将时时困扰着自己的“恐惧症”往下一摁,壮着胆回答:“参加”。

范稳是大学同班同学,当今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重庆之眼》,前些天才获得“中国好书”殊荣。我们年级内部流传着一种说法:全年级三个班180名同学,分为两种人:一个著名作家和一群其他人。这话虽有玩笑成分,但“鸡群中立着一只鹤”的画面呼之欲出。


        面对这样的“荷”,发自内心的赞!


7日是周二。晚宴上,同学郝明和李茂一边与大家打招呼,一边嘟囔:“今晚本来是该参加合唱团排练的,只好请假了。”

嗯?我心底里的某根弦像突然被轻拨了一下,急忙问:“什么合唱团”?

他们于是说了:是西南大学四川校友合唱团,每周二晚上7点至9点排练,已经练了一个多月。说到动情处,郝兄还特别强调自己在低声部,说是唱低音难度大些。这话我是相信的,我们都知道,中低音的歌唱家要比高音少见。

席间,听说范稳的生日就在明天,郝兄又以合唱团资深团员的身份,义不容辞加当仁不让地起音定调,带领我们唱了《生日歌》。

就是这个首次向我传递合唱团信息的郝明同学,几个月后竟“混”成了合唱团的团长!此是后话了。


这便是让我获悉了合唱团信息的那次聚会


说实话,校友会合唱团的消息,让我的心情有些不平静。席间,我又特意去到李茂教授身边,向她咨询详情。她第一句话竟是说:“你不是已经在合唱团群里了吗?!”

咹?怎么可能!她打开手机,群成员里果然有个叫“李建中”的。但一看头像,显然彼“建中”非此“建中”也,这个我应该可以肯定。

李教授说:加入合唱团感觉不错,自己在家经常都在按照老师的要求练口型和练气息,动员我也加入,并准备立即拉我进群。我正要同意,埋在心底的“恐惧症”突然一动,于是急忙摆手:“不忙,先考虑几天。”

第二天,我把公众号里发的《密集人群恐惧症》一文转给李茂。她在确认我真是多多少少患有恐惧症的同时,竟逆向操作,直接把我拉进了合唱团的群里。


那天上午,我刚好在公众号里发了《密集人群恐惧症》一文


刚入群,郝明兄便发现了我,一番欢迎后,嘱我按照格式修改群昵称。一想到群里还有一个同名成员,便决定用笔名“李鉴踪”作昵称了,把原名“李建中”放进了后面的括号里。说到名字,后来还真闹过笑话,杜跃红师姐便曾两次招呼我,却都@到彼“建中”身上了。

我先轻手轻脚的翻看了140多位群成员的情况,发现音乐专业的校友很少。这让我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稍微松了一口气。既然多数成员都不是专业出生,那加入进去,先当当南郭先生是不是也行得通呢?反正是合唱嘛。

接下来的几天,我随时关注着群里的对话和信息,但一直没有发言,不知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几天时间里,我不断在为要不要参加合唱团而纠结和斗争:一会儿恐惧症冒出来,有些垂头丧气;一会儿双手一握,将恐惧症暂且摁下,又感到有些信心。一直到1114日,又一个星期二,终于决定豁出去了:不但要唱,而且要以唱强身,用唱歌治疗恐惧症。

中午,我壮着胆,在群里怯怯地问了一句:“各位:新同学如何跟上呢?”

很快得到周江红、杨吉美、吴秀英几位师姐妹的回复,都是热情的鼓励,满满的正能量。隔了一阵,一位叫“雪狼”的先生@我:“就好比开车,随时并道并入”。


这是当天的聊天记录截屏,校友们都很热情


这个比喻不错,我脑子里立即浮现出大路上车辆络绎不绝的画面,一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车辆从别的道路陆续汇入,他们刚进入大路时,需要先在辅道或慢车道并排行驶,不久就会顺利并入主道。

直到当天晚上上课,我才知道:那位“雪狼”君,便是合唱团的老师和指挥张临台先生。

合唱团成员之间,一律以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相称,我没有意外的顺利成为了一部分人的师兄,同时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师弟。该怎么称呼“雪狼”指挥,却费了一番小周折。第二天我们加了好友后,彼此有了初步了解。我原本的朴素理解是:这里是合唱团,我是来学唱歌的,所以,我自然应称呼他为“张老师”。但他对这个称呼有些拒绝。他入校比我略晚,按团里的潜规则我该叫他“师弟”;可他年龄比我略长,那难道要叫他“师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终于统一了对彼此的称呼:“XX兄”。

第一堂课,临台兄的水平便让我折服: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副浑厚、洪亮的好嗓子;一系列鲜活、自然的生动表情!


临台先生的歌声、普通话、指挥都堪称出色


在两个月后的西南大学四川校友会的年会上,我们又欣赏到了临台兄创作并朗诵的诗歌《你的名字》,他的朗诵声情并茂,堪称精彩!

我认识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包括词、曲作家。实话说,比较之后,我对临台兄是真的佩服。相当多的音乐人,一般不会同时在写作、演唱(演奏)、指挥(导演)、朗诵等方面同时做到比较出色。

合唱团当时排练的曲目是《让世界充满爱》和《欢乐颂》。考虑到绝大多数成员都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每次排练前都要花大半个小时练气息和发声。临台兄有著名的开场三句话:“面带微笑,两眼平视前方,口鼻同时吸气”。一瞬间,便让大家进入到了演唱状态。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我们这帮非专业校友其实是很难做到快速而统一地进入状态的。


快乐的合唱训练


我虽自以为对音乐并非一无所知,但却从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每周一次的练习和排练,让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巧,比如气息训练中的打“嘟”,我便可以发得较为均匀而绵长。但也有些东西,始终不得要领,比如练习发声过程中,临台兄反复强调体会呕吐的感觉,寻找呕吐的感觉,但我众里寻他千百度,至今似乎也没明确找到。唱歌不是需要时时保持“面带微笑”吗,带着微笑怎么呕吐呢?!当然,我知道这是自己在为不得要领寻找理由啦!

另一位老师(总监)沈德强师弟,钢琴弹得棒,又有一套训练方法。他的“卖--白--菜--”和“玻---璃玻---璃玻……”,难度不高,效果不错。

两位老师经常强调:好的合唱,是不应该听到单个人的声音的,所有人只有一个合声。这样说来,个人声音的漂亮与否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准确:准确的音高、准确的节奏、准确的情绪……


沈总监的教学也很精彩


合唱排练中,我逐渐有了一个体会:你唱得好,是不太会体现出来的;但你一旦出错,立即就会暴露出来。比如,你慢半拍或快半拍,独唱时也许不是问题,合唱时这就是问题!2018年1月16日在成都电视台录音时,我便因抢了半拍导致一次重录。有愧!

如此,是不是可以总结出这么一条经验:在合唱中,当你对某首歌或其中某一段不熟悉或唱不准、唱不好时,不要那么大声!我生造一句话叫:小声唱得万年歌。

合唱团的日子是快乐的,每周二的排练被大家当成了节日。曾经有这样的情况:周二晚刚参加了排练,周三上午群里便有人发出“不等今日去,已盼下周二”、“还有六天就唱歌”等等煽情的话语。连续好几个周二的下午,我都会在群里发一个叫“又到一周唱歌日”的红包。


有歌唱,有红包领


2018年1月20日,是西南大学四川校友会举办年会的日子,也是全体合唱团员们真正的节日。几个月的排练,主要便是针对这个晚会来进行的。我们的指挥临台兄,同时又是这台晚会的总导演,不知他对合唱团是自信多一些还是自私有一点,反正把我们排练的两首歌,分别安排为了晚会的开场和压轴两个节目。

为了这一天的演出,说兄弟姐妹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可能有些夸张,但应该称得上是认真准备、满怀期待。沈德强总监还慷慨解囊,为男声部的每一个成员捐赠了一套演出服,解决了我们服装难以统一的问题。不但如此,他还一个转身,成为了男声部的台柱。


年会演出合影


年会会场,成为了合唱团员们欢乐的场所。特别是师姐师妹们,不但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合唱团员的素质,还在台上台下、场里场外充分展现了当红美女的好气质和高颜值。

时值一年之中温度最低的大寒时节。在有暖气的会场里面,大家自然不会感到冷。但在会场外的走廊里,温度就要略低一些。只穿着演出裙的女团员们对此却毫不在意,在化妆的间隙,忙里偷闲四处拍照留影。

一楼报到处的签名墙,直接与室外相连,温度骤然低了不少。但那里却是女团员们非常喜欢的留影处,裙摆摇曳,纱巾飘飞,莺莺燕燕,笑语欢声。且把严冬当暖春,欢乐趁年会!

按照议程,演出开始前,所有校友需要到一楼室外拍合影。换上了演出裙装的师姐师妹们,有的披上外衣,有的干脆只披上纱巾就出去了。真个是“三九严寒何所惧……朵朵放光彩”啊!


聚会,在聚餐中就要结束了


从平时粗略观察的情况看,女声部的团员们能称身体强健的不多,相反,柔柔弱弱的不少。可那一天,没有看到谁有怕冷被冻的迹象。我在想,即便有真感到冷的,也都做出了“不冷不冷状”吧。

晚会就要结束了,合唱团员们显然意犹未尽,于是相约尽快到卡拉OK厅一展歌喉……


(未完待续。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合唱团微信群,特致谢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