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03:27:30
上半年,朴树一张新网络版专辑搅动文艺中青圈。
很多人花钱买了专辑,有人在评论里泪如雨下回忆从前,有人觉得朴师傅捣鼓那么多年就弄出这么一张新旧参半的专辑,感觉自己已经和当年偶像距离很远。
自然,每一个人的每一张专辑都很难让所有人满意,特别这个人是曾经在流行界文艺圈那么火爆的朴树。
当年的朴树的确有他的傲人之处。和高晓松一样出身高等教育界名门,没有同龄人和前辈们那么多可以写到歌中的苦难童年和少年;遇上高晓松张亚东他们才华最出众的时光,也算遇上内地流行音乐爆发年代。
在麦田以白色为朴树的代表,他用《我去2000年》开辟一片天空。《生如夏花》延续他的细腻和优美,再度把他推向高峰。
可惜此后朴树遭遇忧郁症问题,对采访和演出抗拒,渐渐淡出大众视线。这两年他开始出现在舞台上,真实地讲出自己缺钱,还把唱片制作过程中的遗憾表露。最终,拧巴也有结果,唱片从线上走到现实,《猎户星座》还是来到人们面前。
人们对这张唱片的落差感可能源于他们对朴树要求过高。
有人说朴树是凭本能做音乐,在国内外确实有这样的天才音乐人,不过他们背后都站着很好的制作人团队。张亚东可以说是朴树身后最好的大厨,他能够将朴树那些灵光四闪的音乐慢慢烹调成一桌精致饭菜。而听众却光关注成品,忘记过程,神化了朴树,没有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短板,也有需要其他人配合帮助的一面。
新专辑中,朴树和张亚东只合作两首歌曲,至于为什么没有整张交给张亚东大家只能靠猜测。不过,一个慢慢成长、对自己有要求的音乐人对自己作品的把控有需要,可能是原因之一。
因而与之前作品相比产生偏差,就会在听众认知层面产生影响。《Never Knows Tomorrow》轻快的民谣小品中夹杂八音盒和合成器效果,歌里唱的状态轻松到让人不敢相信那是朴树。歌名有向披头士致敬的味道,但朴树歌曲的随性和自然接近普通人生活状态。
《在木星》让人领略到一种属于朴树的古风,合唱部分和鼓声编排显得大气,沧浪之江与明月对饮的惆怅,也有一丝潇洒。
《Forever Young》不仅借用欧美著名歌曲名字,曲子也来自他第一张专辑里的《New Boy》。比起想去2000年的朴树,这首歌变得更加电子更加有冲劲,歌词甚至比当年更“狠”:“两眼带刀不肯求饶……就跟它干一直干到,我们全都被干掉”。
歌曲里表现出一个矛盾的朴树,一个拧巴和想要淡然的朴树,却不一定是大家熟悉的朴树。
如果之前两张专辑里他给人绝望的美感,那为什么《在木星》《Never Knows Tomorrow》开始走向自然随性?但如果朴树已经看透一切,那么新版《New Boy》怎么如此愤怒中年?《XX青春》在实体版本中被迫改名,但是“自以为是的天真啊,四处喷射的体液啊”这些字被刻意放大放在歌纸本正中,它可比“那些东西大妈都不能给你”更猛。
这些变化让歌迷迷惑,其实也是朴树在追求音乐个性中的必然。他不是去刻意满足某些人的欣赏需要,他只是在歌曲中还原自己这些年走过来的状态。可能他会在与世界对抗中产生愤怒,也可能因为生活不如自己想象而变得沮丧,当然也会因为学佛悟道得到心灵上慰藉。
所以我觉得《空帆船》是一个很好的开篇——迎着风一点点出现的绵长前奏,不抢戏的人声演绎,摇滚编曲和氛围隐隐制造冲突,最后朴师傅唱道:“我爱这被风带走不会再有的每一天,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
他体验到在与内心与生活与他人对抗中的曲折,却慢慢学会怎么去接受。就像他站到舞台上总有一点羞涩,对专辑最后混缩有觉得不完美的地方,最后他还是选择另一种形式上的折衷。
拧巴也许来自朴树对音乐全局掌控的不确定,但起码他开始在作品中放入不仅是内容的自己,还有形式上的自我。
张亚东也许是内地能用编曲把音乐精致化的那个“神”,可朴树只是注重自己体验的那个“人”罢了。可惜听众在聆听习惯上有些不自觉的排斥,把自己抬高到神一般的角度来俯视朴树的音乐。比如编曲没有新意、旋律不如以前出彩、歌词没有了以前那种打动文青的韵味……在我看来这些同志未免太不把自己当一个正常的人正常的听众,忽视音乐本身传达的感动和质感。
朴树只是弱化之前张亚东套路,把编配重心放到和乐队磨合当中。《No Fear In My Heart》强势的吉他和温暖的合成器搭配有张弛,这种编配也在《好好地》中得到延续;《清白之年》合唱听起来很优美;《XX青春》采用鼓机编排,给后面铜管乐留下空间。没有那么多张亚东的影子,朴树和乐队一起实现朴师傅式的想法和特色内容。
《猎户星座》不算朴树唱片历程里一个绝对高潮,但绝对是值得记录的一个节点。朴树通过和乐队合作渐渐找到自己在音乐世界中位置,也让他有勇气用朴树方式去演绎音乐和想法。
他其实努力在摆脱之前的一些影子和固有形象,愿意用作品传达这些年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己当制作人肯定有很大困难和很多未解决问题,但音乐本身是有质感有内容的,自会有懂他的人用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