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01:46:17
武侠电影,脱胎于中国武侠文化,它不仅是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唯一具有影响力的片种,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中最具娱乐元素、视觉表现力,以及商业价值潜力的片种。这一片种的发展与演变,既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渐变,也是中国与国际电影相互学习、融合的结果。
剑气·春秋·家国:武侠类型片的百年发展与国际化
△《剑雨》,2010年。
苏照彬导演,杨紫琼、郑雨盛、王学圻、大S、余文乐等主演,讲述一位武功高强的女杀手金盆洗手,易容后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最后因江湖纷争而不得不重出江湖的故事,影片风格奇诡。
在中国电影110周年之时,回首中国电影史,也许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的结论:百年来中国电影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影片,并不是那些在三大电影节上斩获金奖的作品。
诚然,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贾樟柯们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但那终究只是“由中国电影人拍摄了具有世界水准的艺术片”,而并非带有强烈中国符号,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难以复制的电影类型。而满足这一条件的,其实正是并未登大雅之堂,未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真正认可的武侠电影类型。
三大世界性类型片
在所有商业电影类型中,绝大多数类型是属于全世界共有的,无论是科幻还是爱情,惊悚还是悬疑,都不是由哪个国家所特有,而为一个国家所特有,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形成世界性的影响力的类型片只有三个,即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以及中国的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脱胎于中国武侠文化,它不仅是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唯一具有影响力的片种,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中最具娱乐元素、视觉表现力,以及商业价值潜力的片种。在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一个类型的发展,从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中的商业类型电影,与国际电影的学习、融合、与输出的过程。
武侠:一个类型的诞生
电影诞生于1895年,随之诞生的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的争论。虽然有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很有前瞻性地认为电影艺术将来必将超越文学,但大部分还是抱持着“电影不会成为一门艺术,除非它拍摄一部完全是字幕的电影”的理性态度。
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大师无疑是乔治·梅里爱,这位大魔术师虽然没能证明电影是艺术,但至少证明了电影是魔术。
类型电影在20世纪之初得到大发展,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被视为影史第一部西部片,而梅里爱则在前一年拍出了远比之酷炫的类型电影,也是被视为影史第一部科幻片的《月球旅行记》。这也足见当时美国电影在类型和娱乐化方面,与欧洲电影的巨大差距。
与今天的欧洲以艺术自豪完全相反。此后梅里爱继续了十年魔幻电影的拍摄,电影在他的手中完全变成魔法,各种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画面在他的手中诞生,让观众一次次为之惊呼赞叹。直到如《雨果》中所描写的,一战的爆发和梅里爱电影的重复使他的电影最终被观众抛弃。梅里爱关闭了片场,但他的电影技巧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莱坞的辉煌其实正奠基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梅里爱的电影魔术之上,而在遥远的中国,他的魔术也将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片种。
△《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1992年。
由徐克执导,李连杰、林青霞、关之琳等主演。讲述令狐冲与东方不败产生感情,但又发觉她杀害了自己的师兄弟,最终找她报仇的故事。
1928年,张石川导演,《火烧红莲寺》上映,迅速轰动全国,本片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月球旅行记》,正如后来徐克所说的“美国的科幻与中国的武侠在文化意义上相同”,梅里爱的特效完成的是大炮登月、大战月球人、海底奇景这样的软科幻想象,而张石川的《火烧红莲寺》的特效完成的则是御剑飞仙,魔道分立的中国人对剑侠世界的想象。
当然当时正值中国多事之秋,而《火烧红莲寺》的成功也引来各种跟风恶俗之作,但这种现象虽然让蔡楚生痛心疾首,,尔且安心做奴才”,但《火烧红莲寺》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从此,用特效来完成中国武侠、江湖世界的想象,成了中国电影人一个世纪追求的课题。
△《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片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京剧巨匠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武戏片段,可以算半部武侠片。
实际上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谭鑫培京剧表演段落的记录,也可以算是半部武侠片。选择武戏拍摄当然是因为无声电影,但武戏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要性,似乎从一开始就被体现了出来。
1935年,梅兰芳访苏,与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合作拍摄电影,梅兰芳同样选择了京剧中最具视觉表现力的几场武戏,并且与爱森斯坦共同研究蒙太奇剪辑在动作表现方面的使用。可以说正是从此开始,直到后来胡金铨、徐克、袁和平等人的努力开发,中国电影的动作蒙太奇水准,一直不输于世界最高水准,有些时期甚至就是最高水准。
导致徐克的新派武侠片,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凌厉剪辑把美国影评人都看傻,昆汀第一次见到袁和平,就大表仰慕,声称《精武英雄》的全部动作剪辑他都可以背下来。
△《精武英雄》,1994年。
陈嘉上执导,李连杰、钱小豪、中山忍联袂主演。翻拍自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影片获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提名,昆汀·塔伦蒂诺异常推崇此片。
当然,中国电影人也慢慢发现,《火烧红莲寺》这种尽是过火、全是癫狂的特效电影,虽然能引起一时轰动,但却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正如梅里爱的失败,与好莱坞的成功,在于前者纯粹是特效炫技,而后者对剧情的重视更超过特效(至少上世纪是这样)。
《火烧红莲寺》的风格虽然后来在香港得到继承,催生了被周星驰热爱终生的《如来神掌》系列,但相对写实,强调剧情和人物的武侠动作电影,才真正成为未来的主流。
走向国际的初始
,当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在忙着更重要的家国大事,拍摄商业电影的重任自然被没有正经事干的香港电影人继承。最具商业潜力的武侠功夫电影的再发展,自然成为香港电影人最重要的课题。
战后电影的第一个冲击是意大利《偷自行车的人》,当然普遍认为新现实主义发源于中国30年代的《马路天使》等片的中国电影人对此似乎并不会感冒。但中国的武侠电影也在这时期逐渐回归写实,其中的代表是由胡鹏导演,传奇艺人,本身也是武功高手的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系列。
这一全世界最长的电影系列,不再以特效为卖点,倒是经常展示关德兴与石坚的真实武功,更重要的是,影片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寄托了中国人的传统儒家价值的武林长者,是中国人道德价值的体现,也即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并非以往剑仙电影的符号性人格。
△《独臂刀》,1967年。
张彻导演,王羽、焦姣、潘迎紫、杨志卿等主演,本片是导演张彻的成名之作,也是首部票房过百万港币的港片,它也让邵氏公司如日中天,张彻因此开创了武侠电影的新流派,阳刚与暴力成了他的标签,张彻影响了很多导演,比如吴宇森,比如李仁港。该片被多次翻拍,到了90年代,著名导演徐克还再次翻拍此片。
50年代开始影响世界的是日本的武士片,《罗生门》让世界认识到亚洲也有电影大师,而《七武士》《椿三十郎》《用心棒》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就是日本,日本的导演、编剧、武师、技术人员大量输出到香港,拍摄了大量影片。
在对日本电影的学习过程中,新派武侠电影终于在60年代诞生,其代表作是张彻的《独臂刀》与胡金铨的《大醉侠》。
《独臂刀》的成功在于武侠首次以英雄绝境反击的强烈情感价值动人,而《大醉侠》的价值则在于由这位中国传统文人为武侠电影加入高远的艺术价值,使武侠电影不再仅是以感官刺激娱人的中国“蓝领电影”,而同样可以寄托更高层面的思想与艺术诉求。
△《侠女》,1971年。
胡金铨导演,石隽、徐枫、白鹰、田鹏、苗天、乔宏等主演,影片改编自《聊斋》,此片是中国武侠片的扛鼎之作,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引起轰动,最终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本片对中国电影而言,标志了中国武侠电影真正可以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而对于国际来说,则标志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上真正得到认可,从此与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一起,成为为世界所熟知的类型电影。
武侠电影新浪潮
在特吕弗的《四百下》之后,60年代成为发源自欧洲,影响至好莱坞和全世界的电影新浪潮运动时期,而中国的新一代青年电影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70年代,一批自海外学习归来的电影人掀起了香港的电影新浪潮运动,而其中的武侠爱好者徐克则把新浪潮运动引入到了武侠电影之中,自《蝶变》开始,武侠电影不再是全部由片场拍摄,华丽而虚假的产品,而开始拥有更加自然真实的状态。
身为卢卡斯校友的徐克,在80年代开始以《新蜀山剑侠》作为《星球大战》系列的回敬。影片请来了工业光魔的特效团队,并把其中的重头戏搬到美国制作。
当然,由于中国电影的市场有限,以及徐克并非通俗剧的情节设计,使《蜀山》远没有《星战》的影响力大,但本片却使得中国的特效水准突飞猛进,影片土法特技与好莱坞技术的结合也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拍摄脑洞大开,之后的很多特效武侠片,可以说都是站在《新蜀山剑侠》的肩膀之上。
胡金铨电影在80年代的衰落,包括与徐克合作《笑傲江湖》的黯然而回,其实都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进入新的阶段,在被好莱坞商业电影不断提高心理期待的八九十年代,中国武侠电影也必须制作出同样水准的娱乐电影。
这时期最成功的包括时装功夫片领域的成龙与洪金宝,而在武侠电影方面则是徐克为代表。徐克与程小东、黄霑等人合作的《倩女幽魂》系列、《东方不败》在美国上映时,正值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的黄金时代,却被美国影评人这样评价,“徐克与程小东,这对中国的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但前者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后者只有在梦里才能出现”。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1992年。
徐克导演,李连杰、关之琳、莫少聪、甄子丹等主演,,有着武侠片里少有的宽广视角。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更是中国武侠电影至今仍无法超越的高峰,其成就在于其具有《七武士》一般写实的力量,而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设定,历史与人物的碰撞寄托对的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更是远远超出之前与之后武侠电影所能承载的厚重力度。
而1993年的《铁马骝》,后经昆汀推荐在美国上映票房喜人,其实铁马骝的白天与夜晚的不同身份,正如蝙蝠侠、超人、蜘蛛侠式的,英雄与凡人双重身份的经典设定。同样证明中国武侠文化与西方科幻、超级英雄文化本质上的相似,以及中国武侠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类型,本身的潜力与开放性。
,中国武侠电影发源于上海,继承于香港,终于又回归大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类型片,80年代由香港电影公司拍摄,大陆武术运动员主演的《少林寺》红极一时,成为中国历史的文化现象。
而90年代,由一大票香港顶级人才拍摄,大陆第五代导演及演员代表人物的张艺谋和巩俐主演的《秦俑》,同样把武侠电影可能达到的娱乐性可看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做了一次近乎完美的尝试,可以说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样板式的作品,极少有可以比肩者。
△《七剑》,2005年。
徐克导演,黎明、甄子丹、杨采妮、陆毅、孙红雷、张静初、金素妍、刘家良等主演,徐克意图通过此片创造出一种近乎于纪录片的武侠新美学。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三个最著名的特有类型片,都在新世纪遭遇挑战。有人说1992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具有反英雄特质的《不可饶恕》是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部西部片——虽然西部片仍然会拍摄,但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片精神已死。
那么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2002年,由山田洋次所拍摄的,以《黄昏清兵卫》为首的,表现武士公务员真实生活的“武士三部曲”,是传统意义上武士电影的终结。
然而中国的武侠电影情况似乎要好一些,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刚刚迎来市场上的爆发,远远未达到辉煌,还有大量潜力可挖;也因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擅于学习和变化的民族,中国的武侠电影,并不像武士片和西部片一样有着相对固定的形态,而是可以不断地调整变化。
1999年,卢卡斯重拍《星战前传》,并以全新的电脑特技创造出黄金时代的银河帝国图景。而徐克则再次抛出武侠电影的回敬之作,同样是彻底以电脑特效包装完成的《蜀山传》,《蜀山传》因为故事古怪到无人能看懂,终以票房惨败收场,但其同样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电脑特技时代,而且影片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得到认可。
而与之相反的是张艺谋,2002年,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大片,理所当然地由武侠题材承担,张艺谋的《英雄》,虽然它由艺术片导演执导,加入历史史诗元素,,被知识分子反对,但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却随着时间愈发得到国人的认可。那就是,在好莱坞扫荡全世界的时代,中国人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片种,是武侠片。虽然张艺谋被制片人绑架,又拍了两部武侠烂片,但武侠电影是承担中国大片的最佳载体,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功夫》,2004年。
周星驰导演,周星驰、黄圣依、陈国坤、元华、元秋等主演,影片将功夫与CG深度结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
同样智慧的是周星驰,他的《少林足球》到《功夫》,在特效体量上都远不能和《蜀山传》相比,但胜在运用巧妙,四两拨千斤,和影片的故事结合完美,而未喧宾夺主。前者将日本《足球小将》式的漫画电影化,后者将《骇客帝国》的特效画面与中国功夫相结合,都是极富创意的表现,正如徐克请川井宪次为《七剑》配乐时说的,中国的武侠电影,应该可以有更大的容纳空间。
△《叶问》,2008年。
叶伟信执导,甄子丹、熊黛林、任达华、樊少皇主演,影片讲述佛山武痴叶问被逼无奈与日本武士比武的故事。
21世纪,中国武侠电影不仅具有更强的视觉表现力,更加具有艺术性,这其中既包括《七剑》式的纪录风格的尝试,也包括《叶问》的生逢乱世的武术家的真实人生,更包括李安与王家卫将武侠与艺术电影结合所做的尝试。
也不应该忽略如《剑雨》这部杰作,其中既有视觉动作方面的再发展,也包括真实趣味的生活细节所带来的写实态度,也有中国台湾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这三者,正是一部优秀的武侠电影所应该具有的特质,也是中国武侠电影在未来再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
21世纪,梦工厂拍摄了“写给中国的情书”的《功夫熊猫》,同样再次证明武侠可以国际化,全龄化,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相信,21世纪是中国电影的世纪(如果电影不消亡的话),而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丰富元素的类型片,武侠电影,将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最终地位?也许,这已经是中国电影导演所应该具有的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