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院·心理】谁说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 音乐心理学的6项发现

2021-01-06 19:04:02

 


 

- 01 -

工作学习时听音乐

到底能提升效率,或反而是干扰?

 

心理学家对“音乐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可谓是争论了许久许久。站在正反两方的辩手,都纷纷开展研究,摆出数据为自己佐证。

 

其实,正方也好,反方也好,摆出的证据都是OK的,问题是:不同的音乐对不同岗位上、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的工作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我们把工作性质分放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上分析:

 

· 

脑力密集型劳动 VS 机械重复型劳动
cognitively intensive labor
VS
repetitive mechanic labor

· 

· 

思维发散型劳动 VS 思维聚合型劳动
divergent thinking labor
VS
convergent thinking labor

· 

 

首先来看第一个维度:

 

· 

所谓的「脑力密集型」,简单来就是对脑力和IQ要求都很高的工作,这里面包括高强度的逻辑思维和注意力的严峻考验。

· 

· 

所谓的「机械重复型劳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完成重复的、单一的、较为简单的工作任务。

· 

 

注意:别把前者和办公室职员划等号、也别把后者和工厂厂工划等号。同一个员工在完成不同的工作时,可能进行劳动性质也不同。

 

就比如学校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上课过程中时,是在进行脑力密集型劳动;而在批改作业和考卷时(特别是那种有客观正确答案的题目),是在进行机械重复型劳动

 

研究发现:背景音乐能提升机械重复型劳动的工作效率,但对脑力密集型工作者是一种干扰,和音乐风格无关。[2]

 

 

 

再来看第二个维度。如果我们把工作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我们需要两种技能,一是“发散”,二是“聚合”。

 

· 

发散型思维:面对一个问题和困境,短时间内能枚举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的能力,对创造力的要求极高。

· 

· 

聚合型思维:在既存的众多解决方法和路径中,快速锁定一个最优解的能力,对逻辑思辨和注意力要求极高。

· 

 

发散和聚合的能力的确都很重要,但两者同时双高的能人真的少之又少。不过没事,这是个讲究团队协作的时代,只要一个 team 中同时具备发散者和聚合者,这个团队一样可以所向披靡。

 

不过,研究发现,虽然背景音乐(特别是节奏欢快的 happy music)对发散型思维和创造力有提升作用 [3],而聚合性思维和脑力密集型思维一样,会在大脑高度集中运转的过程中受到音乐的干扰,无论是何种风格的音乐。

 

所以,如果你们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协作,发散者想听音乐的时候,请记得务必戴上耳机,不然若是干扰到了团队中其他伙伴的聚合思维,你们的整体工作效率还是会受到影响的哦。

 

重要:研究人员还发现 ——

 

音乐外放的人,他自己受到的音乐干扰程度,低于周围其他听到音乐的人被干扰的程度。(精选君帮你翻译一下:如果你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音乐对你周围的同事产生的影响、比对你自己带来的害处,还要更严重)。

 

这是因为:

 

你自己放的音乐、是什么类型、什么旋律和歌词、播放顺序和音量控制等等,你自己都有很清楚的了解和预期 + 控制权,而周围人都是被动地要在努力工作和过滤背景音这两件事情上耗费精神,所以比你要累得多啊。

 

(突然想到一个不求形似但多少有些神似的点:吸二手烟的危害也一样,大过吸烟者本人呢……)

 

看完听音乐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那边听音乐边学习,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其实你应该已经想到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密集型劳动,音乐大多都是干扰(当然,那些用音乐来辅助学习的除外(比如A B C D E F G这首《字母歌》,和精选君初中时候一边感谢着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一边终于背下的苏式古词《水调歌头》)。

 

另外,环境对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你还是在校生,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但考试真的是你的必要之路。请问:考试的时候你可以听音乐吗?当然不行。

 

所以,如果你平时看书、做题时养成了有背景音乐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突然耳边空荡荡、加上周围一整个教室奋笔疾书的声音,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你的考场发挥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各位高精尖的脑力劳动者、逻辑思维领跑者,请记住:对你帮助最大的背景音乐,就是安静(silence)!

 

OK,聊完工作和学习,我们来谈恋爱吧~ 哦不,是谈谈关于恋爱和音乐的关系…… 嗯。

 

 

 

- 02 -

浪漫的音乐是男人的撩妹利器?

 

要说这世界上的浪漫之都,非巴黎莫属。而下面这个关于浪漫音乐和浪漫爱情的实验,也是来自巴黎的心理学家完成的。

 

来自法国巴黎大学的心理学家 Nicolas Guéguen 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猜想:浪漫风格的音乐,会促进浪漫爱情,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 在浪漫情歌熏陶下的妹子,更容易“被撩成功”。[4]

 

为了证明这一点,Nicolas 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如下实验(实验中所有女性参与者都是18-20岁的妙龄女子):

 

· 

首先,研究人员招募了 48 位女性,每人说出两首最喜欢的歌:一首是情歌love song),另一首必须是比较中性朴素的歌曲(neutral song,比如歌词中不体现爱恨等情绪)。

· 

· 

接着,研究人员又邀请了另 22 位女性,把刚才那 48 位女性选出的歌曲都听了一遍,给每首歌的“浪漫程度”在 0 - 9 的量表上打分,并根据她们的打分,选出了“最浪漫”和“最中性”的两首歌:

· 

· 

公认的最动听浪漫情歌:《Je l'aime à mourir(爱她至死)》,演唱者 Francis Cabrel(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下这首歌的歌词哦,实在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浪漫+承诺兼备的情歌经典。这样夺魂的歌词,加上如此悦耳的旋律,女孩不动心才怪呢啊啊啊)

· 

· 

公认的最动听中性歌曲:《L'heure du thé(下午茶时间)》,演唱者 Vincent Delerm

· 

 

· 

下一步,研究人员再另外请来了 18 位女性,给她们看了 12 个不同男性的照片,并让她们每位男性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打分。

· 

· 

然后是重点!!看清楚:根据女性打分的平均值,研究人员选出了这 12 个男性中,最靠近“吸引力平均分”的一位来到实验室。也就是说,这是一位“颜值不出众但也不丑,相貌平平”的男性。

· 

 

实验进行到这里,虽然已经耗费了很多时间和无力,但还只是…… 准备阶段。

 

接下来,精彩好戏开演了:

 

· 

研究人员请来了那位“魅力值只在平均线上”的男性加入实验,告诉他:

· 

· 

接下来我们会让你和 88 位妙龄女子玩“速配”游戏,我们会在一个房间准备好一盘饼干,你就和她一起品尝并评价这款饼干的口味。

· 

· 

然后聊聊天,整个过程大概 3 - 5 分钟。时间到了之后,你要问坐在你对过的女性:

· 

· 

“我们谈得很愉快,你这个人也 very nice,我在想,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电话号码告诉我,下星期我可以约你出来找个地方喝点东西?”

· 

 

 

 

 

研究人员又请来了 87 位年龄同样在 18-20岁 的妙龄女子,把她们分成两组(虽然87不能被2整除,但由于两组人数相当,按百分比统计算法还是可以跨组比较的):

 

· 

第一组女性在和男性的速配聊天过程中,房间里播放着那首浪漫情歌Je l'aime à mourir》

· 

· 

第二组女性在和男性的速配聊天过程中,房间里播放着那首同样动听但是歌词内容无感情色彩的《L'here du thé》

· 

 

 

结果呢?

 

 

· 

第一组女性中,同意给那个男人留下手机号码的人有 52.2%

· 

· 

第二组女性中,同意留下手机号的只有…… 27.9%

· 

 

 

很抱歉,虽然最后的实验结果就这么两个数字,却让你读了这么长的实验过程和细节。但这非常重要!科学实验非常讲究“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控制变量法的严谨运用。

 

什么歌曲算是情歌、前后各组女性参与者的年龄、男性和女性的交流台词…… 这些都是研究人员精心安排和控制的,唯一的变量就是:情歌 or 非情歌。

 

屏幕前的女性朋友,有没有觉得在这个实验里,你们的女性同胞被心理学家“算计”了?哈哈,其实 Nicolas 还算计过男人:

 

在另一项花店实验中,他发现,店里播放着浪漫情歌的时候,比起其他背景音乐风格,男性为女性买花时的消费金额更高(而同样的消费多寡却没有在女人买花的时候有所体现)。

 

其实,心理学家会特别研究音乐和爱情之间的关系,事出有因。

 

根据OkCupid(“Ok丘比特”,美国最流行的线上约会网站)2017年公布的一项长达 4 年、参与人数多达 30 000 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

 

人们对自己理想中另一半的兴趣爱好中,最看重的是音乐、其次是电影 —— [5]

 

 

 

注:音乐和电影这两个选项有较高的重叠度,电影离不开音乐,而电影中出现的音乐也会因为电影情节而别具色彩(比如,一首刚听到觉得没什么感觉的歌,如果是电影主题曲的话,看完电影后,我们也许就会把首歌收录进自己的私人曲库了)。

 

这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 50%

 

 

“你是否认为,音乐对你的生活有重大影响?”
(百分比代表在各年龄层的被调查者中,回答“是”的人群)

 

的确,参与这项调查的人都是在线约会网站和APP的使用者,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正在寻找约会对象的人,但如此庞大的参与人数(也就是样本容量)和年龄广度,也证明了这项调查结果的社会参考价值。

 

当然,这些调查啊研究啊就算再牛,也不能证明浪漫音乐是浪漫爱情的充要条件。

 

就算一个男人成功撩到了他喜欢的女人,还是要靠长远的真诚和努力,两人才会有下文的。

 

 

 

- 03 -

还没看够?

再来一组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01> 谁说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情绪管理(mood management)」是大家听音乐的首要原因之一。

 

一般的“常理”理解是:开心的快歌是和好心情相关的,所以听快歌可以让心情变好,慢歌则正好相反。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没那么简单。

 

来自日本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的研究人员发现:

 

人们对慢节奏伤心歌曲的感觉(sensation of songs),会滋生一些列情感知觉(perception of emtions)。这些从旋律和歌词中感知到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听歌者一般会放大对积极情绪的感知,从而获得安慰和力量。[6]

 

(而且,就算是五月天的这首《伤心的人别听慢歌》,我想真正伤心的人,一边听着,落泪的节奏也和这首曲子,一样快吧。)

 

>02> 听音乐可以提升IQ?

 

光听不行,还得练。

 

这年头让孩子从小接触乐器、去音乐学院考级的家长还少吗?除了培养艺术情操,你们是否知道,孩子们在弹钢琴的同时,除了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连智力也会得到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对一群8-11岁孩子调查研究发现,在课堂学习之余,接受额外音乐训练的孩子,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在语言智力(verbal IQ)和非语言智力(non-verbal IQ,比如视觉和听觉辨析能力 visual and auditory discrimination),都有显著提升。[7]

 

 

 

>03> 布鲁斯音乐听起来蓝蓝的,是因为音乐有颜色吗?

 

人们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会自然而然想起不同的颜色。

 

比如:

 

听到伤心的慢歌,会想起比较黯淡、深邃的颜色(比如深蓝,耳边突然响起陶喆的那首“我的心,蓝蓝的,有点Blue……”);

 

听到开心的快歌,会想起鲜艳、明亮的颜色(然而精选君此时此刻突然映入眼帘的是唱《好日子》时穿的大红袍……)。

 

到底是音乐里有颜色,还是颜色里有音乐?—— 都不是。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会把音乐和情绪相联系,也会把颜色和情绪相联系,所以是情绪把音乐和颜色联系在了一起[8]

 

说到底,情绪的能量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04> 听音乐对心脏病人有舒缓治疗效果?

 

心脏病,是莫大的痛苦。而心脏病发过程中的抢救、治疗过程中的痛楚,也是刻骨铭心的。

 

对此,听音乐是否有舒缓效果?

 

大数据告诉你:可以!

 

2009年,来自美国 Drexel 大学医学院的 Bradt 和 Dileo 两位学者调查研究了 1500 位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现在他们的心脏病治疗过程中如果有音乐播放,病人的心跳、血压、和焦虑情绪都得到了显著控制[9]

 

 

 

- 写在最后 -

 

音乐,被誉为无国界的沟通桥梁。

 

我想,除了上面提到的音乐和情绪之间的紧密关联,更多的是因为:音乐也是一种社交货币。

 

 

你呢?你会通过一个人的音乐喜好,对这个人的性格和人品作出一些判断吗?又或者,你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通过文字表达不了的东西吗?

 

当音符已然成为一种人格符号,这无疑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