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3 18:43:29
1997年5月19日下午5点20分,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军训结束后,在老师的护送下,来到公共汽车站318路候车棚下等车。孩子们说笑着、玩耍着,杜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维持着秩序,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忽然,有人喊了一声“车来了”,大家本能地往前迈了两步。可是,飞驰而来的不是公共汽车,而是两辆中间用钢丝绳相连的拉钢材的大拖板车。就在前车闪过的一瞬间,后边的那辆车像脱缰野马,一直冲向路边的候车棚和正在候车的人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杜丽丽老师一声高喊:“靠边,快躲开!”
说时迟那时快,一起等车的黄磊老师把身边的几个孩子奋力推开,而与杜丽丽同样处于最危险地带的两个孩子被杜丽丽老师奋力一推,与死神擦肩而过。两个孩子得救了,杜丽丽老师却因躲闪不及,被翻倒的汽车压住头部,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位年轻音乐老师的生命,连同她那动听的歌声一起飞向了九霄......
这三张漫画里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97年5月19日,北京。
时钟往前回拨整20年
年轻的音乐教师杜丽丽怕耽误工作,为少先队买完彩纸后,又返回了校园,之后像往常一样护送孩子们回家。
和学生们在香山南路318路公交车站候车时,一辆待修的大型平板车突然失控冲向站台。杜丽丽奋不顾身将两名小学生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因躲闪不及当场牺牲,年仅21岁。
从事教师工作仅一年多,在最芳华的21岁年龄,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用生命和责任诠释师爱,诠释人性的光辉。市政府追认杜丽丽为革命烈士。1998年同名电影《杜丽丽》上映。
这位令人动容感动的女教师,出身于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原名:红旗村小学)。学校将她的感人事迹编成了漫画绘本,供一代代师生们传阅。
杜丽丽漫画册
今天,是她牺牲20周年纪念日,学校师生们在她的铜像下举办了纪念活动和一年级入队仪式。这位年轻勇敢、心中有大爱的老师,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今天,所有师生都应向她行礼致敬!
20年的纪念与缅怀
今天海淀实验四小举办的“五一九”纪念暨一年级入队活动现场
党员教师集体在杜丽丽铜像下重温入党誓词
师生朗诵“永远的杜丽丽”
校长张秋敏祝福入队的新队员
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聚集在此,深深缅怀她,今天,是她牺牲2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她的故事……
每年的5月19日,都是海淀实验四小最为特别的一天,既把这一天定为少先队的入队日,也是师生们在杜丽丽的青铜像下共同缅怀和纪念这位烈士老师的日子。
向杜老师敬礼
少先队入队仪式
在杜老师铜像下宣誓
20年来,杜丽丽老师的精神成为海淀实验四小的一种价值追求,她的故事和精神,散播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学校整理编辑了《杜丽丽画册》、《杜丽丽绘本》和《学校画册》。
2013年,海淀实验四小被海淀区授予师德教育基地,号召所有教师向这位教育楷模学习。
2013年海淀实验四小被授予海淀师德教育基地,会上师生们共同为杜丽丽铜像揭幕。
位于海淀实验四小明德园内的杜丽丽铜像,由中央美院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张得蒂教授雕塑而成。
向我们永远的杜老师行队礼致敬
当天,学校校史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对哒,校史馆的解说员是我们四小的娃们,为来宾讲解~
“杜丽丽精神”成为校史馆独一无二的引领,收藏着很多宝贵的照片。
海淀实验四小校史馆
展板前的这架钢琴是当年杜丽丽老师的
“带着二十岁的梦幻,我飞出了艺师,飞进了孩子们中间,飞进了校园这个神圣的殿堂。孩子们张开笑脸簇拥在我的身边。此时,阳光更柔,鲜花更香,我为有如此美丽的事业而陶醉。我把歌声从五线谱上摘下,让它跳跃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喉……”这是杜丽丽生前日记中的美好记忆,也诠释着她对教师事业的热爱。
如果还在世,杜丽丽定是位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优秀音乐教师。
北青报1997年的报道《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
1997年7月,市政府追授杜丽丽为革命烈士
除了在四小校园里保存的杜丽丽纪念雕像外,还有一座雕像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送到澳大利亚北部省查理达尔文大学中华园。这个中华园里仅有三座雕像,另两座为孔子和教育家陶行知。
师生代表赴澳大利亚查理达尔文大学瞻仰杜丽丽烈士雕像
为杜老师雕像清理
张秋敏校长向少先队员宣讲杜丽丽烈士事迹
少先队员寄托哀思表达敬意
20年的发展与蜕变
在杜丽丽老师的精神价值观引领下,海淀实验四小这20年来也在经历发展与蜕变。
海淀实验四小的前身是门头村小学和红旗村小学。2006年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2008年迁入现用的新址。学校座落在香山南路和闵庄路的交汇处,西靠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香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植)。这里居住着汉、苗、满、回、蒙、土家族、藏族七个民族,是海淀区唯一一个民族村。
在这所学校里,随时都能接受到“面朝香山,春暖花开”的大自然问候。
学校大型植物园“朝露苑”
开心农场
图书馆
京剧文化长廊
独特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所学校独树一帜的教育风格。以海棠花为校徽,以海棠树为校树,以《海棠花开》为校歌,以培养海棠少年(“能思会问 笃行晓理”)为育人目标。每年新一年级的入队仪式都很有股“海棠”风~
2015年一年级的入队仪式
每年的入队仪式都会在5.19这天,在明德园的杜丽丽铜像下举行
我宣誓......
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少先队入队仪式
四小的孩子给杜丽丽父亲戴红领巾
2016少先队入队(孩你这姿势灰常标准,我给满分)
重阅读,重传统文化教育。开放式图书馆、班级小书架、楼道书槽、“图书漂流岛”等设施分布,让学生们随时都可以拿到喜爱的图书~“乐读之星”、“书香班级”、“好书推荐”、“阅读考级”、“读书沙龙”、“书香家庭”、“文雅家长”等等等,这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比比皆是……
学校为六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不同的文化实践课程,以落实北京市10%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一年级为“童韵四季”,二年级为“多彩服饰”,三年级为“脸谱艺术”,四年级为“诗情画意”,五年级为“走近楹联”,六年级是“心系中国结”。
隔周一次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堂
画风筝
做脸谱
杜丽丽,生前是四小的一名音乐教师。20年来,“继承她衷爱的艺术事业、传承她亘古不屈的民族精神,用爱与责任为孩子撑起精彩绽放的一片天空”这样的理念,也在四小扎了根。
学校尤其注重艺术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为了做到艺术教育普及率100%,近几年来学校的艺术课程不断完善,从2013年之前的舞蹈、京剧、朗诵等,发展至今,已有阮咸乐、行进打击乐、合唱、葫芦丝、琵琶、绘本、绘画、摄影等多个校本艺术课程,这些艺术社团的学生达到了300人。
每年,学校都会结合“5·19”纪念日、“六一儿童节”、12月“家长开放日”等节日、组织师生展艺术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民族艺术,观看皮影戏、参与北京朗诵团互动活动;京剧、舞蹈等社团,还经常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京剧社团曾登上过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2014年,学校师生代表走出国门,到达澳大利亚悉尼市与吉拉拉小学签订友好发展协议,传承我国京剧文化和民族阮咸乐、相声。
20年的传承与发扬
人们喜欢用折翼的天使来形容世间美好的人,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天使,我的小学音乐老师杜丽丽。
杜老师高高瘦瘦,清秀的脸庞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渐渐模糊,但漂亮的眼睛却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中。她的眼睛是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光芒,像钻石般晶莹剔透。眼睛中流露出来的爱满满地沁入我的心间,像泉水般清澈甘甜。她喜欢白色的长裙,就如她般纯净;她喜欢漂亮的卡子,动人的小蝴蝶,闪闪亮亮地别在她乌黑的头发上,似乎要从这朵花间飞起来……
忘记那个炎热的下午,欢歌笑语间的风云突变。因为想追赶同伴,我摔了一个大马趴,裤子破了一个洞,妹妹们在旁边笑我,隐隐的疼掺杂着莫名的感伤。突然500米的处一声急刹车,这一切的美好不复存在。我感谢这个跟头让我逃过了一劫,也深深痛恨它伤害了我的伙伴,带走了我的老师。白色的裙子不再纯净,卡子污浊地躺在车轱辘下,上面鲜红的颜色像一只可怕的怪物,马上要吞噬掉我们的快乐。吓得我瘫坐在地上,忘记了哭泣,膝盖下面的石子也不再感到尖锐。红色的血迹慢慢地散开,像一张大幕笼罩着天空,瞬间天昏地暗。次日,我们站在操场上,孙校长宣布杜老师牺牲时,同学们都低着头,不禁放声大哭起来,整个操场黑压压的。
失去——就真的这么措手不及,让我们毫无准备。
那个按着我手,耐心教导我吹每一个音符的杜老师不在了;那个钢琴上放一盆清水为学生涮嘴的杜老师不在了;那个弹着动听音符,唱着春天在哪里的杜老师不在了……可她还没和自己的学生相处够,也没有在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却又活生生地被老天拽了回去,甚至没有给我们说一声再见的机会。
这是当年杜丽丽带的班里学生魏佳佳,写下的一篇文章(节选)。
而现如今,她也成为了海淀实验四小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她还是学生的时候,她就有了回实验四小当老师的心愿。
魏佳佳老师和她的学生
2016年魏佳佳获得了“杜丽丽式教学能手”的称号
20年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教育界的楷模,杜丽丽的教育品德和精神一直在四小流传并发扬,甚至在海淀区乃至全市,被反复研讨学习,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师德榜样。
海淀区师德榜样(首个表彰图就是杜丽丽)
在四小校史馆中满满都是新时代好老师的表彰
学校形成了杜丽丽式的教师评价机制,每年学校都会开展“杜丽丽式好老师”评选,以及“海棠杯”博雅教师等评选活动,鼓励教师追求博学、优雅的文化形象,彰显团队正能量。
部分获得荣誉教师
2013年海淀区三八红旗手--尹娣
2014年海淀区师德标兵--赵溪菁
2014年海淀区三八红旗手--刘明霞
2016年海淀区四有教师--李筱薇
四有教师--顾明
四有教师--张静
“只想纯粹地做老师,把自己最美好的全部投给孩子,这就是可爱的杜老师。在她牺牲后,她家中的钢琴一直在学校陪伴着我们到毕业,我们知道她一直未曾离开过这片热爱的土地。她的乐观、她的温柔都化成了一种教育信念,埋在了我们心间。”
——海淀实验四小教师 魏佳佳
今天,所有师生都应向这位教师行礼致敬!
永远的杜丽丽老师。
文字 | 北青报记者 林艳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 颖子
教育圆桌内的文章,大部分是北京青年报记者的原创,除圆桌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