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03:38:04
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十九天(一)
琴弦上的歌舞——昌都弦子印象
2018年4月10日,。首先,、根卡、铁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对比。并向学员们推荐了值得一读的三本书:《西藏舞蹈与民俗》、《古乐之美》、《中国古代乐器考 论中国古典歌剧》。
,成立了首届西藏录音师专业培训班的西藏音乐探索之旅。课上,,并播放了音乐纪录片《乐藏三千》。纪录片一开始,。
在纪录片中,我们欣赏到了许多美妙的西藏民间音乐,如《尊贵的客人》、《送嫁歌》等,为保留西藏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他与他的团队走访了西藏的十个地区,收集了3000首民间音乐。在讲座中,,天籁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那“什么是天籁呢?”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那么音乐的“根源”是什么呢?从中国音乐的历史谈起,根源不是死的东西,如同河流一样会传承,当音乐有了根源,他的力量将十分强大。音乐是如何来的?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好听的音乐?好的音乐等于好听的音乐吗?。
此次讲座还邀请到西藏昌都市芒康弦子的代表人物杨培老师,为学员们分享了一段美妙的芒康弦子音乐。
最后,,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等观点。其认为现如今我们收集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多了解民间音乐的歌词,感受生活,保证歌词完整性。强调民族音乐创作应讲究情感,要想让千年传承的民族音乐有市场,找到其听众,知音使其才能流传下去,音乐传承的力量才能凸显出来。
本次讲座中,,此外,其还提出了音乐审美、音乐认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其所探寻的问题,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所要深究的终极问题——“什么是音乐”、“音乐为什么要被制造”等等,由此来看,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求索,使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站在了同一片天空下。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何为“乐”的追寻,并不应在“音乐”概念确立后去需求答案,而是摆脱音乐范畴所带来的桎梏,以更为宏大的眼光去探寻答案。
颁发专家聘书
文案:李明明
图片:李明明
责编:阿拉腾珠拉、杨扬
更多信息,关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