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拯救了摇滚乐?

2020-10-11 04:34:10

文/骨灰


我一直没有关注今年的中国好歌曲,直到今天。一开始我只知道杭盖上了好声音,今天一看发现赵牧阳也上了,还有林二汶。赵牧阳唱完歌说起自己的故事,话声一落,掌声四起,他在台上腼腆地笑。我开始怀疑,观众的掌声给的是赵牧阳的故事而不是赵牧阳的歌声。


赵牧阳是中国最顶尖的摇滚鼓手,同时被誉为是“中国流行民谣第一人”。他待过窦唯的乐队、汪峰的乐队,还待过超载乐队、呼吸乐队,这么多年走过来,知道他的人却格外的少。直到他登上了“中国好歌曲”,突然间大江南北的电视观众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赵牧阳赵老师,知道了他的故事和他的歌。


这就是选秀的力量。


选秀改变的不是音乐本身,改变的是音乐被人所知的途径。无论是好歌曲还是好声音,他们的初衷其实都只在于发掘音乐和音乐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直接影响的只有音乐的出现方式。只不过这种改变有时候会让人开始质疑音乐本身。之前大众可能一辈子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忽然都呈现在大众面前,选秀成功地打破了独立、小众音乐的一种社会价值——物以稀为贵,或者说是降低了。


降低价值带给群众的影响在于,更多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欣赏到小部分人苦心挖掘的一些资源,并且轻易地说出“喜欢”两字。但大部分人其实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些音乐,他们只是觉得:好听就好。


一首歌,尤其一首摇滚乐的诞生,某种程度上是激情和灵感的一瞬间的爆发,就像北极光划过天边。因为偶然,所以不可复制,所以少见,所以让人珍惜。而选秀节目其实就是把北极光的照片拍了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美景,让这个景色本身变得容易。


选秀本质上一种信息资讯的传达和普及,而不是创新。一个事物的普及带来两个影响:一是接受者的广泛性和不思考性,人们会轻易接受自己觉得好听的歌曲,而不会去探索歌曲为什么好听;另一个则是歌曲本身被发掘的这一过程产生的二次价值被极度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文艺青年心中挚爱的《董小姐》后来却遭到鄙视。


曾经我们听到一首好歌,我们会去关注歌曲背后的故事乃至歌者,并开始进一步地搜索,因为得来不易所以珍惜。现在的大众听到了杭盖,更多人只是会觉得“好听啊,我喜欢”,节目一播出完毕,听众也就不了了之,不会对音乐本身的传播有什么好的帮助。


更残酷在于,因为被发掘得更容易了,所以以前的听众有部分会觉得难受、不开心,而不愿意继续听了。选秀助长了群众对音乐的不负责性。喜欢变得很容易,不喜欢或者嫌弃也变得很容易。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