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吉他教育全国连锁品牌,中国吉他教育传播者
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视唱练耳课的进行须与基本乐理、和声学、音乐分析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视唱练耳技能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基础。”因此,乐理、视唱、练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对于提高基本乐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练耳与乐理的关系
按一般要求,练耳所须完成的学习计划分别是: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的听记,而这些也都属于乐理的研究范畴,音程、和弦听记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所听的音是否准确,还有记谱法或者等音的区分。
同样,旋律听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调号的规定问题。例如:传统七声调式中主要有正声、下徵 、清商二种音阶,以G徵正声(C宫)音阶与G宫下徵音阶为例,二者音列相同,所以学生在听记旋律的时候,可能会混淆,这导致很多学生往往音准、节奏写的很正确,但是在调号的判断上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运用乐理的知识来解决。
练耳在乐理的学习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乐理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音程、和弦、调式三大章。音程、和弦的构成以及调式的判断,可以理论上讲解概念,但如果不能从听觉上区分,就不会理解它们之间真正的不同。
2、视唱可帮助提高听觉
人的五官相互关联,又以听、说关系最为密切。“视唱”是用人声准确反映谱面规定的定量的音高、节奏和定性的力度、速度、装饰记号与表情记号,还要表现出对律动、音程和调式等方面感性的认识,达到准确、生动的再现音响。
如何加强视唱与练耳的联系,是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的观点,意思是应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不是用耳听,而是用心听。这也是对“听”最好的诠释,其实,唱是用心听,听是用心唱,唱与听是相辅相成的。
视唱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发展内心音乐听觉为先导,没有内心音乐听觉的积极参与和正确支持,就无法判断所再现的音乐形象是否正确,如果唱出的曲调不符合乐谱要求,就歪曲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拥有敏锐的听觉是视唱练耳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因此,应建立视唱不仅仅是为了正确读谱,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听的观念。
3、乐理可提高视唱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乐音是以乐谱作为演唱演奏的根据;乐理是音乐理性思维的归宿,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各个要素的能力;视唱是根据乐谱上所表明的各种符号,将其用声音准确再现的过程,属于感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听辨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积累音乐的语汇,进而建立良好的乐感和正确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视唱前,要确定视唱曲目的谱表、调性、拍子、节奏、速度、音乐术语、乐句结构、旋律发展方式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持,才能深刻地感悟和理解音乐语言,准确生动地唱出乐谱所要表达的内容,提高视唱能力。
“乐理”是音乐学习的基本课程,包括五声音阶、大小调、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转调、调式变音半音阶、移调等十五项内容,学习起来比较乏味和难理解,而视唱为学习到的乐理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乐理又为视唱提供了全部的理论基础。
4、乐理、视唱与练耳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耳教育教学首先通过听音——用耳朵和心灵感受音乐;再通过视唱(奏)——用声音表现音乐;最后通过音乐基本理论——创造和欣赏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优化整合,就是以学生的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立足于对乐音音响的感受,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其音响化,使学生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取最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信息。
由于视唱练耳课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初学阶段应侧重于严格的、大量的技术训练,积累音乐语言,增强音乐感知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感性基础。这一阶段音乐基础知识应潜移默化地融入技术训练的全过程,随着技能训练的不断深入,视唱练耳技能技巧的不断提高,技术难度也逐渐增大,音乐理论知识能够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能力提供持续、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结:基本乐科(视唱练耳)在音乐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是开启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就像阅读必须会识字,画画必须会分辨颜色一样。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听辨记忆能力和视谱视唱能力;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语言,发展音乐记忆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的鉴赏、审美、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和陶冶情操等。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程并未如期望那样发挥出基础性的奠基辐射作用,也是音乐学专业学生极易轻视从而未完全融会贯通的科目。金手指吉他摈弃中国吉他教育界近四十年的传统观念,采用全五线谱教学,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培养学生的音高概念、音乐认知能力及音乐语言表达能力,引领学员学员进入五彩斑斓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