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家】冼星海||激情澎湃的人民音乐家

2020-10-28 01:16:40


冼星海

(1904—1945)

曾用名黄训、孔宇

代表作:

《在太行山上》

《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大合唱》

《生产运动大合唱》


向上滑动阅览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4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1935年毕业回国后,。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病逝于莫斯科。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到敌人后方去》作于1938年9月。赵启海的歌词写出了游击战争威武雄壮的场面,塑造了游击健儿机智勇敢的战斗形象。冼星海对词作十分赞赏,立即谱曲。他以挺拔矫健的旋律,活跃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成功地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和特定意境。激越的歌声似滚滚波涛,奔腾向前,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阵势。



“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高亢战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崭新音乐拓历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