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0:29:26
上个月,据国家版权局官网消息,、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主要负责人。
版权管理司负责人指出,2015年国家版权局组织开展规范网络音乐版权秩序专项整治以来,网络音乐正版化已成为行业共识,网络音乐版权秩序基本好转。但当前网络音乐版权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哄抬版权授权费用、抢夺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侵权使用音乐作品等现象又有所反弹。这不利于音乐作品的广泛传播,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版权管理司负责人强调,各互联网音乐服务商购买音乐版权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避免采购独家版权。要积极促进网络音乐广泛传播,推动网络音乐作品转授权,消除影响网络音乐广泛授权和传播的不合法、不合理障碍。
先划重点,约谈的中心内容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不得哄抬版权授权费用,二是不得抢夺独家版权,可谓直指目前在线音乐市场巨头争霸的问题所在,有人吐槽,怪不得上午腾讯音乐和阿里音乐宣布了版权合作。
“魏国地广势大,但无奈始终不如三国中实际资源最少的蜀那样得人心,至于吴因为内部瞎折腾已经自废了对魏的威胁,所以魏联吴就是为了把蜀彻底摁死”,有媒体人在朋友圈评论道,拿三国故事来套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三家如今的竞争态势最合适不过了。
上午,虾米音乐推送,“BIGBANG版权回归,韩流嘻哈帝王来了”。
谁也没想到,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巨头如今握手言和,持续一年之久的半壁江山之争落下帷幕,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岌岌可危,留给网易云音乐的时间还多吗?
纵观如今的在线音乐市场格局,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三强鼎立,再加上太合音乐凭借一系列收购动作向前跻身,格局明确。
但在一片风平浪静之中,网易云音乐动作不断。
今年3月份,网易云音乐先是上线4.0版本,内容社区增加短视频分享功能,紧接着在杭州地铁推出“乐评专列”,将5000条乐评铺满地铁,在朋友圈刷屏;7月份,推出“音乐的力量”全新品牌宣传片,再次刷屏。
“云村”的一系列动作无疑进一步赢得了人心,同时也对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的版权协议到期,8月份,网易云音乐下线了包括容祖儿、泳儿、张敬轩等歌手部分歌曲以及不少韩国歌曲,8月11日,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腾讯音乐还以网易云音乐侵权、。
这背后不由让人联想,此次腾讯音乐和阿里音乐的联手是否是为了压制网易云音乐?
版权之战本来已有偃旗息鼓之势,但今年以来,太合音乐凭借一系列版权收购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护城墙,在这样的形势下,版权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战略位置。
对于这次腾讯音乐和阿里音乐的联手,不少音乐圈人士评论“用户是最大的赢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挣扎在几个在线音乐APP的用户来说,他们确实终于可以少下载几个APP了,但是在腾讯音乐和阿里音乐破冰的反面,腾讯音乐却以版权为名与网易云音乐对簿公堂,商业版图之争背后远没有“用户为先”那么简单。
如今网易云音乐势头渐猛,阿里音乐与腾讯音乐破冰合作、制衡网易云音乐也并非没有道理。
尽管除了版权之争,音乐圈玩法毫无新意这一现象已经被吐槽过无数次,但作为最显而易见的能够决定用户去留的影响因素,围绕版权的战争似乎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这次国家版权局提到的不得哄抬版权授权费用的问题也并非空穴来风,今年5 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宣布与环球音乐集团签订了中国大陆地区数字版权分销战略性合作协议。
有媒体报道称,当时,腾讯音乐、旗下拥有百度音乐的太合音乐、阿里音乐和网易云音乐都参加到了环球音乐版权的争夺中,授权费一路高涨,从最初的三四千万美元到了最激烈时的 3.5 亿美元现金加 1 亿美元股权,几乎是天文数字。
之前有音乐圈人士曾经表示,事实上在规范网络音乐正版化之前,唱片公司的版权基本上处于一个无人问津的境地,在版权正版化之后,价格才水涨船高。
“独家版权”模式已经成为打击和杜绝盗版的一把利剑。“独家版权”模式有效地促进音乐平台重视版权、购买版权、维护版权。在此模式下,版权所有人有权依法对盗版行为提起诉讼,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音乐正版化。
同时,“独家版权”可以实现音乐版权内容效益的最大化。在保护和尊重正版音乐作品的权益下,数字音乐服务商不仅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分销,服务商们还可以对优质的音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音乐人、唱片公司的资本投入与收益平衡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这一现象和电视剧版权何其相似。经过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电视剧版权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万一集上涨到千万一集,导致版权成本成为各视频平台最大的负担,严重地拖延了在线视频盈利点的到来。
越演越烈的版权大战还没有停手的迹象,突破二千万一集、三千万一集也指日可待,显然国家版权局不希望在线音乐方也走这一路径,陷入恶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