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21:20:27
1791年12月5日年近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
他6岁作曲、9岁谱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惊人传奇常人往往津津乐道。
他所留下的音乐作品却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
每当他的音乐响起,我们总感觉着音乐毫不过时。
我们谈论他的神童经历,他的短暂人生,他的音乐技艺,他的历史境遇,他的文化背景。
今日推荐纪录片:《不是莫扎特》
不是莫扎特
知乎: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那莫扎特肯定算一位
文/袁磊
关于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很多难辨真假,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莫扎特完全配得上Amadeus这个名字,拉丁文原意为上帝钟爱的人
下是克雷格·莱特在耶鲁教学所用教材中关于莫扎特是否是音乐天才的讨论。(看在俺纯手工搬运的情分下,各位先赞再看吧)
▶什么是天才?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吗?
”天才“的概念似乎包括了至少两类特殊的性质。有些人显然是有创造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思考“盒子外部的”东西——形成智力的结构或艺术作品。他们如此有独创性,有说服力和想象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些杰出的贡献。、画家米开朗琪罗和科学家牛顿显然可以算作此类天才。
埃德林格画笔下的莫扎特肖像
另一些人,可以被称为有认识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机敏处理或控制信息。这些人的大脑可以算大账,具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或者可以辨别绝对音高。不管哪种标准,莫扎特都是一位既有创造力又有认识力的天才。
尽管莫扎特可能不是音乐史上最早熟的少年作曲家——这个荣誉似乎还应该给舒伯特和门德尔松——当莫扎特到了22岁时,他以惊人的速度轻而易举地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他小时候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一个音一个音地默写出来。这首经文大约有两分钟长,并有好几个声部。
六、七岁时的童年莫扎特
我们第一次听到一段4或5秒的音乐时可以记住多少?显然莫扎特可以在他“内心听觉”中存储和处理大量的音乐。而且不光是音乐,其他声音也是一样!莫扎特是一个超级善于模仿的人。他几乎第一次听到后就能讲好几种外语。难怪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曾说莫扎特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
但是天才也有个性失调的时候——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经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经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话和双关语。直到十岁上下,他还害怕小号式音响,音不准的乐器也给他的耳朵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很多住所都是乱糟糟的,他经常在床上边吃饭变作曲。他从未进入过学校或者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的教育。不过他的书信显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莫扎特自己的藏书很少,阅读也很少,他几乎只痴迷于音乐。当他被音乐所占有时,他就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烦扰。奇怪的是,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音乐的内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
▶所以,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的话,那么莫扎特肯定算一位。
首先关于其音乐天赋逆天的两个重要表现
❶拥有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AP)导致其超强的音乐记忆能力。
❷不打草稿。
也许在我们想象中,音乐家作曲应该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试着弹出旋律,一边马上记在五线谱上,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莫扎特会告诉你,你们这些凡人要出点成果太费劲了。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
当莫扎特思路有点混乱的时候,会在对曲谱做简单罗列对位关系,而旋律部分则是一气呵成的。在莫扎特的手稿中,只在手稿的边缘部分会有一些数字或字母,而曲谱部分则清晰整洁。那些数字是他写音乐的时候玩的数字游戏,或者在推导基础数学公式。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莫扎特在作曲的时候非常天真烂漫的,也很符合莫扎特的性格。
而在贝多芬的的手稿中则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颜色的线条做的标记,各种涂涂改改。或许他们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力图写出更完美的旋律吧。我们难免会感叹,贝多芬---这个当初被其父亲当作莫扎特二世来培养的音乐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终归也只是个凡人。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工作的习惯不同而已,并不能说明两者音乐成就的高低。如果让莫扎特去反反复复修改一张乐谱,可能会越改越糟糕也说不定。
莫扎特的作曲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正是有了这样的作曲能力,天妒英才的莫扎特才能在短短35年内写出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
▶总的来说,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之处包括四个方面。
以下根据本人看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的笔记加以整理,版权属于克雷格奈特老爷子。
❶可靠的平衡感和匀称感
在古典主义时期,每一件事物(比如建筑,绘画)似乎都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像巴洛克那样有过多的装饰,他们都是都是完美平衡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平衡感,并大规模地出现在音乐中是在古典主义时期,而莫扎特即是此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以费加罗婚礼中著名的凯鲁比诺的咏叹调voi che sapete为例
克雷格原话:everything in four plus four,and you can go right through that entire aria,and it's organized that way--balance,shaping,perfect proportion.
❷化腐朽为神奇
在莫扎特的驾驭下,很多曲子看起来简单,实则蕴藏着无穷魅力,越是简单就越是惊艳。这可能就是大道至简?
以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
克雷格讲解:莫扎特将一个普通的大调三和弦做了小小的修改,加以一个音阶,然后嵌入一些半音音阶。变为 三和弦—上升—回落后经过一个半音阶的转折,经过一个七和弦(a seventh chord)回到开始的音型。在结束的时候加上一点颤音(throw a little trill at the end )。尽管这是非常简单素材,但是它非常美妙,非常婉转。
❸莫扎特式基调的猛烈转换
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很可能前面一小段还是狂风暴雨般的音乐场景,下一刻即变得非常宁静,安详。莫扎特在基调的大调和小调之间摇摆得非常迅速,在全音阶和半音阶之间的转换也一样快速,he likes to play off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loud and soft.而这种反差恰恰就是就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反差和冲突。这也说明为何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也是相当了得。
以以安魂曲中Confutatis为例。
反差冲突表现:在16秒由雄壮激烈变成田园式的安详,在29秒由突变成开始时的意境。
完全不同的音乐意境在一首曲子中出现,出现非常强烈的反差,有时甚至非常突兀。
❹无穷无尽的旋律带来的无尽想象
这部分主要想表达的还是说,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其灵感无穷无尽,创作出的旋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连绵不绝。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克雷格·奈特举的例子是一段教堂音乐C大调弥撒(the C minor mass),据说当年有莫扎特妻子康斯坦演唱,而且颇有水准。
克雷格的总结:
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种感觉,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变奏中,音符的数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that is divinely shaped,divinely proportioned,in this variety,not one note too many,not one note too few)。
在当时,莫扎特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
一个作曲家被贴上标签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会称呼巴赫为神童,而称其为坚定的巴赫,勤劳的巴赫;形容贝多芬为the powerful composer,the striving composer.我能把巴赫和他的二十个孩子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或者把贝多芬和混乱联系起来,你看贝多芬的总谱,潦草的记下来又快速地划去,他总是要试着不断地修改,划掉。有时候他的饭撒到了手稿上,还要清理掉。贝多芬整个生活都是乱糟糟的(it's just his whole life kind of chaotic there)而莫扎特则是清晰而整洁的。从手稿开始即是这样,非常有条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是音乐神童。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则
通过艺术是可以看到奇迹。
当年我站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西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堂后面仍然是阴冷的,但是所有这些美丽的蓝光,静静流过彩色的玻璃窗(老头经历)。在听音乐时这些场景经常出现,有时候是马勒,更多的时候是莫扎特,其曲子整体均衡协调条理清晰透明。有时候听莫扎特你也会觉得看到了地狱,就是当他开始转入小调的时候,所以它就是整个宇宙。
萨尔茨堡,小莫扎特与姐姐和父亲一起演奏家庭音乐会
如果你喜欢纪实频道公众微信,
请点击图文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大众媒体,找到纪实频道进行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五票
在这里找到纪实频道:
(以下为各地频道号)
▶ 华东地区
上海:9、 209
杭州:72
合肥:77
南昌:72、167
南京:188
无锡:195
苏州:75
常州:94
盐城:37
镇江:70
三明市:91
龙岩市:152
泉州市:119
厦门市:143
莆田市:157
福州市/宁德市/漳州市/南平市:222
▶ 华中地区
河南:157
▶ 华北地区
内蒙:96
▶ 东北地区
沈阳:80、192
长春:68
▶ 西北地区
新疆:93
▶ 中南地区
海南:54
长沙:53
广州:88
▶ 西南地区
成都:91
昆明:75、70
大理:76
曲靖:86
版纳:53
红河:181
玉溪:60
↓点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