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23:23:44
特邀撰稿:灵伟
八十年代成立的英国独立唱片公司4AD,由Cocteau Twins、Dead Can Dance、This Mortal Coil等元祖乐队奠定厂牌的阴郁美学基因,成为欧美乐坛一种独特的存在,在九十年代的独立风潮中继续引领风骚,连王菲也曾经翻唱Coteau Twins的《Rilkean Heart》,并在亚洲版唱片中带来越洋“合唱”,成为一时话题。
虽说在其后的日子里,4AD缺乏当年“团组式”的大批明星乐队,却也不时有精彩新乐队/音乐人在厂牌旗下诞生。比如The Grimes,去年出版的唱片《Art Angel》,便被多个音乐媒体选作年度唱片;今年2月19日,另一支乐队在4AD旗下出版首张唱片,也是好评如潮。
这就是LNZNDRF。
可以这么说,LNZNDRF乐队前身是the National,当中有原成员Bryan Devendorf、Scott Devendorf兄弟,此外还有参与The National及Beirut等多个乐队的Ben Lanz ,三人组成新团。LNZNDRF读作“Lanzendorf”,名字来由是组成乐队的Devendorf 兄弟和铜管乐手Ben Lanz的姓氏组合。乐队本来是一个临时组合,只是The National巡演时抽调出来作为暖场“嘉宾”使用的代号,这次脱离母体,自成一团,在4AD旗下出版首张唱片。
作为一个“Pop-Up”乐队,唱片制作也相当“草率”,乐队来到美国辛辛那提一座古老教堂和胡士托的一间山顶小屋,在现场即兴演奏及录音,统共只用了大概两天半时间,选择当中大概半小时的片段,就成为这张唱片。
虽然时间很短,但显然之前在巡演过程中培养的默契是足够的,唱片自成体系。LNZNDRF在音乐上其实跟The National相当不同,那种后朋味道,更多地会让人回溯到The Cure等其他前辈身上,不像The National般“明朗”。被定义为“Kraut-Psych-Prog Band”,LNZNDRF有一股北欧味道,后朋、后摇、太空摇滚,也都是可以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暴风山位于辛辛那提,《Mt. Storm》在潜缓的吉他之下,埋伏着无数暗线,将凄美人声和噪音墙凝成壮观的图景,真的非常“北欧”,比如说,像Sigur Ros;《Hypno-Skate》等几首纯演奏作品更加给人以“后摇”的印象;《Beneath the Black Sea》在黑海之下沉沦,鼓点节拍是急遽的,在深海浮游,“时光在游弋”,带出Post Punk的一面;《Monument》有点独立民谣影子,在荒腔走板的吉他和演唱间,怪异和扭曲之余,却很好听,也很复古。
LNZNDRF与早年“仙音派”的前辈们大不相同,事实上,这也跟近年来包括Camera Obscura、SOHN、ST. Vincent、Bon Iver、Grimes等其他新一代4AD艺人一样,他们的音乐美学与前辈迥异,会更为百花齐放,难以用单一风味来归纳。但换个角度,对于4AD来说,本来独树一帜的听觉形象现在已经变得模糊。近年的4AD出品,并不能像从前那样,轻易听得出那种几乎是独此一家的4AD味道,比如说Camera Obscura,那种清新的民谣,哪有一点4AD印象?(也许这就是他们之后离开4AD的原因?)还有Bon Iver,也是白雪皑皑的北欧式冷冷清清。
还是听歌吧,风格分类并不重要,LNZNDRF的美最重要。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收听本次推荐专辑;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如果周末只做一件事(微信号:ifweekend)”,轻松做朋友圈文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