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难忘的露天电影!(江苏/韦国)

2020-10-10 02:46:50


韦国专栏


难忘的露天电影

 

江苏/韦国

 

1

小时候在农村看过若干场露天电影。村里放电影的日子,在我们眼里,就是快乐的节日。

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大队或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有人开始挖洞、树毛竹杆,然后将一张厚厚的镶着黑边框的白色幕布支起来,一只大喇叭箱挂在一侧的竹杆上。

待到放映机架到结实的八仙桌上,喇叭里就开始响起音乐。优美的旋律响彻四方,如同人人都听得明白的通知:晚上来看电影!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放学后淘气的孩子们都聚到了打谷场上,他们跟在忙碌的大人后面蹿来蹿去。直到放映员做完准备工作跟大队支书或生产队长一起去吃晚饭,才一溜烟似地跑回家。

天色还没暗下来,一排排大小高矮的凳子就已围着放映机排放起来,靠近银幕的位置往往会被孩子们摊上一堆堆稻草之类作为座位。

遇上比较著名的影片或者天气晴朗的夏天,来看电影的人过多,部分观众尤其是孩子们会坐到银幕背面去。这并不影响观看。如果有字幕,字就反过来了,不过这时候孩子们一样的兴趣盎然。

有时遇到左等右等等不来放映员的情况,有好事者或活跃的孩子会跑到放映员吃饭的人家去探听情况。伸长脖子透过窗户看上几眼,再快步跑回来告诉大家:“早呢,还在喝老酒呢。”或者“开始吃饭了,快了!”

此刻也是那些爱美的姑娘、大嫂们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她们总将浑身上下收拾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往身上喷了香香的花露水,聚在显眼的位置,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咯咯咯咯”笑个不停。

终于,“嗵嗵嗵”的发电机声响了,人们的情绪立刻随放映机旁竹杆上大灯泡的亮起而高涨起来,全场会发出不约而同的欢呼。

这个时候放映员开始了倒带(上一场放过的影片胶带没有倒过来),同时会播放一段时间的音乐。印象较深的有这么几个曲子:《太阳最红,最亲》、《来到咱农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

十来分钟的音乐播放完毕,放映机两个轮盘一前一后拉转起来,一束喇叭似的强光长长地射向银幕,人们的目光随之齐刷刷地集中到银幕上来。

 

2

电影不可能总在本生产队放映,为此跑较远的路程就无法避免。

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父母喜爱看电影,那可真是万幸,跟在后面就行。还可能有意外收获,有当天炒的蚕豆、黄豆或南瓜子吃。

我不属于幸运的一类,想去外生产队或外村看电影比较难。一是因为父母对电影不太感兴趣,不会带我们走很远的路去看电影。二是我们姐弟四人年龄呈两岁一个的等差数列,以大带小优势不明显,走远路父母不放心。

因此,如何让父母同意去稍远的地方看电影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较有效的办法有两个,一般二者同时使用。

一是让父母有好心情。下午放学回来,姐弟几个一起拼命做家务,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晚饭做好并盛放在桌上,父母一回来就可以开饭。

二是打悲情牌。让年龄最小的也就是我弟弟哭鼻子。弟弟是家中“老巴子”,又聪明伶俐、少言寡语,乖宝宝模样。由弟弟先跟父母提出来,并做出特别想看的样子,父母犹豫的话弟弟就开始哭鼻子,一哭,父母的心就发软。

这时,我们赶紧添油加醋地说晚上的电影多么好看、路上保证不走丢之类。一般来说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也有两个办法用尽却不能如愿的时候。我们可能一整晚耷拉着脑袋,当晚做作业也可能很费时。那时晚上照明还用煤油灯。

 

3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天,听同学说当晚公社小街上放好看的电影,且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说好了要去看。

记不清用什么法子让父母同意了的,那次我和哥哥都去了。

从学校到龙堤小街单程达10公里以上,下午放学后便直接往龙堤小街跑。

因为兴奋,加上男孩子精力旺盛,跑起来倒也快。在路上,还顺便折了根路边的竹子,用削笔刀做了两个“哨子”,绑在一起,成了音阶饱满的“双音哨子”,边走边吹,更觉步履轻盈、快乐无比。

问题出在第二部电影上,是“跑片”,也就是一副片子几个放映点轮流着放。

第一部《甲午风云》放结束了,第二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得等片子取过来。

左等右等,右等左等;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终于等到。电影结束时已过了深夜12点。

往回跑时,没有了来时的盼望与兴奋劲,又饿又困又累,走着走着,两腿真像灌了铅。

把“双音哨子”衔在嘴上,也没了吹的兴趣与力气。偶尔强打精神吹一两下,响起的也像是哭声。

事后有点纳闷,父母怎么会开恩允许我们跑这么远地方去看电影的呢?

 

4

在看露天电影的年代,一般在放映“正片”前,先放加映片。

加映片多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闻简报》,主要是党和人接待外宾或视察祖国各地;另一类是《祖国新貌》,着重介绍各地的建设新貌及工农业发展情况。

有时候孩子们利用放加映片的机会先趴在大人腿上小睡一会儿,可这一睡常常睡到电影放结束。

有一次, 、共度新春佳节。

正片是《熊迹》,是部敌特片。当晚也是“跑片”,得等片子从另一放映点取过来。

加映片中有个节目挺吸引我,是一个小女孩童声独唱《交城山》:“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在美;交城那个大山里,住过咱游击队……” 歌曲的旋律很美,有着浓郁的民歌味道,且朗朗上口。

正片老“跑”不来,只得把加映片放了一遍又一遍,小女孩也“唱”了一遍又一遍。我就像个好学的学生一样,当场把这首《交城山》学会了。

估计当时有不少孩子,在加映片的一再加映中进入了梦乡。此后他们最感兴趣的捉特务的电影,可能也在睡梦中错过了。

前后共放了四遍。这是我童年与少年时代,同一场看过最多遍的加映片。         

 

5

电影以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有一个分类标准是“情绪”,以此分为喜剧片、剧情片、爱情片等等。

喜剧片搞笑、有趣,令人捧腹,比如《李双双》、《咱们的牛百岁》、《瞧这一家子》等等,看着轻松愉快。

更令人难忘的往往是那些情节曲折、人物命运悲惨的剧情片。《卖花姑娘》、《烈火中永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让人悲伤、令人难忘。

曾让我现场流泪最多的电影是《洪湖赤卫队》。

影片情节不算复杂,人物命运在所看过的电影中也算不上最悲惨。由于它是一部歌剧,少年的我敏感、沉浸于那些令人悲伤的长长唱段之中。音乐的确是有魔力的。

清楚记得,当女主角韩英和母亲一起被囚在牢房里,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韩英向母亲道别:“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常听那洪湖的浪,常见家乡红太阳!娘啊,儿死后……”一声声深情呼唤与倾诉,扣人心弦、摄人心魄。

看着、听着,我从鼻子发酸到热泪盈眶,从眼泪夺眶而出到泪水哗啦啦地流个不停……

记忆中,那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6

电影的主题歌与插曲,可以渲染气氛,强化视觉效果,对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刻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好的电影歌曲深入我心、耳熟能详。

音乐响起时影片中的那些画面也永久定格在我脑海之中。

《柳堡的故事》开头,年轻英俊的副班长和战士们一起快乐地为二妹子父亲田老汉修房子。正忙碌地搬砖头、递茅草时,一个旋律逐渐亮起来——“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转呀,蚕豆花儿香哟麦苗儿鲜……”

《闪闪的红星》中,竹排在宽阔的江面上漂流而下,虎头虎脑、浓眉大眼的潘冬子站在竹排上望着两岸青山,展开无限遐想——“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

《小花》中,梳着又粗又长麻花辫子的赵小花,张大了双眼,在解放军队伍中急切地寻找着哥哥——“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

……

一首又一首曲子,一幅又一幅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令人感动、令人终生难忘!

 

7

现在,似乎没有这种不用花钱的露天电影了。花上五六十元坐在影剧院里看部大片,是许多人感觉很惬意的事情。

可是我却时常怀念少年时追过的露天电影。


总编:骆圣宏

特邀编辑:刘金龙


作者简介

文稿:韦国,男,1967年出生,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会计师、经济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朗诵:张建国,朗诵爱好者,从事广播播音工作。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吴瑛专栏

报世界以欢歌(江苏/吴瑛)

冯晓晴专栏

野百合也有春天(江苏/冯晓

韦国专栏

难忘的露天电影(江苏/韦国)

江兴林专栏

邂逅美丽(江苏/江兴林)

曹为圣专栏

勇士(江苏/曹为圣)

李建丽专栏

怀念是流淌的河(山东/李建丽)

上期回顾

吴瑛专栏

夫妻的荷塘月色(江苏/吴瑛)

冯晓晴专栏

学会欣赏,心庭必会一路风景(江苏/冯晓

韦国专栏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江苏/韦国

江兴林专栏

你听到花开的声音了吗?(江苏/江兴林)

曹为圣专栏

初恋(江苏/曹为圣)

李建丽专栏

会消失的奢侈品(山东/李建丽)

投稿须知

读者赏金一半做作者稿费,一半留作平台运行经费。不管有无赏金,本平台不再另行支付稿费;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另行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