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22:05:47
我必须承认,在看片之前,我对《缝纫机乐队》的误解有三:
一、“缝纫机乐队”,应该是个主要来搞笑的乐队。毕竟你一乐队啊,叫缝纫机?噶哈呢,挖掘机乐队岂不是更燃更爆炸?
二、《缝纫机乐队》,应该是部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片,就像以前那些海报上印了把电吉他通篇却在讲爱情的伪音乐电影一样。毕竟看到古力娜扎的神颜和美腿,贝斯怕不是个饰品吧?
三、摇滚,应该只是装点噱头卖卖情怀,毕竟国内摇滚乐受众不是大群体,这又赶上厮杀激烈的国庆档,大家不是去看开心麻花就是去看成龙打架,大哥你整摇滚你整它有啥用啊?
我怀着这样的偏见走进影院,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我错了,completely错了。
虽然这是个力图“拯救不开心”的喜剧,但它的音乐元素却不曾被割裂和弱化,相反的,音乐既是串联起故事的主干,也是丰富起细节的枝叶。
剧情、场景、音效里都藏满了各种摇滚梗,整场电影对于乐迷来说,就像一地迫切等待被发现的复活节彩蛋。
由于彩蛋太多,大彩蛋里混着小彩蛋,于是活泼且严肃机智但健忘的本人索性画了个树状图归类,画完数了数,哦豁,怕是起码有20个:
祭出我字丑丑的看片笔记
1. 海报、贴纸、T恤各种周边
几乎每个热爱摇滚的青年,都曾在自己的房间里贴过各种乐队海报以彰显品位,其中六七十年代英美摇滚乐的一众大拿更是装x必备利器。主角胡亮(乔杉饰)的房间也是这样。
胡亮的房间一角
▍大门乐队
床头先贴一张美国迷幻摇滚乐队“大门乐队”的海报,海报上是大门的经典曲目“People Are Strange”,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那句“People are strange, when you’re a stranger”就出自这首歌,描写陌生人间的冷漠。
胡亮和程宫初次见面在床上讨价还价到打起来时,床头就挂着这句话和摇滚诗人Jim Morrison的黑白大头贴,特别有意思。
The Doors
▍性手枪乐队
同时挂床头避孕的,还有英国朋克摇滚乐队“性手枪乐队”贝斯手Sid Vicious的两幅肖像。这支乐队在70年代的英国声名大噪却昙花一现,贝斯手Sid以无比朋克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其实观影途中我忍不住想,胡亮操着那一口东北碴子味儿的大舌头,屋里贴那么多欧美乐队海报,他真的能唱出那些歌词吗?然后我看到他床头挂的Sid,转念一想,Sid的贝斯弹得那么水,他依然是众人追捧的摇滚符号,所以胡亮舌头那么大,按理也不妨碍他摇滚。
Sid Vicious
▍AC/DC、“谁人”等乐队
贴贴纸也是很多乐迷的一大爱好,胡亮衣柜上有面镜子,镜子上就贴满了各种乐队的LOGO贴,当中包括老牌金属乐队AC/DC、“英伦入侵”浪潮领军者“谁人乐队”,等等。
看得出来道具组挺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填充细节的角落。因为哪怕是一张小小的贴纸,都是一次角色和观众寻求共鸣的机会。
AC/DC
▍涅槃乐队
基本上摇滚史里重要的乐队都贴了,“27岁俱乐部”(27岁去世的摇滚乐手们)成员Jim Morrison也贴了,不贴另一位成员Kurt Cobain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Kurt演唱会的照片贴在了十分醒目的墙头,在程宫第一次进胡亮屋里坐下时,在俩人正反打镜头里出现了三次。
Kurt Cobain
不止如此,“涅槃”这支90年代风靡全球的垃圾摇滚乐队,以不同形式在片中出现了N次,刷足存在感。
比如,T恤。赵英俊潜入胡亮房里偷衣服,十分有眼光,第一件就偷的胸前印有涅槃乐队标志的蓝色T恤。
涅槃Logo
2. 致敬摇滚经典动作
▍金属礼
众所周知的“金属礼”手势我就不多说了,倒是有个细节我很喜欢,小胡亮第一次学这个手势时,手里还握着手抓饼,胖胖的手指十分笨拙,但还是坚持把大拇指扣回到中指和无名指上,希望很多朋友以后也向小胖墩学习,做“金属礼”时不要再把大拇指伸出来啦。
▍风车手
重点说另一个彩蛋,程宫在大吉他雕塑前拍照,胡亮让他摆的那个“乱抡”Pose。憋听胡亮搞笑哈,人家才不叫“乱抡”。这其实是“谁人乐队”贝斯手Pete Townshend的招牌动作,名曰“风车手刷弦”。
Pete Townshend
“谁人”是一支作风极其狂野的乐队,Pete每次上台都非常放飞,酷爱用招牌风车手抡弦,接着再扔吉他,砸吉他,砸音箱。队友鼓手Keith Moon也陪他一起疯,砸拆架子鼓那都不是事儿,兴之所至会直接把鼓炸了。
不过,风车手刷弦虽然非常Rock,但属高危动作,Pete每次都刷到手指流血,有一次还被当场送到医院急救。所以大鹏也只能用风车手刷空气过过吉他英雄瘾了。
3. 致敬经典旋律
前面的彩蛋都是投喂眼睛的,接下来还有能把耳朵叫醒的声音系彩蛋。
在影片中缝纫机乐队组建之初,由于时间仓促,程宫把自己上学时写的一首歌翻出来,让乐队照着练,这首歌名为《都选C》。
当胡亮对着曲谱弹出第一串引子,我差点从位子上弹起来,这不就是涅槃乐队“Come As You Are”的贝斯旋律线么!壮哉我大涅槃。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胡亮一脸“你在逗我”地反问程宫:“这是你写的吗!”,特别逗。
其实不只是引子,这条贝斯线贯穿在整首摇滚版《都选C》中。而高潮处的两句“ 为梦想灼伤了自己/也不要平庸的喘息 ”,又让人想起Kurt Cobain的遗言“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这种混搭致敬的操作不禁让我想起赵英俊和大鹏的前几首合作歌曲:
缝纫机乐队给电影《悟空传》唱的同名主题曲,词曲作者也是赵英俊,编曲中嵌入了86版《西游记》电视剧片头曲的经典旋律;
大鹏首部作品《煎饼侠》的同名曲,由赵英俊和二手玫瑰创作词曲,二手演唱,依然在最鲜明的引子部分加入了一条观众熟悉的旋律变奏,来自黄霑为《黄飞鸿》系列电影改编的主题音乐《男儿当自强》。(原曲是古曲《将军令》)
赵英俊
看来赵英俊也是个音乐彩蛋爱好者。
顺带提一嘴,韩童生在诊室里疯狂演奏十八般乐器一幕,玩到键盘时弹的是德国DJ舞曲《疯狂青蛙》,这不是摇滚,但旋律出来的刹那我几乎笑到变种,想起了小时候被疯狂青蛙支配的恐惧。
4. 人物造型和设定
大鹏饰演的程宫,一副黑框眼镜,挑染的白发,第一眼似乎让人想起周星驰。作为一个喜剧,致敬星爷无可厚非,不过《缝纫机乐队》的剧情,能关联到星爷的点并不多。我倒是想起了另一个人物——地下丝绒乐队的经纪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与地下丝绒
安迪·沃霍尔曾是金牌经纪人,他把酒吧里名不见经传的地下丝绒乐队挖掘出来,一手打造了摇滚乐史上一张重量级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封面就是大香蕉。而出完唱片之后安迪与乐队分道扬镳,女主唱妮可也离开了乐队。安迪除了热爱艺术外,同时也是个很爱赚钱的人,这跟经纪人程宫和乐队间的关系设定有点相似。
在《缝纫机乐队》宣传期最早放出的一波“严肃致敬”摇滚海报中,第一张致敬的也是大香蕉。经纪人程宫带领着几位乐队成员,迈着披头士的步调,沿着大香蕉向音乐高峰攀登。
致敬版海报
而另一张大鹏的单人海报中,他的造型致敬了约翰·列侬。
致敬版海报
其实私以为官博君这个图并不确切,准确说大鹏在致敬的应该是这张,由安迪·沃霍尔用丝网印刷术制作的约翰·列侬肖像:
安迪·沃霍尔制作的列侬肖像
还有就是程宫的整体造型。安迪·沃霍尔有一套招牌式的穿衣搭配,俗称Andy Suit,就是浅金假发+墨镜/眼镜+条纹套头衫+黑色开衫+紧身裤+小黑鞋。大鹏这个看过去有种低配版的既视感,因为套头衫里没条纹。
几番比对下来,私以为程宫的造型和设定身上,同时带着点星爷和安迪的影子,也是喜剧和摇滚某种形式上的混合吧。
5. 共14支国内摇滚乐队客串
国外摇滚玩的都是小彩蛋,等到中国摇滚出来,才知道哪里是大鹏的情怀所在。大鹏在接受巴塞电影专访时回忆道,他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听的都是黑豹、唐朝和Beyond,别人说的枪花、AC/DC都没听过,因此一度有些自卑。
所以本片中我大涅槃只拿到了一条贝斯线,而最煽情、最燃的场面都是属于中国摇滚的。
早在预告片里,就用了二手玫瑰的一首《伎俩》自嘲了一把:“大哥你玩儿摇滚/你玩儿它有啥用啊~”。
到了正片,直接放了一整首新裤子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衬托着乐队因钱和理想的冲突而解散的画面,形成又一种伤感的自嘲:这片子就是讲梦想的,没了梦想谁TM能不伤心?
选择了现实的程宫坐在出租车里,和无数帝都豪车被堵在路上寸步难行,而插着缝纫机乐队旗帜、代表着摇滚梦的哈雷摩托却从旁飞驰前行,这一意象的对比搭配上歌曲高潮“我不要再失败孤独中死去”,对梦想的渲染可以说是相当煽情了。
除了歌之外,还有各种摇滚乐手前来客串,平均每隔10分钟就有一张熟悉又陌生的摇滚面孔从眼前晃过。比如OK KING的谢天笑,痛仰的高虎,黑豹的赵明义,唐朝的刘义军,二手玫瑰的姚澜,新裤子的彭磊,天堂的雷刚,超载的李延亮,麦田守望者的萧玮,鲍家街43号的龙隆,面孔的欧洋,眼镜蛇的肖楠,斯琴格日乐……一共14支乐队!
谢天笑的伪装你绝对想不到
他们潜伏在各种不可能的角落,以完全不同以往的造型贡献龙套,平时光头的蓄发了,平时长发的带帽了,平时爱脱的裹严实了,所以各位乐迷务必擦亮双眼,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你心爱的乐手们。
6. 最大彩蛋Beyond
摇滚老炮们贡献了应接不暇的有趣龙套,然而本片最大的彩蛋,无疑是Beyond。
当程宫说他最初爱上摇滚是因为Beyond时,我的内心毫无波澜,谁还没听过Beyond昂?但是,看到最后丫真的找来了黄贯中和叶世荣,在5000人的废墟Live上唱起《不再犹豫》,我真的猝不及防被燃到了,丫是来真的啊!
《莫欺少年穷》
Beyond曾经拍过一部关于音乐理想的电影《莫欺少年穷》,也讲的现实和梦想的冲突,最后一幕就是四人冲破顾虑,上台热力挥洒了这首《不再犹豫》。今年是黄家驹诞辰55周年了,看到昔日成员再次唱起这首歌,现场观众举着宛如星光的手机电筒,那种震撼、怀旧和感慨,我想曾经爱过Beyond,或怀揣过摇滚梦想的人,此刻心头都或有千军万马,踏过不羁旧梦。
大抵由于影片归根到底是个喜剧的缘故,摇滚线最后走向了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其实现实中的音乐梦想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如此皆大欢喜。集安,更像一个无忧无虑的乌托邦幻象。
但这并不影响本片对音乐的真诚,它的“真”不单在于所有人都是真弹真唱,也不在填充了这么多音乐彩蛋,而在于它愿意为了摇滚这个事做到这么多,不是临时起意的情怀粘贴。
它就像是一封送给摇滚的带点傻气的情书,而且是那种不管别人尬不尬,写到最后自己就把自己写燃写哭的情书。
五张迷弟迷妹脸
私以为这样的电影对中国摇滚来说是好事,它不会把摇滚炒热起来,但足以提醒观众,中国是有摇滚的,有过真正牛x的摇滚,它们值得被致敬,值得被记录,而每一个普通人关于摇滚的小信念,也值得被讲述,值得被搬上银幕。
连嘻哈受众都日益增多一人一口freestyle了,谁说摇滚就一定只能属于小众,属于地下,属于音乐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