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23:46:23
长期以来,摇滚乐在配器上总给人以“三大件”的刻板印象,最多再加上键盘或铜管组把和声铺满。殊不知,很多摇滚艺人不仅本人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更致力于将阳春白雪的古典乐器应用到摇滚乐的编曲当中。在他们的驱遣下,那些往日听起来辉煌崇高,中正平和的音响在狂飙突进的吉他、贝司、鼓中被点石成金,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本文中,笔者针对2000年以前的中外摇滚乐开列了十首歌曲,试图对古典乐器在摇滚乐编曲中的应用进行一番巡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所谓“古典乐器”中西并蓄,并且不包括钢琴、口琴、班卓琴、曼陀林、萨克斯和小打等摇滚乐编曲中的“常客”。文章事小,听歌事大。如果大家能够跟着这份单子多听几首歌,笔者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音频请点击歌名收听,播放按钮是摆设。)
1.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1964), The Animals, 风琴
作为一种具有宗教背景的乐器族类,风琴有着管风琴、簧风琴、手风琴和口风琴等多种存在形式。其富于崇高感的音色在这首极尽忏悔的南方民谣中直指人心,在炼狱与救赎的张力中敲打着人的灵魂。而在 The Doors 的 Light My Fire (1967) 和 Deep Purple 的 Smoke on the Water (1972)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风琴那汪洋恣肆的魔力。
2. When I’m Sixty-Four (1967), The Beatles, 单簧管
作为爵士乐的“常规武器”,单簧管在摇滚乐的编曲中实属稀客。其诙谐的音乐表情与这首别致的情歌小品相得益彰,从而以线性的笔触勾勒出一份醇厚、隽永的爱意。这种古典乐重奏织体在The Beatles的作品中并不鲜见,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 Yesterday (1964) 中营造怀旧情绪的弦乐四重奏。
3.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1969), The Rolling Stones, 圆号/童声合唱团
圆号可以说是铜管家族中最深居简出的一位绅士了,然而此处它却生被 The Rolling Stones 请出来唱了场摇滚堂会。其豪迈壮阔的音色上承唱诗班的天籁之音,下启 Mick Jagger 的浅吟低唱,把一句大实话翻来覆去讲了个通透。而在另一首作品 Under My Thumb (1966) 中,石头们甚至把藏之名山的马林巴也拉出来遛了遛,如此逗逼也是醉了。
4. Can’t You See (1973), The Marshall Tucker Band, 长笛
这是本人重点推荐的一首冷门佳作,说的是一个傻爷们被前女友虐心虐成狗的故事。反复出现的长笛solo简洁至极,但却令人过耳不忘。摇滚史上另一经典的长笛乱入就是大名鼎鼎的 Stairway to Heaven (1971):复调旋律所凝结的无尽苍凉在结尾处被 Jimmy Page 的吉他 solo 消融横溢,堪称一曲“冰火两重天”的绝响。
(QQ音乐里找到的这版不是原版,原版的虾米链接 http://www.xiami.com/song/
5. 《一块红布》(1992), 崔健, 小号
这首作品是一个“香草美人”式的民族寓言:那个给“我”的双眼蒙上红布的是“我”心爱的女人,更是“我”脚下那片历尽沧桑的土地。中间那段崔健自己吹的小号solo荡气回肠,以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怀想与反思。
6. Kashmir (1975), Led Zeppelin, 交响乐团
就像说相声:先上个单口,再来个对口,如果还不过瘾就得整个群口了。这首歌里的管弦乐占据了编曲的大头,也开启了后世“金属交响”的先河——Guns N’ Roses 的 November Rain (1991) 和Scorpions 的 Hurricane 2000 (2000)就是这一路向上的两座丰碑。
7. Bohemian Rhapsody (1975), Queen, 歌剧
中国古人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说的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程度上弹拨乐器不如吹管乐器,而吹管乐器较之人声又隔了一层。在这个意义上,这首对歌剧进行戏仿的作品堪称古典元素乱入摇滚的殿堂级作品。其实任何音乐门类都包含着“走心”的日神精神和“走肾”的酒神精神两个向度,如是观之,摇滚乐与瓦格纳传统的承续关系亦非妄言。
8. Wherever I May Roam (1992), Metallica, 西塔琴(Sitar)
自 The Beatles 的 Norwegian Wood (1965) 以降,来自印度的西塔琴就不时出现在摇滚乐的配器当中。之所以选择这首重金属作为代表,是因为它不光有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塔琴前奏,而且整个歌曲的核心riff也由这一动机发展而成。
9. 《假行僧》(1989),崔健/王勇,古筝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民乐与摇滚乐无缝对接的巅峰之作,比二人的另一次联璧《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1992) 还要浑然天成。古筝从riff到solo撑起了作品的基本架构,将一位遗世独立的孤傲行者渲染得力透纸背。而不时半音行走的贝司线仿佛旅人那蹒跚而又坚定的脚步,极尽“乡关何处”之能事。
10. 《钟鼓楼》(1994),何勇/何玉生,三弦
“今天的钟鼓楼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没错,现在更不一样了。这首作品里的中西弹拨乐相映成辉,从而以编曲的方式将歌词中对现代化的反思赋予了物质形态。虽然在雾霾锁城的今天,何勇当年的喟叹显得有些螳臂当车,但九四红磡的“上阵父子兵”必将传为摇滚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