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雪山听了一首歌之后,他做了一个全新的社交软件.

2020-10-20 23:29:27

年轻人的原创媒体




采访 | Vivian


编辑按


互联网创业的这个话题,火了又火,在我们的朋友圈烧了一遍又一遍。礼物说团队在拿了风投之后在朋友圈熬了创业鸡汤,陈安妮团队则因为“梦想婊”刷遍了我们的手机屏。


与这些充满戏剧的故事对比起来,今天讲的这个故事,是普通又特别的。今天是大学生第三期,主角的名字叫:王路阳Leo。



正文



今天讲的故事,来自一间公司:Sensbeat。


这家小小的公司,诞生于香港科技大学,由几个商科学生创立。都不是学产品出生的他们,凭借一种独特的热情,做了一个全新的社交软件。


最近有一些媒体报道了他们,但是标题不外乎是:“一百万美金投资”、“进驻孵化器Plug and Play”、“孵化器曾孵化过Google与Paypal”。


这种没有生命力的报道,显然不是我们要做的。


今天,我们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在推动着一群人做一件没人做过的事情?”



我想把这首歌
分享给我的朋友



坐在我面前的Leo,是典型的香港男生,有着阳光的笑容。他喝了一口水,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Sensbeat这个简单的想法,其实源自我在瑞士雪山上听的一首歌。这首歌,其实是一切的开始。”


AirSupply-Goodbye



不妨戴上耳机,点开听听。






点开这首歌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AirSupply纯净的高音。我能想象,如果我在皑皑白雪的前面,澄澈蓝天下听这首歌,会是一番怎样的心情。


“当时心情很美妙,


面对着瑞士雪山,听这首歌的时候,我特别想把这首歌和当时的心情,分享给我在香港的朋友。


可是这个时候,我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Instagram分享的是图片与心情,而Facebook虽然有这个功能,却是一个臃肿繁杂的社交媒体。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款分享音乐与情感的社交媒体。


他在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眼神里是有光的。我似乎明白了,最好玩的想法往往是最简单、直接的。


接下来,Leo开始启动这件事,在很多人的不解下,在更多人的质疑下。


Sensbeat,就这样诞生在一座瑞士的一座不那么出名的雪山上了。



从想法
成为了现实





采访当中,我和Leo聊了聊此番广州行。


记者:“这次要在广州开分公司吗?”


Leo:“我们计划要在北京、深圳和广州都开设分公司。”


记者:“可以透露工资金额吗?”


Leo:“工程师25K左右吧。”


然后,我马上在WYN递交了辞职信,但是我还是要把这篇报道写完。(主编Blake,我相信你并没看到)


其实这个团队成立的过程中,有一组很有趣的数字:3,12。


当时回到香港的Leo,在想法基本成形之后,接下去便是找志同道合的拍档一起实现它。


Leo说:“我基本上打遍了我所有朋友的电话,所以我的第一个拍档是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团队的第二个拍档,是Leo从普通话课搭讪拉过来的。


前前后后,Leo一共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找到了并肩作战的两个拍档,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因为港科大的宿舍是稀缺资源,他们没有住宿,也没有地方讨论,于是只能借图书馆的讨论室。


可是,港科大的图书馆有规定,每人每星期使用讨论室的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那么三个人,加起来一个星期不能超过12个小时,一天就可以用完了。


他们又开始找遍自己所有朋友,帮忙在图书馆预定讨论室。


终于,他们完成了前期的准备,但这个时候,他们仍然面对技术上的难题。




Leo说:“当时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我甚至在上课时候,一间一间教室冲进去,大声喊:‘有没有人跟我一起做Sensbeat啊!’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很疯狂。”


我突然想起在大学时,课间3分钟的宣讲都会惹到很多人不耐烦。Leo对Sensbeat的坚定,让他的脸皮越发厚了起来。


可是还是没有人理他。


港科大的高材生们,似乎都有着闪闪发亮的未来,证券公司、投资银行、跨国集团等等这些offer都在等着一个前途未卜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连学校的教授都不能打动,凭什么打动他们?


更别说,是一群商科的学生在想着要做一个APP成立公司了。


不过如果故事发展不下去,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写Leo了。后来,Leo真的找了另外两个金融计量学的同伴担任工程师。


他们五人一边学创业,一边研究开发,竟然能把第一个测试版成功做了出来,获得了朋友们的好评。


Leo说,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现在,他们团队人数已经超过十个,有了专业技术背景的工程师,并且,已经决定要在北京、广州和深圳开分公司,现在,宣讲会也开到广州。




Leo与Cyberport CEO Herman and Gergory



第一笔
真正意义上的投资



在获得第一笔投资前,Leo经历了这辈子最煎熬的时光。


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有,团队核心人员的不稳定。


在香港的创业环境里,本来就“僧多粥少”,投资人不多,创业项目却很多,和拥有成熟运营和漂亮数据的团队比,Leo拥有的只有有趣的理念和激情的团队。


许多投资人在表示对Sensbeat很感兴趣后,却在最后一步的时候拒绝。Leo不停地路演,不停地学习提升,然而,一次又一次失败了。理想或生存,就跟爱情或面包一样,难以抉择。


和许多故事一样,在坚持之后,命中注定的关键人出现了,他们获得了第一笔投资。随后,许多英文媒体跟进报道,外界也终于开始认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投资,接踵而至。


之所以说创业比一份工作更加锻炼人,就是因为创业中的人每天都会面对的不确定性,这种随时崩溃的状态,是很折磨人的。


到了现在,据说香港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在用Sensbeat。大陆版Sensbeat的上架,也已被提上了日程。


他们最后还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


音乐,不仅仅只能被“分享到朋友圈”。



其实
一切,事在人为





创业,新东西重要吗?重要。但是,队友的品格更重要。


在Leo看来,一路走来,如果不是团队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相信他们一定能成为最强的团队,或许他们已接受大公司的offer,在写字楼里西装革履俯瞰大地。


在硅谷孵化器Plug and Play,这个孵化了Google的世界著名创业锤炼地,Leo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学习创业,操作项目;一起参加不同的聚会和活动,跟顶尖团队交流学习。


有趣的是,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有两个活动时段。Leo和另一位拍档是早起族,工程师却是晚睡族。


不断的磨合,让他们越来越了解对方,也越来越有默契。





Everyone is more than a book.


不论是和团队作战,还是与外界沟通,都被Leo看作是自我前进成长的机会。他似乎只有“正能量”这个基因,一直不放弃Sensbeat这个想法,用尽所有力气要把它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Leo说:“很多人一直问我,是不是疯了,做一件这么大风险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人生里面就是需要疯狂才精彩。”


80%的时间是挣扎纠结的他们,真正站到媒体前面的时候,确是如此的自信。


自信有两种,一种是优越感,产生于身边的人比自己弱的时候,那种自信是短暂而脆弱的。另一种自信,是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自己战胜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Leo的自信,正是后者。


借用Leo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故事:“遵循内心,坚持自己想要做的事,虽然可能不会做到最好,但肯定不会差。”


祝你们好运。



最后



这次采访结束了。6月18日下午三点至六点A209,Leo会再次来到暨南大学的Sensbeat宣讲会和大家见面。有兴趣认识Sensbeat甚至加入他们团队的,不妨一听。





这是我们专栏【大学生】的第三期。


大学生这个词的定义,在这个社会里,不应该再如此狭窄。我们想通过这个新栏目——大学生,发现广州、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


他/她可能在校内,也可能毕业了,甚至可能没念过大学。但是他身上却有那种大学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欢迎引荐。



有梦没梦的人,都扫了




更多宣讲会的信息,点击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