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19:45:36
12月16日,第十一届音乐盛典咪咕汇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落幕。包括周杰伦、吴亦凡、TFBOYS、张靓颖、G.E.M.邓紫棋、蔡依林、李荣浩、SNH48、王嘉尔等在内的明星现身盛典,齐聚于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数字音乐颁奖礼。蓦然回首,自2007年首届起,咪咕汇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见证着华语流行音乐过去十年的晦暗、转机与光明。
严冬起航,十年音乐耕耘
咪咕汇成华语乐坛第一音乐颁奖盛典
,我和咪咕汇的缘分不浅。
2008年,第二届咪咕汇同样在上海举办,那时我在一家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任职,以媒体的身份为其搭专题、组特稿。或许年轻的乐迷对十年前的境况不甚了解。那时正处音乐行业的严冬腊月,实体唱片市场已近坍塌,销售端的失血导致唱片公司再无预算打造新人、大批音乐从业者逃亡,许多歌手也进入了沉寂期。
与之相反,以彩铃下载为代表的无线音乐野蛮生长,“网络歌曲”、“彩铃歌曲”等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作品成为了音乐产业最具爆发力的增长点,庞龙《你是我的玫瑰花》、郑源《一万个理由》等均红极一时,同时无线音乐也开启了数字音乐的正版化及付费下载的先河。
此刻,一部分老唱片人高呼礼崩乐坏,他们视数字音乐如洪水猛兽,认为“网络歌曲”代表了“错误的审美”,让整个行业走向了“低俗化”方向,可也有人坚信未来,咪咕汇显然是后者,它在最刺骨的时节开始了自己的起程。
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咪咕音乐前身)为奇点,在庞大的彩铃付费下载量之上,咪咕汇以客观下载数据梳理华语流行音乐。他们相信,对“网络歌曲”的污名化和敌视是没有由来的,如果以十年甚至更广阔的时间为考量单位,这只是中国音乐产业在世代交替过程中的一座小山坡,当产业的秩序重新被建立后,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回到他们熟悉的生产线上时,多元化的音乐审美便会到来。
(周杰伦在第十一届咪咕汇年度盛典现场表演。)
不出所料,在随后的时间里,周杰伦、陈奕迅、蔡依林、王力宏、S.H.E.等传统唱片业的歌手回归了,歌手们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唱片公司也重新正视了数字音乐在内容分发上应扮演的角色。在此后历届的咪咕汇年度颁奖典礼上,榜上有名的不仅有传统唱片时代下王菲、陈奕迅、周杰伦、蔡依林等老牌天王天后,也有数字音乐时代下备受争议的许嵩、汪苏泷、徐良等“野路子”歌手。但共同的是,所有奖项,均以真实下载数据为基准。梳理咪咕汇历届奖项,大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榜单下载数据类奖项,一类是票选数据类奖项。以蔡依林为例,其2009年发行的数字音乐专辑《花蝴蝶》至今仍保持着28404405次下载量纪录,亦在第十届咪咕汇上斩获十年最畅销专辑奖;在票选类奖项上,今年G.E.M.邓紫棋和薛之谦就分别以12933972票和41995148票摘得第十一届咪咕汇年度最佳人气男女歌手奖。
数据,是咪咕汇从创始之初就有的奖项的基石。在长期缺乏科学统计方法的华语乐坛,咪咕汇本着客观数据、乐迷选择高于一切的理念,得以和iTunes排行榜、美国Billboard公告牌、日本Oricon公信榜等世界榜单接轨,确立自身从“华语乐坛首个数字音乐颁奖盛典”走向“华语乐坛第一音乐颁奖盛典”的历程。它不仅代表着用户的选择、歌曲的传播风向,它的活跃更可视做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全面复苏。回顾过去的十年,你甚至把它称作“华语流行音乐晴雨表”也不为过。
从颁奖盛典到全产业链IP
下个十年,咪咕音乐拟全面实现IP价值
随着智能手机硬件的更新换代、网络带宽的进一步升级,一方面,咪咕音乐早已不再局限于起步时期以彩铃为主线的无线音乐运营模式。同时,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对互联网音乐这一娱乐消费场景虎视眈眈,近年来在版权上的争夺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用户对音乐的消费欲望越来越高,需求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下,咪咕音乐开始了任重而道远的全品牌IP化道路。
依托强有力的无线音乐发行渠道
实现“逆向开发”能力
由于深耕乐坛多年,咪咕音乐拥有与全球超过1500家唱片公司合作的优势,对其来说,通过无线音乐版权的积累和发行,将早期建立起来的版权优势辐射到全形态数字音乐的使用场景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延续,但在版权争夺战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版权引入,版权孵化亦成为头部玩家们的必争之战。在咪咕音乐与新人气女团SNH48的合作上,这点还是体现的相当明显的。
(SNH48在本届咪咕汇获年度飞跃组合及年度十大歌曲奖。)
打个比方,当发现SNH48忽然成为这阵子年轻人高频下载的对象时,咪咕音乐可以最敏捷的速度,向用户提供SNH48人气成员不同种类的应援包;如果用户的消费欲望依旧很热烈,那么则会在音乐点播作品外,开发线上线下更多的产品介质,包括SNH48总决选直播、定制化的专场音乐会等。这种版权孵化的“逆向开发“的能力,相辅相成地体现在线上线下的各种音乐形态中,在歌手行动-作品形态-用户互动之间形成快速叠加的裂变效应。
从“作品触达”到“现场触达”
打造八大厂牌演艺IP
近年来,音乐现场的演出份额逐年上涨,“看演出”已经成为了时下音乐消费场景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五月天、周杰伦等超级巨星均把音乐事业的重心放到演唱会上。我们判断一个歌手的火爆程度,演唱会票房也成为了重要的考量指标。
这个趋势,于拥有十年“咪咕汇”、“咪咕和Ta的朋友”操盘经验的咪咕音乐而言,可谓“降维打击”一样水到渠成。咪咕音乐目前已形成以“咪咕汇”、“咪咕和Ta的朋友”、“咪咕音乐现场”、“Melive”、“音为青春——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次元公演”等多个演艺厂牌,覆盖300人至30000人的各类演艺形态。据了解,2017年,咪咕音乐全年累计举办350场以上演艺活动,参与艺人超过300组,传播覆盖人群达50亿人次。可以说,按一年365天,平均每天全国都会有一场咪咕音乐的现场演艺活动。
(吴亦凡在第十一届咪咕汇现场。)
在运营层面,咪咕音乐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出色的操盘手,借助全覆盖的演艺版图,铺垫全产业链演艺IP价值,最终完成商业变现,才是咪咕音乐的长远志向所在。而从“作品触达”到“现场触达”,则意味着更广度和深度的施展空间,同时也是最大化缩短用户距离、获取用户黏性,让品牌拥有更强渗透力和抓地力的手段。
“泛娱乐”新音乐服务
让IP价值焕发年轻活力
近年来,“粉丝经济”、“粉丝服务”等概念成为行业热词。但对一个以音乐内容为核心的品牌来说,如何实践泛娱乐时代下的“新音乐服务”,才是最脚踏实地之事。
咪咕音乐提供的音乐服务展现出明显的双向性。何为双向性?对音乐人来说,通过线上线下全线产品,扩大作品传播、拓展精准歌迷,这是每一个音乐人最关注的事情,而这恰是咪咕音乐所擅长的。许嵩、苏运莹、梁博、李剑青、谢春花等众多唱作型歌手的新歌新专宣发……便在咪咕音乐的加持下,除了线上的发酵,更得以在线下和全国各地的乐迷见面。
(陈粒获年度最受欢迎原创音乐人奖。作为一个侧面,她代表咪咕音乐的年轻化。)
对歌迷来说,他们期待的不仅是更丰富的音乐产品类型,更渴望体验到更超乎想象的音乐视觉、与偶像更真实新颖的互动。以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咪咕汇现场为例,即是接轨顶尖黑科技,运用巨型瀑布屏和全彩激光特效等,让现场观众置身一个完整的沉浸式虚拟空间,同时,VR/AR技术的成熟融合,也让线上体验拥有了和线下一样的质感。据官方数据显示,第十一届咪咕汇直播当晚在线直播观看人次1.34亿、观看人数5227万,这个数据打破了国内演唱会单场在线直播观看纪录。
在探索音乐新玩法的时代,“线下”的反义词不是线上,而是一种全新的全线音乐体验形态,“线下”意味着无限趋近和激发年轻用户对于音乐的想象力。新歌手、新用户、新互动,构成了泛娱乐时代下的新音乐服务。事实证明,咪咕音乐对新音乐服务的探索是有效的。从近两年咪咕音乐在演艺版块的运营不难看出,它已建立起包括彩铃、数字专辑、高清音乐、付费会员、现场演艺、周边商品等多种变现渠道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式。
第十一届咪咕汇已落下帷幕,咪咕汇和咪咕音乐也进入了新的十年。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投机者,他们的浅尝辄止多半也惨淡收场。对于音乐行业来说,我们从不缺乏热点和关注,缺乏的是愿意在这个行业中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者。因为坚守即是价值,当然,价值的变现则有赖于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每一次敏锐的嗅觉和洞察。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