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之女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一座村庄

2020-11-23 05:18:53

马兰村是河北阜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就在这个小山村里,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和琴声。就在这个小山村里,革命家邓拓的女儿邓小岚教当地孩子学音乐、组建少儿乐队、筹资建校舍、募集乐器和教学用具,默默进行无私奉献,至今已有8年。

纪录片: 马兰的歌声

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一个村庄

2010年,一天早上,从北京西站出发的一列火车,直奔河北阜平而来,一个半小时后,火车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头发花白,气质优雅的老人,和普通旅客没有什么两样,她手上吃力的拎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辗转到了阜平长途汽车站,又经过三个多小时颠簸,车在一个叫马兰的小村边停了下来,暮色笼罩着静静的山村,已是人影模糊。还是有人认出了她:“邓老师,回来了?”孩子们则兴奋的喊着:“邓老师!邓老师!”


被唤作邓老师的人叫邓小岚,已经68岁了,是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处退休民警。已经不知是多少次进驻马兰村了,她走进马兰小学一间普通的小屋,小屋里是她从城里一趟趟提来电饭锅、碗筷、被褥。“邓老师,我们什么时间上音乐课?”不知何时,已经围上了一群孩子,老人爱抚的抚摸着他们的小脑瓜:“你们练得怎么样了?”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国新闻家,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马兰村也有19位老乡为了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与革命烈士的鲜血洒在了一起,他们的墓碑至今立在那里。

邓小岚当时年幼,邓拓夫妇被迫将她寄养在老乡家中直到三岁。邓小岚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出生的。或许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马兰村去看看,看看养育她的乡亲们,看看久违的山川大地。


1997年她和妹妹第一次回马兰。她看到的情景是破旧的村景,村民落后的生活,尤其是小学校,小孩儿根本读不了书。有个农妇好奇,过来打听她们是哪里的。当听说她叫邓小岚,是从北京来的。农妇一下就把她的小名儿叫出来了!邓小岚根本就没想到,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邓小岚和马兰渊源是因为养育之恩,所以马兰村是邓小岚的第二故乡,但她没想到这么多年老村子的乡亲们还念着当年的她,这份情义打动了邓小岚。


“我想我一定要为故乡做点事情,老乡们养育了我,我一定要报答他们。马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里的孩子学习环境较差。所以我就动了改善孩子们教育环境的念头,多了做不了,起码给孩子们一个遮风挡雨的教室吧。当时我还没有多少钱都是我弟弟妹妹帮我凑的,我爱人也特别支持我,我很感谢他们。”就这样,几间教室被翻修了,换了桌椅,换了黑板,墙面也不透风了。


此后,邓小岚每个月都会陆陆续续地回马兰,看看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有没有什么缺少了,后来就偶尔常住一段时间,住在马兰小学的一间小屋,那儿的老乡都把邓小岚当作自家人一样。“我还画了张村里的位置图,谁家在哪儿我都标出来了,要不实在是记不清楚。”邓小岚笑着说,“村里大部分情况我都知道,这村子好多人都在外面打工,基本上一出去就是大半年,家里有老人的,夫妻俩人都出去打工,


所以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很可怜。这群孩子没事就在山里跑,哪也没去过。”


她节衣缩食,把不多的退休金和精力全都花在山区小学教学上了。她一边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画画,细到给孩子们剪指甲,理发。还深入了解山村情况,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出主意想办法。


北京——马兰、马兰——北京,一来回600公里,来来往往竟跑了整整五年。每年往返北京与马兰村之间十来次。

用音乐改变一座村庄

给马兰带来歌声是在2003年,她说,“我记得是在03年的清明节,我和几个原来报社的老人回来扫墓,扫完了回村子也没什么事儿就把那边儿玩儿的几个小孩儿找了过来说唱个歌,结果他们什么歌也不会。我开始还不信,以为小孩儿可能不好意思唱,后来我让他们唱国歌,只有两个小孩儿能跟着哼哼,调儿还不对,我心一下就凉了。我从小就爱唱歌,也喜欢音乐,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当时我特别心酸。”


在邓小岚眼里,音乐可以打开人的心灵,可以让这些孩子不仅仅是在山头跑,更能坐下来安静的跟心灵对话,让他们从心灵上彼此拉近距离。在音乐上,马兰村是个空白,即便是歌谣,也只是机械的去说出来,孩子们不知道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更没体会过。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这座山村,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尚未开化的内心。


“我开始是在小学里教他们唱歌,还真有几个孩子唱的挺不错的。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这些小孩儿,山里的孩子么,爱玩。但是有的孩子一唱歌就能安静下来,很灵的。其实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上课,他们很高兴能在一起唱歌。”


后来,孩子们渐渐跟邓老师熟悉了,很愿意跟这个慈祥的奶奶一起唱歌,有时候音乐课在教室里上,天气好了,邓小岚就带着孩子们去山坡上唱,去瀑布前唱,这是我或者任何一个城市孩子都不曾体会过的。从此以后,马兰村的铁贯山间不仅有他们顽皮的脚印,更多的是回荡着山里孩子银铃般的歌喉。

邓小岚一次次往返北京和马兰,把家人用过的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带到了马兰村。乐器有了,可孩子们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更不懂乐谱。于是,吹拉弹唱全能的她在爱人的支持下在马兰村住了下来,组办了马兰孩子们的小乐队。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拉琴。


教没有一点音乐知识的孩子学乐器,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教完他们走了,第二次来可能就全忘了。当时邓小岚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办法只有一个,多来马兰村。邓小岚说:“现在好多了,来的多,他们也就知道练了。”

之所以执着的教他们音乐,邓小岚认为,音乐不分种类也不分地域,主要能带给他们快乐,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很容易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学乐器能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音乐,音乐是可以愈合伤口的。


五年来,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邓小岚使这些老区的孩子们对音乐的认识从无到有,从不会唱歌到演奏一种乐器。回忆起这段时间,邓小岚说:“这是很艰辛的,但,也是快乐、充实的。”回忆是由点点滴滴的故事汇聚而成的,邓小岚说:“我也曾经气馁过,但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坚持下,我们在反反复复中不断进步。” 

带他们去看外面的世界

邓小岚,点亮了这些光环,让这些本来懵懂未开化的农村小孩儿直接接触到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渐渐的将人格与音乐融为一体。她所做的事不仅是好人好事,她是在用自己方式改变故乡的生活,改变故乡的命运。


她说:“我只想尽我所能把这些孩子教好,让他们快乐,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在物质上我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会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让他们自信地生活。”

2008年十月一日,北京中山公园的一棵大树下面,一群来自马兰村的孩子,面对一群在报社工作过的老战士奏响一曲曲悠扬的乐声,歌声飘荡,稚气的童音仿佛将他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孩子们见到了真实的北京,见到了曾经向往的天安门,鸟巢,这让他们更加自信了,回去以后很骄傲,让其他孩子也很羡慕。后来邓小岚教小孩儿乐器的事儿传遍了好几个村子,在其他村子的小孩儿也要跑来学琴,乐器不够就跑过来看别人学。有一次,有一家人一起跑来找邓小岚,质问她为什么不教他们孩子,邓小岚表示人太多了而且乐器不够,她也教不过来,那家人就急了,后来他们看见了一个音乐盒大小的玩具钢琴,非要邓小岚教他们孩子,邓小岚哭笑不得。

现在这些孩子们包括家长也把这个事当成了大事,在他们眼里孩子每天要做的事:上学,练琴。想一想这件事多么神奇,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在好多人家的角落都能找到一把西洋乐器,这些乐器又是被一双双带着黑指甲的小黑手奏响的,奏响的偏偏是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只有欧洲贵族才能听到的世界名曲。


2010年8月8日,邓小岚带着她的马兰村小乐队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

2011年,邓小岚又将孩子们带到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邓小岚和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一起演唱了《我们的田野》。在被问到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坚持为马兰村服务时,邓小岚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邓小岚打算有机会就带他们来北京,上次回来,好多人都羡慕那群孩子,她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出去看看。

马兰歌声越传越远,邓小岚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网、新浪网、河北日报等媒体、网站上均有专题报道。2009年1月,。在2008年阜平县委宣传部等七部门举行的德信人物评选中,她还被评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

邓小岚说:“我和我爱人都把这群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也算是我报答故乡的方式吧。” 

马兰村孩子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
一起演唱《我们的田野》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