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00:13:17
欢迎关注我们~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21世纪音乐创作人才培育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2016年11月26日—27日,我院研究生部作曲专业师生专程来到杭州,并与杭州爱乐基地(杭州爱乐乐团)合作,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为期两天,活动流程分为3个部分:乐队排练、作品视奏教学音乐会、专家现场教学点评。
活
动精心挑选了5位作曲专业硕博研究生的作品,5首作品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为现场的观众和同学们带来生动的音响感官体验。这次活动的主旨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位研究生新作品视奏教学音乐会”,为作曲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场生动的作曲课,也给此次前去聆听观摩的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收获;
活动合作单位杭州爱乐乐团为国内一流的职业交响乐团,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舞台经验和专业技术指导,年轻的作曲家们在排练课中与指挥及乐团成员就作品中存在的细节处理和技法问题进行亲切的交流,使得自身快速的融入乐团演奏的氛围中,与乐团共同努力使作品呈现出最好的现场效果;
活动还邀请了双方基地的导师: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邓京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叶国辉教授、副系主任温德青教授、特聘作曲教授钟启荣、音工系刘灏副教授与现场的观众共同聆听了音乐会,并在音乐会结束后与指挥洪音、小提琴演奏嘉宾宋阳一起对5首作品进行点评。
音乐会演出现场
1
乐队排练课
音乐从作曲家的创作开始,通过乐队的演奏,再到现场观众的聆听接受;在这各个环节当中都存在有谱面文本与实际音响的差异。如何做到协调统一,还原作曲家的心声以及乐队演奏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以求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乐队排练起到很大作用。
11月26日,我校师生来到杭州大剧院,聆听观摩为期1天的乐队排练课,杭州爱乐乐团的青年指挥家洪音非常耐心,就谱面上一些细节反复与作者商讨,每一部作品整体过完一遍后还会再次询问作者意见,对于作者缺乏乐队排练经验而在谱面标记上出现的问题也给予了细心指导。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音响,谱面的特殊奏法标记很多都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
在乐队排练的过程中,5位作者向演奏员亲身演示,告诉演奏员具体如何演奏,还原自己内心的原始声音。
纳尔图格》作者潘锴、《中国结》作者张士超向乐队解释谱面标记
2
作品视奏教学音乐会
音乐会的演出非常成功,每一部作品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开场的作品《星空下的原野》由15级作曲专业硕士生盛萌所作,灵感来源梵高的名作《星空》,作品成功结合了画境与意境,标题、灵感和色彩画的音响做到了统一,将现场观众带入灿烂绚丽的星空画面之中;
第二部作品《纳尔图格》由青年作曲家、作曲专业博士生潘锴所作,作品一开始便让人感受到辽阔的草原气息,旋律运用了蒙古族长调,在滑奏和小三度颤音的音响背景,奏出马头琴的曲调,就像作者说道,整个作品像一部家书,述说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第三部作品《子孙万代空悲切》由15级音乐剧作曲专业硕士生许晨宇所作,取自满族民歌,讲述孝庄皇太后临死的回忆,绝代皇后,一生母仪天下,却始终没有得到爱,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第四部作品《京韵·春》由15级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硕士生羊羿所作,灵感源自京剧《玉春堂》,作品中融入了《三堂会审》、《苏三起解》等著名唱段,使用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用小提琴独特的演奏技法模仿京剧唱腔的韵味;
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结》,由16级作曲专业硕士生张士超所作,整个作品编制和长度都很庞大,显示出作者成熟的交响乐队思维和驾驭大型乐队作品的功力,独奏乐器所奏主题材料受到中国结“左盘右绕”、“首位可接”的编织技巧的启发,两乐章的宏观结构布局也符合中国结“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的特点。
《子孙万代空悲切》作者许晨宇上台谢幕
3
专家点评课
音乐会结束后,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及杭州爱乐乐团的导师们分别从不同视角来对5首作品谈了谈自身的想法建议。
点评开场,邓京山团长首先对5首作品演出成功表示祝贺,也对于这种传统作曲教学与作品面向社会推广相结合的这种模式的不断探索非常支持,希望乐团和学院彼此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
刘灏副教授讲到今天要聆听三种声音,一是五位作曲家的心声,二是杭州爱乐乐团精彩演出的声音,三是各位专家点评的声音,随后点评正式开始。
一、温德青教授点评:
1、音区的选择很重要。
《星空下的原野》完美的融合的作品标题的画面色彩和作品的音响色彩,整个作品非常统一,没有多余的东西,非常清澈干净的音色型写法,但是建议竖琴的和声不要放在太高的音区,处在高音区的竖琴不准,会出现微分音,力度标记不要太强,会打破星空下的静谧音响;
《纳尔图格》非常接地气,草原气息扑面而来,跟作曲家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作品各个乐器将蒙古族长调呈现的非常好,建议后半段对比段落中的模仿马蹄声的节奏可以更加律动,织体的多声化处理可以更丰富,可将大提琴的音区提高一些,模仿马头琴的音调,更加符合辽阔的草原气息。
2、速度的变化不要太微量化。
《子孙万代空悲切》整个作品的整体效果非常好,作为作曲家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有如此效果,值得祝贺,但是,从速度标记来讲,速度标记的变化不要太过于微量话,例如50-60这样的速度衔接对于乐段来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从谱面标记来说,一定要仔细,就标记问题与乐队交涉太久所耗费的时间是不值得的。
3、要有属于当今的时代语言。
《京韵·春》的织体、和声和风格等都非常统一,聆听这部作品的时候使人想起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请记住,《梁祝》创造的年代距离我们今天相去甚远,今天要有今天的《梁祝》。
4、充分运用主题素材。
《中国结》的技术各方面都很成熟,作者写作乐队作品是没有问题的,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语言结合的非常好,完整性也很好,第一乐章中的小提琴技巧发挥的不错,尤其在华彩段落,但建议应该与之前的主题素材长短结合,不要写的太方方正正,不要把西方音乐中的“ABA”曲式原则表现的那么清楚,中国音乐就应该像中国书法一样,快慢是一气呵成的,如果结合了主题性的素材,就可以避免显露出练习曲写法的嫌疑。
二、钟启荣教授点评:
1、中国音乐的弹性节奏。
《京韵·春》很有京剧的韵味,配器整洁统一,唯一建议在独奏时,可以考虑使用更弹性的节奏,西方音乐的节奏是写实的,中国音乐的节奏是散板,不要表现的太方方块块。
2、避免行为艺术。
《中国结》做了很大的修正,这对于作曲家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整个作品的编制很大,乐队全奏时铜管乐器会盖过独奏乐器,作曲家做了很聪明的决定,把独奏乐器留到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处理独奏乐器是,作曲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其他乐器掩盖,使其成为行为艺术。
三、刘灏副教授点评:
加强音响立体感。从5首作品的技法来看,横向思维偏多,立体感很重要,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也就是说,人们在聆听一部作品时是有画面感的,如听《纳尔图格》就知道是草原,听《京韵·春》就知道是京剧。
四、叶国辉教授点评:
接触无调性写作。就此次的5首作品来说,调性成分居多,调性对于线性化写作等等当然是很有帮助,但是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更早的接触无调性写作对于之后创作的自由、避免调性中的框架束缚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今天现场的观众里有许多小朋友,希望你们听到这些美妙的音乐之后能够激起你们内心的共鸣,在十几年之后来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来上音作曲系学习作曲。
五、指挥洪音以作品诠释者的身份说:
1、总谱、分谱的制作需要更规范。
什么是一份合格总谱,什么是一套合格的分谱?乐器的记谱要规范,虽然音乐史上不乏有些作品特例打破常规记谱,但是乐手们总是最习惯于最规范的记谱,谱子是作曲家是乐手、指挥沟通的唯一媒介,总谱、分谱的制作需要更加耐心,合格的谱面让人一看就感受作曲家的专业性。
2、时长决定曲目是否上演。
音乐会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一般来说一场音乐会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一首序曲(10-15分钟)、一首协奏曲(20-30分钟),下半场一首交响曲(40分钟)或交响诗(25-30分钟)等,不论作品的内容多丰富,时间上与音乐会要求时间出入太大,是很难上演的。
六、小提琴演奏嘉宾宋阳谈到:
创作、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希望在座的各位年轻的作曲家们,能够多创作一些新的小提琴作品,一方面能够推广这些作品,一方面能够作为学院里小提琴表演专业的同学的学习曲目,做到创作、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回顾两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是收获满满,通过乐队排练与指挥、乐手亲身交流,作品成功上演,到最后专家点评,经过多重洗礼,年轻的作曲家们自身的创作思维思维得到了启发,积累与乐队合作排练的经验,增强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也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演出,推向社会。望各位年轻的作曲家们再接再励,再创辉煌。
5位作者与学院教授们、指挥以及演奏嘉宾一起合影
撰稿人:李奥冉
页面设计:徐芃
微信号 scm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