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00:26:48
文:苏立华
校对/版面:苏铄然
优秀的演奏家永远都会有危机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不断地努力和奋进。听众总喜欢将不同的演奏家拿来攀比,最后挑选自己欣赏的,喜新厌旧是必然的。作为一名乐迷听众,我也有这样的心态。我曾经很欣赏的演奏家,不断地被新发现的更优秀的演奏家所覆盖。而钢琴家陈萨,却是我一直以来都很欣赏的演奏家,尽管这些年我发现了很多自己欣赏的钢琴演奏新秀。陈萨的魅力和可贵之处在于她对音乐有一颗强大的心(big heart),而对于演奏和事业,她有另一颗强大的心(strong mind)。一个演奏家拥有了一颗可以盛放无限音乐的心和另一个面对各种挑战的心,那么,他(她)就用不着死死咬住让其出名的那根救命草让自己狼狈不堪地在谋生中去捍卫自己一时所得到的荣誉。
陈萨曾经在很多重大比赛中获奖,虽然命运总是把她所在一个令人纠结的名次,但这也让她磨练出了一个强大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命运让她学会了用别的方式让自己出名,那就是演奏的实力和音乐的魅力。陈萨硬是靠一直不倒的实力和总是很有舞台亲和力的音乐魅力稳稳地站在了竞争激烈的舞台上,用音乐赢得越来越多的忠实听众。
要比炫耀演奏技术,陈萨那双小手不允许她去这么做,然而丝毫没有妨碍演奏她想演奏的音乐,她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和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完全让人忘记了她手小的事。说到手上的技术,不得不提及但昭仪老师,但昭仪老师在钢琴演奏的技术训练上真的是非常厉害!他的学生,从陈萨、李云迪、张昊晨、潘林子到11岁的王雅伦,哪个不是发音讲究、演奏时人琴合一?没有演奏和音乐之外的炫技和空洞表演,都是实实在在的精湛技术和真诚自然的声音。但是,同样是一个老师出来的学生,除了技术规格和声音规格是一种高标准要求,在音乐上,却是一个学生一个样。陈萨的特点是丰满甜润的琴声和流淌如歌如诉的演奏。陈萨的进步得益于她真的(不是装的)谦虚好学,对于对立的观点甚至是带攻击性的恶评,她永远是用心和平和地去接受和对待,而对于认可她演奏的,她也就是一句真诚的“谢谢”。所以,她永远在变化,永远在进步!每次听她的演奏,都觉得她在变化。这次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听她的演奏也是这样的印象。
11月15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场音乐会是陈萨全国12场巡回演出中的第9站。她近年这套演出曲目分量是很重的,上半场19首玛祖卡就50分钟左右,下半场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半个小时左右。这样一套音乐会曲目挑战一个演奏者的技术能力、体力、记忆力(尤其是19首短小多变的玛祖卡)、注意力、耐力,然后在这些综合压力之下保持一种很好的临场发挥,让演奏不流于演奏。陈萨全场音乐会的演奏是全神投入、没有技术负担,跳出了演奏,完全在尽心尽兴地表现音乐。
肖邦写了60多首玛祖卡,如奇花异草、如精美的什锦糖果。陈萨上半场挑选了其中的19首,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排列顺序。我很喜欢她的排序,调性的承上启下、音乐性格和音响色彩的对比、鲜明而流畅。肖邦的玛祖卡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中的一部分,脑子里早就被米凯兰杰里、鲁宾斯坦、亚科夫·弗里尔、傅聪、霍洛维茨、齐默尔曼、Janina Fialkowska和最近肖邦比赛上的Kate Liu的演奏先入为主了,今晚再来听陈萨的演奏,肯定避免不了一番脑袋里的对比。
似乎所有演奏家上台第一首曲子都是热身的,陈萨从过第三首玛祖卡进入到了高度的专注。演奏玛祖卡这样的小曲子难在它不给演奏者有任何哗众取宠的东西,想花拳绣腿,没门!要取悦听众,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把它演奏美。如果仅仅是演奏出来,没有在音乐上有足够生动和多变的迷人表演,这19首玛祖卡就会成为口水歌或一根萝卜做出来的十盘菜,都一个萝卜味。
陈萨的演奏没有模仿任何名家,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意图演奏,一曲一味一格。她所用的速度有点偏慢,但音乐的歌唱性和乐句的流畅、作品中的和声层及赋格层次很清晰。19首曲子如19幅画,音色变化还是很明显的,没有特意强调玛祖卡的节奏感,而更多是对音乐神韵和音乐气息的表现。
聊聊肖邦的玛祖卡
玛祖卡【波兰语:Mazurek(单数),Mazurki(复数)】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重音在第二或第三拍,音乐有舒缓的,也有欢快的,其音乐气质应该是优雅而高贵的。
玛祖卡源于波兰两种舞曲,慢速的Kujawiak和快速的Oberek,其特点是:三连音、颤音、成对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玛祖卡到19世纪时在欧洲各种舞会上流行起来,原先的民间舞蹈登上了贵族们的大雅之堂。波兰的国歌节奏也是玛祖卡节奏,只是速度太慢,慢得听不出是玛祖卡了。
“玛祖卡”这个词来自于居住在波兰Mazovia(玛佐维亚)“玛祖尔人”(Mazur)。
写玛祖卡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很多,最出名的自然是肖邦,他出版了69首玛祖卡舞曲。同样是波兰作曲家,在肖邦之前,有一位今天已经不知名的女作曲家玛丽亚·西曼诺夫斯卡(Maria Szymanowska)于1825年已经出版过大量的玛祖卡钢琴独奏作品,而正是在这一年,肖邦才开始首次写玛祖卡。另外,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为小提琴与钢琴写的两首玛祖卡也很经典。20世纪20年代,卡罗尔·西曼诺夫斯基写了20首钢琴独奏的玛祖卡,这位作曲家一生中最后创作的一首作品是两首玛祖卡舞曲(创作于1934年)。
肖邦1825年开始写玛祖卡,开初只是随意写写,,从这年开始,肖邦开始认真地写玛祖卡,一直到他1949年去世,他都在写,没有中断过。从风格到音乐特点,肖邦笔下的玛祖卡与波兰民间的各种玛祖卡有很大的不同,肖邦的玛祖卡基本特征源于传统,但音乐却是十足的肖邦音乐。肖邦在写玛祖卡时巧妙地运用了古典音乐中的复调与对位,同时,对半音音阶的使用、和声技术的应用,及丰富的钢琴演奏技术应用,让原先听起来土掉渣的民间玛祖卡摇身变成了精美的钢琴作品,音乐华丽优雅和高贵,烧土豆放进了金盘子上了宴会桌。肖邦的玛祖卡捕捉到了玛祖卡的神韵,但不再适合跳舞伴奏用,他就是要特意拉开与传统玛祖卡的区别。
肖邦在改变了民间传统玛祖卡一些特点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如:特意重复其中某些乐句(主题)或段落。节奏方面,肖邦的很多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沿用了民间早起的玛祖卡节奏,同时他也用了其他波兰舞曲的节奏,如Kujawiak舞和Oberek舞。肖邦笔下的玛祖卡,节奏种类很多,表现很丰富,所以69首玛祖卡,每一首都独具特色。肖邦的玛祖卡植根于波兰民间传统玛祖卡舞曲,而出来的作品是全新和不同的。
我们看看这个小短片,对比一下玛祖卡的原样和肖邦的玛祖卡。围在火堆前吃土豆和装进金盘子里吃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艺术就是加工与呈现。
作为社交舞的玛祖卡,在19世纪中叶之后在欧洲和美国都很流行。在大西洋上的佛得角群岛,当地人非常喜欢玛祖卡舞,演奏的乐队经常是一把小提琴与几把吉他组合而成。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马蒂奴都写过不同体裁的玛祖卡。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笔下的玛祖卡也很好听。奥芬巴赫在他的芭蕾舞《欢快的巴黎人》(Gaîté Parisienne)、德里布在他的芭蕾舞《柯贝利亚》,都写有很精彩的玛祖卡。玛祖卡在法国民间也很流行,在法国西印度洋属地安的利斯群岛,玛祖卡是最受欢迎的舞曲。法国的加勒比海属地,人们喜欢跳一种叫Mazouk的舞,就是玛祖卡的变异,步伐更为轻盈,第三拍不再跳起来,这种玛祖卡更显舞者之间的亲密感、更为性感。玛祖卡在比利时和荷兰也属于半民间传统的舞曲,所以有“比利时玛祖卡”和“荷兰玛祖卡”之称。玛祖卡在爱尔兰的多尼戈尔已经是当地最流行的舞曲。
玛祖卡也流行到了拉丁美洲。1917年巴西作曲家Ernesto Nazareth创作了一首叫“梅塞迪斯”(Mercedes)的肖邦风格玛祖卡。海托尔·维拉·罗伯斯为古典吉他写了一首波兰风格的玛祖卡。古巴作曲家 Ernesto Lecuona 写了一首名为格里桑多的钢琴独奏玛祖卡。在尼加拉瓜玛祖卡音乐也流行。在加拉比海南部的库拉索,玛祖卡19世纪就已经特别流行了。
墨西哥作曲家里卡尔多·卡斯特罗(Ricardo Castro)和彭斯(Manuel MPonce)都写过墨西哥调调的肖邦风格玛祖卡。
玛祖卡在菲律宾非常流行,而且还变体出了一种独有的菲律宾玛祖卡“波霍拉纳玛祖卡”(Mazurka Boholana)。
很多俄罗斯作曲家都写过精彩的玛祖卡,斯科里亚宾写了25首、巴拉济列夫写了7首、柴科夫斯基写了6首、鲍罗丁在他的小组曲(钢琴作品)中写了两首、格林卡写了两首(非常好听!其中一首简直就是肖邦的简化玛祖卡)。柴科夫斯基在他的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和歌剧《尤金·奥涅金》中都写了很迷人的玛祖卡。
在沙皇俄国时代,玛祖卡是俄国宫廷上最流行的交际舞,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玛祖卡是少不了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林娜》和《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父与子》中都常有玛祖卡的出现。
在美国,玛祖卡音乐最初在Cajun乡村音乐中较为流行,用小提琴演奏,班卓琴伴奏。澳大利亚作曲家朱利安·柯克兰(Julian Cochran)为钢琴与乐队写过一组玛祖卡。
50—60年代波兰玛佐舍夫歌舞团来中国演出很受欢迎,之后中国就流行起了“忠字舞”,难道中国的“忠字舞”就是中国的玛祖卡?(说笑,乐乐)。
上半场陈萨一身洁白演出服,如散花天女,与音乐很搭配;下半场,换了一身贴身的黑色服装,摇身一变,成了侠女,准备迎战李斯特的巨作《b小调奏鸣曲》
19世纪的两位钢琴家前所未有地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术和前所未有地挖掘了钢琴的表现性能,同时将钢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他们的演奏和作品也促进了钢琴这个乐器的改良,钢琴可以是一个人表演的歌剧、一个人的戏剧和话剧、一个人的乐队。如果说肖邦是用钢琴吟诗作画和歌唱,那么李斯特则是把钢琴当成了他思考的工具,就如烟民思考时吸烟一样,李斯特也把钢琴当成了乐队在使用。从李斯特创作及改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李斯特偏爱钢琴。他认为钢琴无所不能,他认为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应该有钢琴演奏的份,所以,他创作的乐队作品,在钢琴上演奏非常钢琴化,甚至他的很多乐队作品都有钢琴独奏的版本。只要是被李斯特爱上的音乐,都会被他改编为钢琴演奏,从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到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罗西尼、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只要他爱上的都移植到了钢琴上。
说李斯特的作品只有技术的堆砌,那就是对李斯特音乐的彻底无知。小提琴里的帕格尼尼和钢琴里的李斯特,都不是空有技术的演奏表演家,而是音乐驱使下发展了演奏表现力的伟大演奏家和作曲家。理解和欣赏他们的音乐,必须从音乐作为切入口,最后再去欣赏他们为了表现音乐所发明的技术创新。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b小调奏鸣曲》是一首钢琴上的交响曲,因为其音响效果和戏剧性都如一部交响曲,结构严谨而庞大,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哲学寓意。李斯特这部作曲创作于1949年,由于当时他的演出很多,所以,写写停停,直到1953年才创作完毕,1854年出版发行,题献给了德国作曲家舒曼,回敬舒曼献给他(李斯特)的《C大调幻想曲》。
《b小调奏鸣曲》1854年出版,1857年1月27日由汉斯·冯·彪罗首演。爱德华·汉斯力克如此评价这部作品:“谁听了这首曲子认为是优美的,那么这个人就没救了。”勃拉姆斯1853年听李斯特演奏这首曲子时,听睡着了。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对这部作品也持批评态度。然而,《b小调奏鸣曲》1855年4月5日由Karl Klindworth演奏时,在场的瓦格纳听了却大加赞赏。这首曲子由于演奏技术极难,而且一直评价都不高,所以经历了多年才得到钢琴家的广泛推崇和听众的喜爱。
由于这首曲子的音乐太让人容易产生各种哲学思考和,所以对这首曲子的音乐究竟表现什么一直以来有各种猜测和讨论,有人说它是“浮士德传奇”,有人说它描写的是伊甸园的形成。
李斯特这首曲子是一首由结构独立的四个乐章构成的奏鸣曲,演奏时一气哈成,没有任何停顿,全曲有5个动机。
《b小调奏鸣曲》被改编成不同演奏形式。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双钢琴演奏版本(写于1914年),由于设计版权问题,直到2005年才在巴黎出版。这是李斯特授权给好友圣桑改编的,遗憾李斯特在世时既没有听过这首改编曲,也没有参加演奏过。
2011年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瑙阿姆·西文(Noam Sivan)把这首在钢琴上演奏都巨难的奏鸣琴很变态地改成了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由美籍以色列小提琴家乔奥拉·施密特(Giora Schmidt)于同年9月首演。这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乐谱已经由Carl Fischer出版社出版。下面请听这个神奇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版本。
1955年,匈牙利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Leo Weiner(指挥家弗里茨·莱纳和索尔蒂的老师)写了一版乐队版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这首曲子到今天也没有正式出版过。2006年。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乐队在Nicolás Pasquet的指挥下演奏了这个改编曲。下面这个是海顿管线乐团演奏的,指挥是阿图尔·发根
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Heinz Roemheld也为这部奏鸣曲写过乐队配乐,用在他的多部电影音乐配音中。
1960年,好莱坞电影《唱不尽的歌》(李斯特自传影片)中用了奏鸣曲中抒情片段进行了配乐,作为影片的背景音乐。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影片也改编过这首奏鸣曲作为背景音乐。
1984年,Berhard Haas将这部奏鸣曲改编成了管风琴演奏版。
2013年,大提琴家Johann Sebastian Paetsch写了一版无伴奏大提琴独奏的版本。
陈萨昨晚的演奏真的是非常精彩,首先可以看得出她是准备非常充分的,整个演奏完全没有顾及演奏上的负担,全神投入音乐的表现。力度、速度(tempo和timing)、作品的整体布局感都很好,所以听起来,前后音乐表现很有条理和逻辑性。作品演奏上的交响性、音乐上的戏剧性都很好地表达了出来。这是钢琴上的浮士德、也是生与死的博弈,最后在解脱中超越。
希望能在不久看到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实况录像。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其他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若欲转载请注明转载来源,否则视为侵权,我们将给予举报。感谢配合!(读者之间转发分享,此不在侵权之列)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新浪微博:苏立华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