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潘金莲,还能是什么?

2021-08-03 21:42:50


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以下简称《潘金莲》)上映了。经历了获奖—审查未过—修改档期—上映前手撕万达影业等诸多波折,真是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冯导的“大炮”作风是一贯的,有了如今的江湖地位,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有时可能就是信口开河:就说这冯导怼王思聪这事儿吧,虽然怪客对思聪少爷也没有什么感情,但是这次怪客要站在思聪这边,因为这事说到底还是冯导有些狭隘了——当然冯导也可能处于营销的需要,但这事儿,冯导可能真的错了——即便真是营销,也可能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是“老炮儿”,不是“冯裤子”,我怕谁?


不过一码归一码,怪客向来主张把艺人的人品和艺人的作品分开看待,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我又不和你做朋友,管你人品如何,道德水准多高呢?怪客是否喜欢某个艺人,关键还是看其作品。

 

那么《潘金莲》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它的艺术质量到底怎么样?在这文里,怪客就给大家说道说道自己的一些想法。

 

说实话,怪客之前对这片是充满期待的:喜爱的作家刘震云原著,少见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和“法治”有关),范冰冰近乎自毁形象的演出,众多实力男星陪衬,异形构图……等等:怪客以为这又是一部《秋菊打官司》式的经典作品问世了!


范冰冰在本片中奉献了较为成功的表演 


可是,怪客看完全片有些失望,虽然《潘金莲》基本上还能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但和怪客的设想,还差得挺远……

 

(一)表演

 

之前参与了公众号“映画台湾”的一次给《潘金莲》男配角群体打分的一个活动,那就从表演开始评价吧,在这个活动中,怪客如是说:


“首先一个感觉,就是影片中的所有男配角的演技,个个强过女主演。”

 

在这里怪客没有任何贬低冰冰姐的意思,怪客也知道,冰冰姐很努力,为了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甘于放弃一直以来的美艳形象,出演一个村妇,也因此获得西班牙那个电影节的“影后”称号,如果说她演技差,那也是明显不客观的。

 

但,很不幸,怪客参照的对象除了片中的男配角,还有《秋菊打官司》中的巩俐。这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怪客以为巩俐在那片里的表现是可以打满分的。

 

巩俐大姐也是为此自毁形象,扮演一个怀孕的西北村妇,和美丽和性感之类的形容词八杆子都打不着,但是看着就是那么让人舒服,感到真实,包括巩俐现学的一口陕西腔“饿就是要个说法”听着就是觉得那么地亲切生动。


 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荣获威尼斯电影节影后桂冠


其实巩俐在此片中也没有飚多少表情,但是她脸上一直呈现的那种或微笑或茫然或困惑的样貌,怪客以为是非常到位的,符合电影整体的感觉,因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后桂冠也是实至名归的。

 

反观冰冰在《潘金莲》中的表现,经常让怪客出戏,感觉她并没有特别把握好李雪莲的心路历程,很多表情和话语都显得比较生硬。

 

尤其是她的口音,这是让人最别扭的地方:就是北方人在模仿南方话,又非常不像的那种——不是说你把卷舌变成平舌音,把“回家”说成“肥家”就能解决问题的,冰冰姐的口音完全不像影片所表现的江西腔普通话,在怪客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bug,完全不接地气(夏雨过去在一部名为《江北好人》的片子里扮演一个扬州的哥,操着一口想象中的扬州普通话实际上却是想象中的上海普通话,大约他以为扬州和上海距离不远,想必口音也不远,真是一大败笔。)而影片之所以要采用方言,就是为了凸显真实感。

 

而影片中的男配角们,虽然口音可能也不是特别像,但是基本上都会让怪客有就是这种地方话的感觉(当然婺源的朋友会觉得很不地道),即便是一众男星中不甚出彩的李宗翰(扮演李雪莲前夫秦玉河的那位),也说着自己的一口湖北话赢得了怪客的好感,感觉好生活化的。

 

其他的男演员们,也几乎是个个精彩:大鹏,张译,张嘉译,郭涛,高明……给我印象尤其深的是饰演第二任县长郑众的于和伟。这个演员怪客之前并不熟悉(国产电视剧看得少),但是在本片中的表演真是惊艳,把处在极其尴尬位置的“父母官”,表现得活灵活现:对上一个样,对下一个样……简直是没sei了!

 

个人觉得冰冰姐在《潘金莲》中的表现实在还不如她和李玉合作的那几部片子。特别是《观音山》,在那些片里,李玉导演留给冰冰姐以充分的展示空间,冰冰姐的表演怪客以为是很好的。


为什么《潘金莲》中的男配角群体那么有神彩?因为这部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人物根本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男性官员们,冰冰姐扮演的李雪莲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把这些男性串起来罢了!(从这个角度看,我赞同冯导不太尊重女性的看法)


因此,板子也不能完全达到冰冰姐的身上。李雪莲没有想象中出彩,除了她对角色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怪客觉得还是冯导没有给她太多发挥余地的问题。



(二)电影语言(构图


冯小刚在4年前用《1942》飙上了李安的《少年派的的奇幻漂流》之后,今年《潘金莲》又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形成正面对决——无独有偶的是,这两部影片都力图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安叔是首次采用了"黑科技":120帧;而冯导则对电影画面全面采用了异形构图:主要是圆形构图以及正方形构图。


话说这种圆形遮罩构图的方式也并非是冯导的首创,在之前很多电影都或少或多的使用过,比如《后窗》,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有全片圆形构图的《路西法》(Gust Van Den Berghe,2014),回忆部分使用圆形构图的《野菊之墓》(木下惠介,1955)等等。


《后窗》中的圆形构图大多是在模拟主人公用照相机镜头窥视对面而产生的主观视角,这也是影视中最常见的圆形构图方式。


但在中国这样大规模采取圆形构图的,冯导是第一人。谈到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构图方式,冯导这样说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非常中国的,过去中国古代那些文人画是圆的,圆形画幅很有中国味道,会使李雪莲的故事从视觉上更中国。


的确,圆形构图视觉效果上非常美,比如影片开头的那几幅潘金莲的油画,比如片中所表现的婺源以及黄山的风景,真是应了那句“风景如画”的评价。(怪客严重怀疑冯导是在为古徽州软广)


圆形构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突出画面焦点,使重心很容易被注意到,在影片中,那些需要观众注意的表情、动作以及事物都通过圆形构图很好的表现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潘金莲》是否真的需要圆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仅仅就是为了画面好看吗?它是突破,还是噱头?


而且怪客注意到,影片并非都是圆形构图,在表现北京以及纯粹只有省市政府官员出现的画面时,画面又变成方形的呢?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此,冯导的说法是


我想过要不要让整个电影都是圆的。后来我想应该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李雪莲的家乡,一部分是她告状去了北京。北京是大城市、是集中的地方,和农村要有很大的视觉反差,权利(怪客注:此处应为权力)和城市都是很硬的线条,用圆的就不舒服了。

“中国会用方圆这两个字来形容规矩规则,所以我觉得用方圆的转换来表现这个故事特别好。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人情社会,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这个圆就是要把所有的事做的很圆滑,不像法律是带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规则、是硬线条的。,李雪莲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期出现的故事。”

应该说,冯导是有想法的,至于这想法是否达到效果,那就见仁见智了。

怪客自己的看法是,圆形或方形等异型构图虽然独特,但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是以一种观察者而非参与者的角度来冷静的观察这一切(这点和安叔的120帧强调的沉浸式体验正好相反),而且圆形构图对画面的表现对象有一种限制,很难再用全景、近景或特写等景别手法来推进,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限制了电影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片的异形构图也只是一种实验,而非必要。

(三)内容与表达


前面说过,怪客曾经以为《潘金莲》是一部类似《秋菊打官司》式的作品,基于曾经的法学背景,怪客也曾经准备从这个角度评论一番。结果看完全片,怪客果断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潘金莲》实在和法律关系不大,,,但最多也只能从更宏观的“法治”角度,。


影片中李雪莲的离婚官司没有任何从法律上分析的价值,。李雪莲的后来的种种纠缠往重了说就是“无理取闹”,。


李雪莲的最终目的是要个“说法”,“我不是潘金莲”,这点和秋菊是一样的,虽然她和秋菊一样也不懂什么是行政复议,什么是行政诉讼,什么是民事诉讼。但是秋菊她所讨要说法的行动都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基本不是行政活动,而是纯粹的法律活动)(顺便说一下,《秋菊打官司》中的男配们表现完全不亚于本片,刘佩琦,,而且他们也都没有被光彩照人的巩俐掩盖)


戈治均真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


,不像《秋菊打官司》那样探讨的是法律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的区别,以及中国农村伦理和法律的矛盾冲突。


本片真正想要展现的其实是当前的众生相,所以有人评价这是一部当代《》也不无道理。


从小说原著者和编剧刘震云的写作经历来看,“官场”一直是刘震云所擅长描写的领域,尤其是体制内小人物的那种悲哀与无奈,跃然纸上(特别是早期作品的“小林系列‘’《官场》,《一地鸡毛》)。


在本片中,诸多男配角们的出色表演,也并非他们的演技要比冰冰高多少,而是剧情的安排就是让他们出彩了,前面说过于和伟,,表现得就是作为基层成员的那种无奈,明明李雪莲案件判得没有任何问题,却要充当“背锅侠”,更在县政府被县长训得跟孙子一样,!,地位还是平级呢),这不正是当代中国法治现实某种程度上的写照吗?


当然,王公道有私心,他想保位置,他不想承担责任,他在下属贾聪明越过他直接向县长汇报时,也曾用怨毒的眼神狠狠怼过贾聪明(小说原著中还细腻的描写了王公道后来对贾聪明的报复),这都是他不能引起同情,反而有些让人生厌的原因。


不止王公道有私心,片中的那些个体制内的官员,哪个不是这样?贾聪明有私心,想进步,郑众、马文彬,,他们要保位置,要进步,所以最怕的就是“出事”,最怕上级领导发火,要“万无一失”,因为“要是一失,可就万无了”。所以,他们对李雪莲无计可施。


从这角度而言,影片对于体制内的现实揭露还是真实的。


至于有人评价说片中拿李雪莲毫无办法的众官员,“纯洁善良得和小白兔一样”,

怪客只说一句话:,都是采用激烈手段去阻止的,影片中官员的做法绝对也是源于真实的(何况片中也有李雪莲因为静坐被请到派出所喝茶的情节呢。当然,电影的描写由于你懂得原因,比较隐晦。在此怪客强烈建议觉得不过瘾的观众去看看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有些东西是现在的银幕无法表现的。)


所以,这根本就是和《秋菊打官司》完全不一样的一部影片。


(四)音乐


最后简单谈一谈怪客对影片配乐的感受。


首先是片中的鼓乐,这可能是大多数观众注意到的。在影片的前半段,李雪莲处处去找说法时,我们时不时就可以听到这或急促或沉闷的动听鼓点。这样的鼓声让怪客想起了谭盾在《卧虎藏龙》中的某些音乐段落,一样出色。


鼓在中国民间乐器中有着独到的地位,它可能是最具实用色彩的乐器:或用于战争(擂鼓助威),或用于诉讼(击鼓鸣冤)。在本片中,这两者兼而有之,李雪莲作为“小白菜”的身份喊冤,当然要靠鼓声;而这样的鼓声又像是在为李雪莲激励士气,出现得总是恰到好处。


而在影片中转场时常出现的带有戏曲色彩的配乐,采用了民乐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配器方式,和影片山水画般的影像风格很搭,就像刘星在为《鬼子来了》作的那些配乐片段一样,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隐士之乐”,颇有疏解情绪,调节气氛的功用。


影片的配乐来自青年女作曲家杜薇,曾为多部歌剧、舞剧配乐,也为电视剧《新红楼梦》配乐,想对此有详细了解的,推荐公众号“影乐志”中的相关文章。



(五)结语


总之,《我不是潘金莲》也许会有很多的缺点,哪也得看和谁比,和现如今的大多数国产电影相比,它还真的是佳片。


怪客以为,冯小刚此次在艺术风格上还是有一定突破,不再是纯粹靠演员耍嘴皮子,电视剧腔几乎不见,对电影语言的掌握也愈发成熟,的确可算作自《集结号》以来的最佳作品,整体上怪客可以给打7.5分,值得一看。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