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音乐时光》中国治愈系音乐微刊
点击上面▲播放音乐
童 年 的 泥 箫
作者:如水行走
很多年前,回老家探亲,有一天陪父母走亲戚,夕阳将至,亲戚盛情挽留,我们就住在了那里。亲戚家在农村,一排红砖房阔阔地排出去,房前有渠水菜地,屋后有矮山,长满了各种树。
季节正是长夏,夜色来临,搬了小凳子坐在院子里,不知名的虫鸣与鸟语穿过薄暗的夜幕落入我的耳中,高一声,低一声,似倦怠的哀叹又像注满激情的私语。听久了,就觉得在夜空中独有时间流转的声音存在,自身也在这种静默中感觉脆弱的难以承受一份早以尘封的心事了。
夜,无风。静,便成了响彻山谷遍布灵魂的风景。有虫鸣,有鸟语,固然很好,但在这片异样的宁静中它却反衬出一种孤独。就这样,这种静中的孤独伴着孤独中的静慢慢地向我漫过来,无意间,我已经放任了虫鸣与鸟语对自己心头的轻抚。抬头间,望见一只从云层的缝隙里正在窥视的天眼,一颗星的眼。
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夜晚,无风无月唯有虫鸣和鸟语,雨后的天空依然有乌云盘踞,空气中弥散着潮湿,世界好似让那一场雨洗尽了万层的铅尘,在一瞬间变得净洁,宁静而辽远了。
然而,就在那一瞬间,在我的思绪正徜徉于那一份难以把握更难以拥有的宁静时,我却听到了一种像来自天外的久违的声音,一种来自生命核质深层的音响----箫声。是的,是箫声。一种用很粘的深褐色泥土捏成的外观很粗糙的小小物体所发出的细婉润泽的声音,隔着层层潮湿向我飘过来,丝丝缕缕都渗入我的骨质和内心深处。
小时候,我也曾模仿别人捏过这样的泥箫。一团深褐色的泥土,从沼泽地里裹着夜的余温挖回来,放在窗台的阴暗处,等着多余的水分慢慢蒸发散去,握在手里有了刚刚好的绵软,就可以随心捏箫了。但是,一遍遍,一次次我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因为样子捏不好,而是始终掌握不好泥箫身上那几个能吹出箫声的洞眼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捏了很多却总是吹不出一个音符,于是,就等泥箫风干了之后像宝贝一样保存起来,怕别人来索要更不愿意送人。
保存久了,时光变迁,人事匆匆,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说不清那些在我唇上未曾发出任何声响的泥箫究竟都流落到了哪里,也没有地方可以寻得,也不想去寻,只有左邻右舍的玩伴们在雨后的青草地上或卧或坐吹出的箫声在心头回荡。一个个泥箫终究都成了摆设,在窗台,在床头,也摆在童年的记忆里。一只只,没有声音,却在回忆里有了薄薄的温度和淡淡的痕迹。
那时,也曾有过悲伤与自叹,觉得听别人的箫声总是不能由着自己的心绪去领会那或高或低时短时长的音律,甚至还要替别人分担忧愁快乐以及隐隐约约的心痛。本应该快乐的自己也变得心绪戚戚哀怜不断,青春年少有了闲愁,慢慢地也远离了箫。
暗夜里思绪翻转,远远地,箫声从我记忆的山岗上轻渺地飘过来。吹箫人是我早已走过青春年少的儿时伙伴,一位也和我一样曾经一度远离箫的人。他曾对我说,箫是一种冰凉的让人不忍心触摸的物体,它能播散传播那些让人不忍回头反顾的痛。我知道他有许多不流血的伤口,手永远都触摸不到,但是他知道,他的心知道。他说他总是在躲避箫声,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地拒绝箫,但是他可以做到一时的远离箫却做不到一世的拒绝箫,因为他喜欢箫的语言。而此刻,我也已不再是那个因为无法拥有自己的箫声便远离箫的人。
我知道,箫的语言需要一个读懂它的人,哪怕是一位盲者。寒来暑往,青春已逝,岁月还在,平日里忙忙碌碌,闲暇时听音乐,每每遇见好的箫曲,我就会忍不住单曲循环起来,沏一杯清茶,或窗前,或午后,让那些记忆深处的音符在时光里寂静轻舞,漫漫散开。
或者在上班下班的车上,戴了耳机一遍遍地听箫曲《梦人间》,当幽幽绵延的箫声滑入耳际的时候,季节,人生,恰如一只轻轻舞动翅膀的蝶,在时光的柔美里有了新的意味和感觉,风物长情,走走停停是一种美,清清淡淡也是一种醉,心安静了,浅草新绿终有花期来相聚,流水澄澈也会有游鱼来嬉戏。
音乐时光
微信号:yinyuesg
新世纪 | 治愈系 | 影视原声 | 灵性音乐
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听一首纯音乐,等一回好故事,
留言区写下精彩评论的将有机会进入,
音乐时光的音乐VIP粉丝群。
这个春天,你们的爱与温柔,
藏在每一段明朗清晨,每一树花开叶满里,
也藏在了,写给音乐时光的一字一句里。
主编石头君默默地看着,温暖已入心入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