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大村风度之一》
作者:赵志元
好多年前,村里有位年轻人赶牲口到县城赶会,路过铁路边的村,一家大户门里的狗听见早五更有动静,便探出头来,汪汪直叫。年轻人不耐烦,打了一响鞭,喝道,叫唤个啥,小村的狗,没见过世面。狗突然安静了,而主人从门里走出,不干了,指着年轻人问,你,敢说俺村是小村,你也太张狂,你哪个村?年轻人毫无怯色,梗着脖子回道,咋啦,俺是册井的!那主人一听,立马满脸堆笑,说,哎呀,真是大村上的,冒犯了,家里请,吃点饭再走。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册井在县域的影响,也表现出册井人的自信乃至自傲。与大村有关,村子风气的形成便有许多小村庄所没有的。首先,是包容。想当年,李、赵、张、王、刘等各姓族人,从山西老槐树下迁徙而来,在册井安家,过活,相互间亲切互助,加之互相通婚,形成亲戚连亲戚关系。村子一年四五个庙会,逢二五八是集,在周围十里八乡不说,远到百里几百里开外的邢台、涉县、平乡、和顺、辽县,等等,都有不小的影响。东西南北的交汇互通,对于包容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小时候的印记里,家里常住的有武安的打白铁壶的张爷爷,后来他儿子还在后街安了家,跟我们家像亲戚。西部山里有名的中医刘先生,与爷爷的关系也很不一般,,父亲还悄悄把他叫到家吃个饭,安慰一番。
这么多年,每年都有从外县、从深山里移居到册井的。不管是能攀上宗亲的,还是孤门小户,大家都一视同仁,没人欺负。比如,乔家从御路,苑家从沙河城,梅家从新河迁居,虽说原来的孤门小户,现在都过得人丁兴旺,在村子里与人和睦相处,邻里关系极为融洽。
册井历史上开店做买卖耍手艺的,不少都是外地人。印象中,槽碾街做衣服的裁缝老娄师傅,就是东边县的;北圪台推头刮脸的师傅人称“老抹的”,不是永年就是南和,,直到老两口老来实在干不动了才回往老家。再如,名震沙河西部的娱乐班,其中吹大笛的四老丑,曾经在省里获过奖,这一以李家家族组班底的民间器乐团,就是由武安县迁居过来的。而如今,商品经济大潮下,从槽碾街到后拐,再到大庙坡,乃至村东南到村西北的绵延二三里的贸易街,鳞次栉比的各色商铺,就有相当比例是外村人所开。人们选择这里,不仅是因为这里是历史上的集镇,更是在于村民的包容,不欺生,买卖好做。
有件事更能说明问题。王硇村有名的王树堂,民国时期沙河县的公安局长,因在册井一带勇斗土匪盗贼而为百姓拥戴,后因被人陷害死于监牢,族人担心惹事一度不敢声张其后事料理。册井乡亲不管这些,冒着风险为其立碑祭念,解放后历经运动都有人精心保护此碑。头几年王硇开发旅游,又是册井的林朝、月民、增群、伟书等张罗,不仅把此碑发掘整理运往王硇,还帮助组织在王硇村头盖设纪念碑亭,如今,到王硇旅游观光者日众,人们进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王树棠纪念碑亭,这已经成为景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陌上花开”评语:今天再读册井名家赵志元先生的,深深地感受到册井作为沙河第一村的胸怀和气度。也终于明白儿时心目中的“小北京"如此繁华的根源。
赵先生的《大村风度之一》,由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家乡册井的风土人情,使一个敦厚朴实毫无张扬的大村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满怀深情地赞颂了故里民风之淳朴,表现了册井人的正直,厚道和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册井人满满的自豪感!文章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包容",于人,于家,于村,于国,包容何其重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读后令人久久沉浸于这种大美大爱的享受之中。作者笔致从容,态度宽和,亲切自然,情节舒缓,细节却是丰富而微妙的。有幸拜读赵先生的几篇作品,感觉到册井是作者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作者离乡数载,却心系故土。读万卷书也读不尽故乡的美丽,行万里路也走不完对故乡的怀想。一如王维惦记窗前的一枝梅花是否开放,李白感念故乡流水万里相送。
册井——作者情感的圣地,灵魂的家园!
作者:赵志元
评语:陌上花开
部分图片:完美计画
愿家乡越来越美丽,愿沙河越来越富饶 !
扫码关注或点击最上面的“微沙河”蓝字
ID:laosha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