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西方音乐(八)——贝多芬:启蒙音乐的走向

2020-10-09 22:55:49

古典主义时代诞生的最重要的体裁是奏鸣曲。在巴洛克时代,“奏鸣曲”一词经常被用作题目,但代表的是器乐演奏作品的意思,并没有音乐曲式上的意义。从古典主义开始诞生的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等,一般都有三个或四个乐章。如果用管弦乐演奏这种多乐章曲子,就称作交响曲;用四种弦乐器演奏成为弦乐四重奏;用钢琴演奏就是钢琴奏鸣曲。这种多乐章作品的第一乐章使用的曲式,就是古典主义时代确立的奏鸣曲式。

奏鸣曲的形式基本上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分别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不同调性。展开部将呈示部的素材整合,这是最能体现作曲家实力的部分。最后,再现部将呈示部两个对立的主题、调性进行统一与和解。奏鸣曲式其实就是用音乐制造的“对话”或“辩论”,这是启蒙时代诞生的最光辉灿烂的音乐样式。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他对浪漫主义最重要的奠基。这32首奏鸣曲的创作从1794年起(第一号,OP.2),一直到1822年(第三十二号,OP.111),横跨他大半人生。这32首奏鸣曲中,最优秀是从《告别》开始的晚期作品,而传播面最广的则是《悲怆》、《月光》与《热情》。这3首奏鸣曲,《悲怆》是他成熟的开始,《月光》与《热情》是中期的代表性作品。

《悲怆》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起的,排在第8号,C小调(OP.13),大约作于1798-1799年间,贝多芬大概28岁。他自己赋予标题的钢琴奏鸣曲,除了这首,还有第26号《告别》。《悲怆》第一乐章在凝滞中有点凄清、极慢的引子。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像是宁静着祈祷、慰籍自己的摇篮曲。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轻盈的主题在回旋中引出旋风般的洒脱。

这是奈伊1967年演奏的录音。在德系钢琴家中,奈伊是很重要的一位。这套唱片是她晚期的录音,虽指触灵敏度不够了,仍非常珍贵。用她的说法,音乐精髓在技术、音调、精准度、速度与力度,更重要的是对作曲家灵魂的追随。


《热情》是贝多芬第二阶段的巅峰作,创作这首奏鸣曲时,他已经动手作第五交响曲《命运》。所以,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像是在缓慢颤音中生长起来的,中间似有命运叩门的动机。第二乐章是行板主题与三个变奏,第二、第三变奏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洒脱。第二乐章不间断就进入追逐性的第三乐章。

这是里赫特1960年在卡耐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里赫特善于极弱极强的对比,触键如风。这就是战斗民族钢琴家的效果。


再听第17首奏鸣曲,标题叫“暴风雨”,。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头是最慢板的幻想,然后追逐性主题出现,幻想与追逐形成主题关系。第二乐章是慢板的憧憬,有点清冷感,有着低音部沉钟般的衬托下。第三乐章是轻盈的稍快的快板,舒展摇曳的第一主题,引出有力的第二主题与它激情洋溢的变奏,两个主题、两重性格的交织非常优秀。

演奏的优劣就在这种快慢关系的处理。阿劳晚年的录音,凝思是弹得最有深度的。


音乐史学家认为,贝多芬丰满了古典主义的形式。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贝多芬通过这些创作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最高峰,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最优秀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完成者。贝多芬不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但他的创作时期有很大一部分与浪漫主义作曲家重合。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会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