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篇
音乐早教,我们有多少误解?
我的孩子有没有学音乐的天分?
——每个宝宝都具有学习音乐的能力。
1.每个宝宝都具有学习音乐的能力。
“我的孩子有没有学音乐的天分?”说到音乐早教,这是大部分家长会问的问题。当你有这样的疑问时,试想一下在你孩子牙牙学语时,你是否会问自己:“我的孩子有没有学语言的天分?”你肯定不会这样想吧,那么音乐早教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学习音乐的能力,并且一出生就具备了这种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就包括 “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是独立存在的,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一种智能。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对于音高的敏感性。加德纳教授研究证实,宝宝在婴幼儿阶段就已经拥有计算音高的能力。
2. 九岁是决定音乐潜能发展的关键节点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早教专家埃德温·戈登教授,通过30余年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每个孩子在9岁以前,学习音乐的能力具有发展性;9岁以后,孩子的能力却不再大幅度变化,而是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在孩子9岁以前,我们所说的与生俱来的音乐学习能力可能在早期的成长中得到提高,但也有可能丧失,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在9岁以前接受的音乐教育的质量。
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反而应该在婴幼儿时期就以学习语言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音乐。
什么时候开始学乐器?
学什么乐器好?
钢琴?
小提琴?
——音乐学习不是从乐器学习开始的。
1. 起步要从身心去领悟音乐
既然早期的音乐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家长自然会问:“我家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乐器?学什么乐器好?钢琴还是小提琴?”家长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只有学钢琴、小提琴才是学习音乐。
音乐早教,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用身心去领会音乐的本质,再用身体(从发声器官到肢体)把音乐表达出来。这种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声音活动的体验,更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
事实上,我们忽略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无价的、天然的乐器——我们的身体,从发声器官到肢体。在学习乐器前,我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体去充分地接触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
2. 手握乐器,也勿忘初心
乐器就好比握在手中的笔,只有孩子能听懂语言、开口说话、学会交流、开始识字,才能下笔写字。同样地,乐器是用来表达音乐的工具,只有当孩子能用自己的嗓音、肢体来表达音乐的元素(音高、节奏、节拍、律动等)时,孩子才做好了学习“身体”以外的乐器的准备。
如果在0~3岁的黄金时期,可以挖掘和开发“身体”这件精密的乐器,无论嗓音还是肢体都充分地接触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那么等到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人造乐器时,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开展音乐早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神童或造就音乐家,而是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吸收音乐、认识音乐、表达音乐、使用音乐,从而获得美感和快乐。
知识篇
关于音乐早教的通史入门
真正的音乐早教是什么样的?
——是非正式的、有趣味的、互动式的音乐引导。
1. 音乐早教的本质
真正的音乐早教是非正式的音乐引导。非正式音乐引导与正式的音乐教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期待值”。基于婴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性,非正式音乐引导更注重学习和吸收音乐的过程,而不是短期内的成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们总觉得既然教了孩子什么就得有所成果,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
真正的音乐早教是有趣味的音乐引导,因为成人化的教学方式无法适用于婴幼儿。家长需要完全放开自己,进入到孩子的世界,发挥想象,营造出孩子欢喜的音乐学习环境。
真正的音乐早教是互动式的音乐引导。 “互动式的音乐引导”是指通过“玩具或道具陪孩子唱唱歌动动身体”来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施教。所以在真正的音乐早教课堂上,孩子看起来很自由,老师对孩子也没什么要求。但在松散的课堂背后,是老师能清楚地知道孩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程度,从而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通过一来一回的音乐互动,不断促进孩子的音乐能力的提高。
2. 音乐学习顺序的金字塔结构
音乐学习顺序是一个父母必需去了解的知识点。
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人对于音乐学习的顺序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通过乐器来学习音乐。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例子发生,父母带着孩子无意中步入一家琴行,孩子兴奋地走近钢琴,好奇又开心地触摸起琴键,并且越发感兴趣地玩奏起来。于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喜欢钢琴,甚至有音乐天赋,便买下钢琴,让孩子踏上学琴之路。就因为天真的孩子无意中的“一弹”,引发了日后“惨案”的发生;有可能孩子学琴的兴趣越来越低,有的甚至最终选择放弃学琴。许多人将这一切都归结在“弹钢琴太难”,其实背后的原因是违背了学习音乐的顺序。
学钢琴的本质是学音乐,当孩子还没有打好学习音乐的基础,就开始把手指放到坚硬的黑白琴键上,用力地动手指关节;把目光投向陌生的五线谱上,努力地记各种谱号音符;把耳朵竖起听老师反复数着1234……这样的学习过程对成年人来说都不容易,更何况只有几岁大的幼儿?
音乐学习的顺序和语言学习的顺序非常相似。如同语言学习的顺序是听->说->思考->读->写,音乐学习也是如此:听->唱->听想->读->写。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让孩子用学习母语的方式和顺序来学习音乐,那么当孩子正式学习一门乐器的时候将会从容许多。
3. 学龄前孩子音乐学习的三大类七阶段
从出生到学龄前期,孩子吸收音乐、表达音乐的方式是不同的,戈登教授用“三大类七阶段”来描述了宝宝孩子的不同类型。父母如果能对此有所了解,那么在观察和引导孩子时就会有的放矢。
第一种类型是“适应期”,其包含三个阶段,从出生至2~4岁。对于所听到的音乐的反应从“以听的方式吸收音乐”,到“随意地发出声音咿呀学语”,再到“开始有目的地给出反应(如唱一两个音等)”。
第二种类型是“模仿期”,其包含两个阶段,从2~4岁至3~5岁。这时幼儿对所听到的音乐的反应从“意识到自己所表达的音乐元素与外界的音乐不合(如律动时节奏不准,哼唱时跑调)”,到“较准确地模仿听到的音高型或节奏型”。
第三种类型叫“同化期”,也包含两个阶段,从3~5岁至4~6岁。孩子在这一类型中对音乐的反应从“意识到歌唱与呼吸、律动之间的协调性”到“唱歌时与呼吸、律动完全达到协调”。
观点:不要忽视听与唱的重要性
听,是音乐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应尽可能让孩子沐浴在音乐的海洋,聆听各种美妙的旋律。这种聆听的过程,并不仅仅是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建立“音乐词汇库”——不同的音高型、节奏型,以及由这些音型组合成多样的音乐乐句。
只有通过聆听,孩子的大脑才能接收到这些音乐词汇,从而才有内容开口唱。跳过“听”这一步,就直接让孩子唱歌或学习演奏,就相当于把一个从未听过法语的孩子带去法国,让他用法语和当地人对话或演讲。
乐于开口“唱”
有了“听”这个学习过程之后,接下来重要的一步则是开口“唱”。要知道有多少琴童,学了数年的乐器,却不愿开口唱?会识谱,会弹奏,但没有信心开口唱谱,这些都是由于学乐器前的“听”“唱”功底没打好,而根源就在于从小缺乏开口“唱”的机会和鼓励。
这里的唱包括:唱歌曲、旋律,念歌谣、节奏,这些口头上的互动在音乐早教中非常重要,父母要以这样的“音乐对话”与宝宝互动。
实战篇
父母在家中开展音乐早教可大有所为
爸爸妈妈们,居家音乐早教游戏没你想的那么难。平时和宝宝游戏时,加上你的伴唱,就是最自然的音乐游戏了。
1.《小白船》(3个月以上)
这首中文儿童歌曲,是3/4拍的,想必许多家长都很耳熟。由于3/4拍的乐曲常带有舞蹈韵律,妈妈或爸爸可以站着抱宝宝,随着这首歌曲的节拍,舞动起身体和脚步。让宝宝在婴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华尔兹的魅力。
2.“坐电梯”(6个月以上)
坐电梯是爸爸妈妈常和宝宝玩的游戏。妈妈或爸爸可以坐在地上,两腿伸直,然后把宝宝放在腿上。一边有节奏地念童谣,一边随着节奏将双膝弯曲,使宝宝感受到上升的动态;再随着节奏将双膝放直,使宝宝感受到下降的动态;仿佛在坐升降电梯一样。在宝宝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家长用单音节的“ba”来念节奏,在专业上我们称之为“无词念谣”。
3.《躲猫猫》(6个月以上)
妈妈或爸爸可以用小纱巾(雪纺质地),一边唱旋律,一边用纱巾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比如还是用单音节的“ba”唱旋律。唱音节的时候把纱巾盖在宝宝的头上,把纱巾从宝宝头上取走的时候同样唱音节。同样,也可以将纱巾盖在爸爸妈妈的头上,随旋律盖上再随节奏取走。
4.《我妈妈,你妈妈》(12个月以上)
这是一首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歌谣,词为:“我妈妈,你妈妈,住在街对面。每天晚上见见面,还要聊聊天”。妈妈或爸爸可以用布娃娃拿在手中,和宝宝进行“节奏对话”。一开始,家长先念这首念谣,紧接着用单音节“ba”的发音,按照原来歌谣的节奏有节奏性念,让宝宝来模仿。这样的一来一回,就是“节奏对话”的游戏。
音乐小玩具推荐
1. 彩色小沙蛋
2. 彩色小沙包 (里面装的是小豆子)
3. 彩色雪纺小纱巾
4. 弹簧绳(适合12名幼儿及成人一起做圆圈游戏)
5. 七彩音砖
6. 七彩手摇铃
7. 七彩小响板
最后,我们以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在《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音乐并不是一种上天选择少部分人赠予的、特别的天资;至少,每个人都具备音乐学习的潜能。
家长只要能相对较好地演唱,或者是有弹性地自由摆动四肢,并能享受其中,即使他们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他们也已经基本达到引导和教自己子女发展音乐能力的要求了。
本文系转自“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作者为章艺悦(美国天普大学音乐早教基金会首席教师、音乐教育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