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2007年5月4日黎松寿“阿炳音乐人生”专题讲座在北仓门举行

2020-09-12 01:06:04

艺术北仓门

创意中国梦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2007)5月3日,崇安寺内一座“陈旧”的房屋在高楼林立中“凸显”出来,阿炳纪念馆在倍受期待中终于开馆。伴随着阿炳纪念馆的隆重开放,阿炳音乐的抢救者黎松寿教授和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先生分别于(2007)5月4日上午、下午在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开设讲座,讲述阿炳,还有他的音乐。

 亲切诙谐的讲述
 消瘦的黎松寿带着夫人曹志伟再次来到无锡,他们都是1950年9月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等6首二胡、琵琶曲的现场见证人。黎松寿讲述阿炳和他的音乐已经无数次了,这一次他格外激动,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真正凭吊和瞻仰阿炳的地方。去外地许多年了,无锡话也几乎没有用过,但这次黎教授坚持用无锡话给大家讲他“所认识的阿炳”,理由无他,因为更加真实和亲切。
 台下的听众大都上了年纪,黎松寿的无锡老话一下把他们带回了阿炳那个年代。他不时用着无锡俚语、学着阿炳讲话,一个活脱脱的阿炳就这样在黎松寿的记忆中释放出来。观众们如同孩子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那般入神。黎老用乡音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真实的阿炳:他不高大,也不委琐,他就是阿炳。
 细致精湛的演示
 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的讲座“不朽的阿炳,传世的音乐”可以说是一堂二胡“演奏课”。和黎松寿相比,朱昌耀“认识”阿炳完全只通过《二泉映月》等仅有的几首录下来的二胡曲,而他对《二泉映月》、《听松》的理解和演奏成为当日吸引前往听他讲座的阿炳音乐爱好者们的最大理由。
 在讲座尾声,朱昌耀现场完整演绎了《二泉映月》、《听松》这一文一武两首阿炳的经典二胡曲。台下鸦雀无声,有些听众闭起了眼睛默默欣赏,朱昌耀精湛细腻的二胡演奏征服了所有人。曲毕,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有些激动的观众甚至站立鼓掌。此情此景,仿佛是阿炳当年演奏获得老百姓热烈鼓掌时一样。
 一位特殊的听众76岁的钱锦树,离开无锡已经50多年,却始终难忘1938年至1947年这十年期间每天放学后听阿炳说新闻、拉二胡的情景。钱锦树离休回到无锡,偶然的机会和黎松寿成了好朋友,而当年黎老先生和阿炳也是好朋友,这让钱老非常兴奋,感觉自己好像离阿炳又“近”了一点。
 听说黎松寿4日要做题为“我所认识的阿炳”讲座,钱锦树当然不会错过,早早就候在会场了。而当日下午,我们又看到了钱老的身影,在听朱昌耀演奏《二泉映月》时,他眼中含着泪。“以前听到有人贬低阿炳,我气得心脏病都犯了。见过阿炳的人都喜欢他,他那时很有名、很真诚,为什么要污蔑他呢?”上世纪50年代初,钱锦树第一次在广播中听到《二泉映月》时立即就辨认出是阿炳的曲子。那次,他同样流下了眼泪,是感动、是骄傲。

内容来源:华音网


记忆中的瞎子阿炳--黎松寿教授访谈

距离阿炳故居的正式开放还有几天时间,记者来到黎松寿教授位于南京宁海路的寓所,86岁的黎老清癯而消瘦,但是显得非常有精神。同是无锡老乡,同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是黎老将记者看作是仿佛相熟已久的老友,在轻松的气氛中,黎老道出了记忆中有关阿炳的点点滴滴……     他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朋友

    和阿炳的住所只隔了24户人家,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因此,黎松寿很小就认识了阿炳,阿炳也亲切地称呼他为“松倌”。在黎松寿的童年回忆中,他经常会和小伙伴们在雷尊殿以及阿炳的住处玩耍,阿炳对这些孩子也是疼爱有加,任凭他们怎么调皮,但是有一点,他绝对不允许孩子们碰他的二胡,“吃饭家伙碰不得”,黎老至今对阿炳的这句话记忆深刻,在他看来,阿炳将音乐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据黎老回忆,他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二胡,刚开始拉得不好,因此总把原因归咎为琴不好,这个时候是阿炳给了他示范和指导,并鼓励他通过不断练习把琴学好。此后,黎松寿和阿炳的交往总是离不开音乐,在广东音乐流行全国的时候,阿炳来向祖籍广东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取经”,并且尝试把广东音乐的元素融合到自己的曲子中;而黎松寿也在阿炳的音乐中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荫浏和储师竹听到《二泉映月》的旋律,阿炳的音乐也因此得到被挖掘的机会。他始终认为,阿炳既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音乐是他们交往的最好“语言”。

    失明是他人生的转折

    阿炳的前半生,少年成名、家道小康,他的眼睛失明让他从雷尊殿的当家道长变成了一个潦倒不堪的街头艺人,是音乐支撑着他活了下去,同时,也正是在这种生活的苦难中,他的音乐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阿炳失明后,一直在进行着创作,有时候他会拉一些很奇怪的曲子,问他拉的什么,他总是很谦虚说自己是瞎拉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是他在不断进行着创作。”黎松寿回忆道“他的音乐中充满着自由发挥,即使是成型的曲子,他也不会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拉。比如说《二泉映月》的旋律,他从火车站回到崇安寺的一路上,可以拉出六七种不同的变奏,虽然大体结构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曲子之间都略有不同。他就是这样以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在进行着音乐的创作。都说《二泉映月》是声声泪、句句血,阿炳就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创作,把生活的苦难真正融入到了他的音乐。”

    阿炳的失明是他本人的不幸,雷尊殿道长华彦钧的生活从此沉沦,但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颗“巨星”――瞎子阿炳,却从此冉冉升起。

    《二泉映月》的正式命名

    走街串巷,阿炳拉了《二泉映月》的曲调数十年,但是直到1950年9月2日晚,这首曲子才有了它真正的名字。当晚,杨荫浏、曹安和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为阿炳录音,在场的人共有8个,时年29岁的黎松寿也是其中之一。

    黎松寿回忆道:阿炳拉了一首6分多钟二胡曲,杨荫浏问乐曲叫什么,阿炳回答没有名字。杨先生让阿炳给取个名字,阿炳说“就叫《二泉印月》吧。”(广东音乐中有首名曲《三潭印月》,阿炳对广东音乐也有一定接触)杨先生说:“无锡有个映山湖,就改为《二泉映月》怎么样?”阿炳谦虚地说“杨老师你有文化,你说了算。”就这样,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瑰宝《二泉映月》正式命名,黎松寿回忆,当时是晚上8点整。

    据黎松寿介绍,阿炳那时已经有两三年没有上街卖艺了,在经过短短三天的恢复之后,阿炳就拿着借来的琴进行录音,虽然状态不如他巅峰时期,但是他深厚的功力还是保证了他录音时候所有曲子的一次通过,从来没有出现停顿。

    阿炳生前最后的演出

    老百姓在知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录音之后,大家非常盼望能够再次看到他的表演。1950年9月25日,牙医学会成立晚会请到阿炳登台,在阿炳两三年没有上街卖艺之后,大家终于再有机会听到他的琴声。

    会场挤满了前来观看阿炳表演的老百姓。阿炳登台首先弹了曲琵琶,接着又拉了《二泉映月》,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在这两首曲子之后,大家一致要求表演完毕的阿炳再次出场。当时阿炳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理想了,两首曲子之后,他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听到台下掌声雷动,阿炳还是让老伴董催弟扶他上台,“和老乡亲多年不见了,不上去怎么对得起他们呢,就是倒在台上,也是要拉的。”黎松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万分。上台后,阿炳完全是撑着拉完《听松》的,在曲调很激动的时候,在后台的黎松寿见到阿炳明显有些支撑不住,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拉完了曲子。

    阿炳表演一辈子没用过麦克风,这次是他第一次在麦克风前演奏,但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次。

    他和瞎子阿炳有着二十多年亦师亦友的感情,在阿炳生前最后的日子里,他参与了《二泉映月》的抢救和挖掘,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他更是将大半生耗费在阿炳及其音乐的研究工作中,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除了为阿炳非凡的音乐成就所折服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和阿炳不一般的交情。他就是黎松寿教授,阿炳如何在苦难中创造出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他是真正的见证者。

    他拉的二胡是我见过最好的

    “阿炳虽然只是个民间艺人,但是他拉的二胡,是我当年见过的最好的”黎松寿这样评价阿炳的演奏技巧。

    “崇安寺类似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等地方,有做小生意的,有卖艺的,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所以非常吵闹嘈杂,但是阿炳在这里演奏的时候,他的琴声是压不住的,大老远就能知道是他在表演。人家用的琴一

    般是细弦、丝弦,他用的是比人家粗一级的中弦、老弦,但是不管哪把琴到他手里,他都能很好地控制得住,他的琴声又甜又糯,但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此外,人家表演都用话筒,因为音量不够,但是他从来都不用,这完全得益于他手上不一般的功夫,那时候我在上海等地方看过很多人的演奏,但是没有一个有他拉得好”。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是黎松寿对阿炳的演奏技巧仍然记忆深刻,据黎老介绍,阿炳幼年在父亲指导下勤习道教音乐,这为他后面的演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他的说唱新闻是一绝

    “阿炳说新闻,‘无锡八怪’之首。在阿炳的几个绝活中,他的说唱新闻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群众最受欢迎的。”黎松寿详细描述了阿炳说唱新闻的特点,“阿炳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的东西很多,他听到什么,就能记住并说到自己的新闻中来,而且以他独特的形式进行表现,因此非常吸引人。比如说哪边枪毙了个大流氓,哪边的千金小姐和车夫自由恋爱私奔了啊,这些老百姓都非常爱听,虽然有时候为了迎合观众,会出现迷信以及低俗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阿炳说唱新闻本身的价值。”


    黎松寿回忆,在的时候,阿炳站在了人民的一方,,中国军队轰炸日舰“出云号”的故事他也说过,他还建议老百姓不买日本货,,巧妙的是他还懂得用指桑骂槐、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方式,既让老百姓听得很过瘾,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据悉,阿炳说唱新闻一般用三块板开场,接着用胡琴拉两句,在说新闻的时候,以说唱为主、音乐为辅,一般四字一句,有套字,同时运用包括锡剧里面的“文书调”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所以很有特点。不过可惜的是,阿炳的这项绝技并没有像《二泉映月》那样被保留下来。

    他有绝佳的人缘

    据黎松寿介绍,因为阿炳看不见东西,所以他的耳朵特别灵敏,在街上听到别人的声音,他都能准确辨别出那个人是谁,并且很客气地和人家打招呼,而别人也因此很乐意跟他攀谈。

    有意思的是,有家香烟店老板,每次在阿炳经过的时候,都要很客气地把香烟送给他抽;在广福桥附近有家面摊,做的面和馄饨都很好,但是每天晚上,面摊老板都要留一碗面和一杯酒,别人就算出再高的价钱也不卖,他就是为了等到那熟悉的二胡琴声,然后招呼琴声的主人过来吃面和攀谈,即使再晚,面摊老板都会等……

    虽然阿炳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街头艺人,但是他以他的才艺和谦和获得许多老百姓的尊重。

    特定环境中的民间艺人

    过去,关于阿炳的认定有两种极端的意见:有人因为他创造了音乐经典而把他拔得很高,也有人因为他生命中的两个污点而把他全盘否定。

    “他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环境中的民间艺人”黎松寿如此回应。据黎老介绍,阿炳年轻时代生活失检,沉溺风月,终至祸及双目,这是事实,之后阿炳也追悔莫及,在上街说新闻的时候,他经常奉劝世人莫学此恶习,在黎老看来,一个人能够在众人面前拿自己的惨痛教训作为例子,这是难能可贵的。阿炳也是在那个环境中吸上鸦片,之后他上街卖艺,晚上经常要到一两点才回来,非常辛苦,这也导致了他不得不以鸦片来维持精力,和一些旧社会的老艺人一样,阿炳染上毒瘾也是与那个特定环境分不开的。

    不过阿炳的艺术成就绝对不会因此而打一丝折扣,因为融入了生活的苦难,他的二胡、琵琶和说唱新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黎松寿并不同意有些人对阿炳的神化,“在的时候,他站在人民的一边,这确实是爱国主义,但是他的爱国主义只是自发的、朴素的,他是在那个环境中艰难求生存的民间艺人,我们不能因为他创造出现实主义的、具有抗争精神的《二泉映月》,而把他的思想境界拔到不实际的高度。”

    关于如何认定阿炳是记者访问黎松寿的最后一个话题,也是他对此次所说内容的一个总结。这次访谈,黎松寿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阿炳,就在阿炳故居即将开放之际,黎老将自己封存已久的记忆,为世人如何正确看待阿炳和他的音乐,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启示。

    后记:就在记者赴南京采访后的第三天,黎松寿教授就从南京来到无锡,参加即将于“五一”期间举行的阿炳故居开放仪式,5月4日上午9:00,他将在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作主题为《阿炳音乐人生》的公益讲座。

内容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胡琦  (文中涉及的时间都是2007年)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