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十八天(一)

2020-10-06 23:48:48

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十八天(一)

心之物外,大音希声——西南民族音乐研究

2018年4月9日上午,应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组邀请,穆兰院长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405音乐厅,为项目组学员进行了历时两个多小时题为《心之物外,大音希声——西南民族音乐研究》的授课。

穆兰院长首先介绍了成都的地理环境,其认为正是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成都有着如此浓厚的艺术氛围,才使各民族艺术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国,作为历史文化背景悠久的成都,正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是积极的推进和发展。

其次,穆兰院长切入了主题,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概述、藏族弦子、新龙锅庄、彝族民歌艺术特色和羌族多声部民歌艺术特色五个方面系统且全面的讲述。其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域广阔,民族音乐风格特色各异,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通常被分为六大区域: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音乐文化区;北方草原音乐文化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音乐文化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音乐文化区;东北受影晌的狩猎音乐文化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音乐文化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区,共有30多个如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白族、佤族、纳西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文化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在弦子艺术方面,穆兰远长讲到弦子在藏语中被称为“谐”,这是一种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艺术,全名为“嘎谐”,有“圆圈舞”的意思,因有弦乐器伴奏而又被称为“弦子”。弦子歌舞盛行于整个藏区,因所属地区不同,名称叫法也不尽相同,众多的弦子歌舞中,尤其又以巴塘的弦子舞最为有名。弦子舞多数都是单列成对,男女分开,围成一圈。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向外散开。节奏细致悠扬,舞姿轻松洒脱,音乐柔和轻快。通常由一两人拉弦胡领头引唱,接着其他人依词而合,翩翩起舞,忽疾忽徐,回绕场周。弦子歌舞的唱词多为民间艺人自编自创,一般以六字句和八字句为主,内容生动,题材丰富,取材来源于藏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藏族弦子的重要特点之一来自其伴奏乐器——弦胡,又称牛角胡,藏语名为“比旺”。随后,学员们一起欣赏了以弦子音乐为创作动机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作品《桃花雨》。

新龙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素有“康巴肚脐”之称,是甘孜州唯一不与州外县接壤的“内陆县”。新龙位于雅砻江河谷,森林葱茂,河谷纵横,传说中这里是格萨尔王妃珠姆居住过的地方。2005年新龙县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锅庄之乡”的称谓,2008年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新龙锅庄从表现形式上可大致分为上瞻锅庄、中瞻锅庄和下瞻锅庄三种,内容多为赞颂神灵、赞颂人类、赞颂大自然的;表现劳动场景的,如:“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如:婚嫁仪式、迎宾待客等形式,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兼备。穆兰院长通过取材于新龙锅庄音乐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吉祥谣》,来使学员们了解新龙锅庄。

而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方面,穆兰院长以彝族无伴奏多声部作品《阿嫫妞妞》为例,为学员展开讲解。在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民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歌(彝族称“呀”,主要是人们在野外劳作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叙事歌曲(代表性作品有“阿元阿直”、“阿莫尼惹”)、童谣(代表作品有“尼此约甲”“甲甲此河坡”)和宗教歌曲(如毕摩、苏尼等演唱的歌曲。《阿嫫妞妞》最早起名为:《阿妞涅》,后改名为《阿嫫妞妞》,是采用彝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具有新民歌韵的彝族民歌风格合唱作品。这首歌曲表现的意境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看着自己美丽的妞妞(“妞妞”在彝语中是女儿的意思)长大成人,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成人的欣慰以及对女儿即将出嫁而依依不舍之情。

最后,穆兰院长讲到了羌族多声部民歌艺术特色,羌族人民能歌善舞,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多声部音乐的特色突出,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羌族舞蹈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而羌族的乐器羌笛、口弦,也是羌族最具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中,羌族多声部声乐作品《羌山妙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学员们也一起聆听了乐曲,感受了羌族音乐的魅力。

讲座尾声,穆兰院长讲道,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自然故乡,但是一定可以选择自己的精神故土。传承、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是我们大家的职责,。艺术是表达及沟通的辅助工具,艺术的功能便是认识和理解,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通过艺术表达,观察者能够直观地感受“他者”的文化,接触到异于“我者”现实环境的文化方式,获得更加多元的社会历史知识,读懂人生,理解人性,提高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音乐舞蹈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坚守民族民间音乐,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在音乐中寻找美,寻找快乐,感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是从事音乐教育者的收获与感悟,也是我们值得思考与探寻的问题。

项目组韩利老师向穆兰老师颁发专家聘书

穆兰,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合唱协会副会长,中国合唱协会理事。硕士生领衔导师,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荣获“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主要成绩被收录在《百年中国音乐家》中。先后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国家体育馆、中央电视台、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菲尼克斯等地进行文化展演。受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开幕式,受到党和人接见。被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授予“中华文化传播贡献奖”。

主持或主研国家艺术基金《藏羌彝多声部创作实训》、、。出版独著《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获得“中国合唱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三十余项。、总导演,,“中国.加拿大文化艺术交流年”大型晚会总导演,“民族风·两岸情”赴台艺术交流总导演,大型民族题材话剧《嘎达梅林》、《彝海结盟》、《尘埃落定》艺术总监、总导演等。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致力于“童眼看世界”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长期资助帮扶。先后赴美国、奥地利、俄罗斯等18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传承、保护、弘扬中国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更多信息,关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