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02:07:56
前言
M唱,香港中文大学内地生歌唱比赛,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13届。它由在校学生筹办,成为中大每年的歌唱盛事。在3月8日落下帷幕的一场音乐盛宴背后,选手和筹委又有怎样的笑与泪?我们专注台前,也深入幕后,一起去感受M唱带给他们的独特滋味。
吴 = 吴思怡
曹 = 曹家源,2017年M唱导演,2016年&2018年选手
蔡 = 蔡 鑫,2018年M唱导演
李 = 李嘉雯,2018年M唱冠军
胡 = 胡昉昕,2018年M唱选手
王 = 王嘉禾,2018年M唱组合TBD成员
台上发光的人
吴 |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够接受围炉的采访,能看到各位从初赛到决赛都非常投入,那么音乐对你们而言究竟是什么呢?
李 | 音乐很早就出现在我生活里了,我很小就开始学民族唱腔直到6年级。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无论是在跑步还是干什么,一旦我开始思考歌曲的歌词和构造的时候,就会被深深吸进那个漩涡里。比如很多音乐人会把原曲改编成小清新的吉他弹唱,我特别喜欢音乐在曲风和形式上转变的那种魅力,无论怎么样唱,它都能特别好听。在大学加入的阿卡贝拉团(无伴奏合唱团)里,也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烈魔力,不同声部融合后的和谐感觉,让我觉得音乐真的特别神奇!
胡 | 那我讲讲我跟音乐的故事吧。虽然我不是出身于音乐世家,但在我妈的坚持下三岁就开始学小提琴,她也特别喜欢带我去唱K,算是很早就认识音乐了。后来音乐更多地以MP3的形式陪伴我。渐渐的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段时间睡觉都是戴着耳机的。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唱两句,高中上晚自习我还会不正经地哼几句广场舞BGM(笑)。我觉得有音乐陪伴就很快乐,谁还在意它是什么曲风。
王 | 对我来说,音乐是一个精神支柱吧!我是一个音质狂魔,特别喜欢耳机,每次戴上耳机的时候,就感觉像有一层挡板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了。虽然总有回到现实的时候,但是沉浸在音乐世界的那段时间,也足够让我补充能量了。并且我无处安放的情感和奇思妙想也能在音乐的音调、节奏变换下找到栖息之地。
曹 | 其实音乐已经陪伴我很久了,它也塑造着我。原来我是个安静的人,因为学过小提琴、钢琴,在中学的文娱表演上能有不少表现自己的机会,就在音乐声中逐渐开朗起来。后来还玩过乐队,更加觉得音乐是个很让人享受的东西。其次,音乐对我也有消遣放松的作用,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去琴房练琴,和朋友去蒙民伟8楼唱两嗓子,都能让我身心舒畅起来。
决赛舞台上的曹家源与帮唱嘉宾张幸琳
吴 | 其实音乐对于每个人都有奇妙的缘分吧!说到M唱,比赛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体验吗?
曹 | 我觉得一群特别喜欢唱歌的人进行强强厮杀特别好玩。在16年的M唱我们进行决赛第二轮的抽签,我就刚好抽到跟我迎新营的搭档黄子晏1V1,非常惊险刺激。其实我俩都是特别喜欢唱歌的人,经常一起练歌,而且我觉得她的实力在我之上。最后我就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唱完了那首歌。输给16年的M唱亚军,不亏不亏。
胡 | 在初赛的的时候,我就对TBD印象特别深刻。虽然不知道怎么去评判阿卡贝拉团的表演,但我自己对阿卡贝拉这种音乐形式还是挺感兴趣的。后来跟他们进行交流,还去试了一下他们的男低音部分,感觉真的都很棒。这种跟一个团队一起练习的经历是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很新鲜也很刺激。
李 | 我在决赛的帮唱环节中找了高中同学周卓瑞。我俩是互帮互助吧,我帮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唱,他帮我在中大唱。在准备M唱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讨论歌曲的呈现方式。周卓瑞是个想法很多的人,但是商量的时候他会比较尊重我的意见,给出很多方案。并且他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确实让我在舞台上放得更开,能更好呈现出精彩的表演。然后我在比赛之前特别紧张,他就唱一些欢快活跃、带动气氛的歌来帮我缓解压力。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我都感受到了与同伴的默契,非常感谢他。
李嘉雯和帮唱嘉宾周卓瑞燃爆全场
吴 | 除了这些新鲜有趣的经历,参加M唱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王 | 阿卡团没有伴奏来带节奏和烘托声音,要自己找调子。其次是因为音域受限,不得不放弃一些喜欢的歌。然后一个团队来参赛,需要进行多次排练才能将一首歌表达到位,所以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而找到契合5个成员的时间就比较困难。并且决赛有三首歌的量,对于我们团来说在旋律记忆和配合上都是不小的挑战。
李 | 我主要想说我决赛遇到的困难。我花了很多心思来准备这场比赛,所以决赛前压力挺大的。甚至茶不思饭不想,连上课都在想我这首歌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也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想把这三首歌认真唱好。然后决赛表演的裙子码不对,很容易掉,还得麻烦后台工作人员帮我固定。还有就是决赛演唱曲目挺难的也挺多的,对嗓子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比如《Falling》那首开场的音,我练了很久很久但最后还是有些生硬。甚至第三首歌唱到后面有些放飞自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可以再改进的地方。
吴 | 那么在正式比赛之前,彩排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曹 | 总的来说是一个状态的模拟吧。对选手来讲,台上与台下唱歌的受到的压力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选手站在台上面对这么多观众还是会紧张的。试一试的话可以更快适应这个氛围,有利于正式比赛时更快进入状态。其次是了解音响设备的发音效果,适时调整自己的话筒距离和音量吧。如果没有试音环节,对现场和话筒不熟悉的话,会对选手表演大打折扣的。
胡 | 我觉得试的时间还是短了些,大概主要体现在了解音响设备吧。在了解音响发声效果之后,我自己会做出调整,比如要不要立麦什么的。并且我还会思考在当下设备条件下,如何把我想要展现的声音从喉咙发出来。但其实感觉试音跟现场唱还是两种感觉。我以为比赛时我会紧张,但其实还好,最后稳稳当当地唱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胡昉昕决赛彩排
吴 | 各位选手在决赛展现的唱功和台风都太棒了!有没有舞台表演秘诀可以分享呢?
曹 | 这是一个现场表演,衣着是很重要的。穿着应该和你表演的歌曲相配合,让你整个人不至于邋遢或者用力过猛。台风的话,要与观众有一个交流,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的变化来展现。要把你想传达的信息更好的传达出来,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站着一动不动的话,观众是会出戏的。最后我想说,其实说话与唱歌的发声部位以及发声方法都是有一定区别的。唱歌不仅仅用嗓子,还要所谓气沉丹田。
李 | 首先要从选歌抓起。我选歌主要来源于选秀节目,一方面那些歌具有挑战性,比较适合比赛,另一方面,虽然我还蛮想多去尝试情歌,但好多人都说我长着一张不能唱苦情歌的脸。其次选手要自己设计一下歌曲展现形式。决赛第一首说唱与燃歌结合,我觉得这会非常新颖和吸引观众,能展现我们的嗓音和表演默契。最后我想说,唱歌要特别投入,并且要带入真正的感情。决赛那首《ONE MOMENT IN TIME》是我想重新诠释的一首歌,看着台下温暖的微笑我非常满足,我也非常感谢能有这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展现自己,所以心怀感恩地呈现这首歌。
胡 | 对我来说,音乐信息的传达,要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只依靠声音很难把观众带入到你的音乐氛围中来。并且在台上我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定不要闭眼之类的。台上的好表现也离不开台下的准备,而且准备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声音跟伴奏的配合,不和伴奏整个表演是会乱套的。除了准备充分,多听多练之外,在现场出BUG也要及时调整。比如初赛其实有一段我唱快了,但我还是注意到伴奏,唱慢一点,等待与伴奏配合。
王 | 因为我们是一个阿卡团,我就说说团队经验吧。团队成员不像其他乐队是交替发声,我们每个人都是隐于整体音乐背后的发声源。首先要对自己的节奏、音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自己的声音要服从于整个音乐本身。其次是为达到一个好的和声效果,我们比较注重团队内部的眼神交流。然后是跟观众的交流,动作和眼神交流要配合整个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当时演唱《情非得已》这首歌的时候,我们有集体比心的一个动作,也算是表演的一个闪光点吧。
TBD在决赛舞台上
幕后策划的事
吴 |导演心目中理想的赛制应该是怎样的呢?
蔡 | 首先是要对选手公平吧,毕竟竞技是一场比赛的核心,然后是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口味需求,让选手选歌余地大一些,丰富决赛环节。最后是要让观众更多的参与进来,例如现场的复活赛制,这样能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效果,也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和看点。
曹 | 在筹委能力范围内,既能更好展现选手能力也能让观众看过瘾的模式吧。这样赛制下的现场效果其实是充满偶然性,有许多可能的。让整个比赛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刺激性,才能让观众过瘾。选手也认为这种有趣的赛制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也会更加释放。所以决赛设置三轮,能激发选手的不同可能。增加丰富比赛环节,不仅选手尽兴,也让让观众感受到选手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
吴 | 我们确实也很享受这场音乐盛宴,那么设计赛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蔡 | 其实导演对整个比赛的整体到细节都要有自己的设想和把控。我一开始想在前期宣传和决赛中穿插一条完整的剧情线,增加一些戏剧化的舞台效果和悬念,以此来带动整个比赛进程。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想法在从提出到实现的过程中其实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不仅要突破很多客观条件限制,还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再加上团队的时间跟资金都有些跟不上。所以综合考量之下,还是把重心放在了完善流程和视听效果上。
吴 | 除了设计赛制,有没有在现场出现过令你们紧张的事情呢?
曹 | 遇到过!那是一个非常可怕的BUG。因为上届庄名是Silence,所以我们就选择请香港街头的歌手来进行决赛表演。其中的一组乌克兰嘉宾没有香港本地手机号码,没有Wi-Fi就没办法进行快捷联系,决赛当天险些没出现。两个天使在上场前的15分钟的出现,那游魂一般的等待过程才得以终结。
蔡 | 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BUG。比如说订场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因为逸夫大讲堂不允许举办歌唱比赛,所以初赛地点定在了UCC的课室,但课室自带的音响和灯光效果有限,于是我们就去租借了一个Band的音响,而这个音响效果也不太好,虽然尽力调试,却还是影响了一些选手的发挥。再比如决赛时,缓冲布置舞台时间的短视频播放完之后,却发现选手比赛要用的键盘还在化妆间,我就火速冲上去把键盘抱了下来,感觉惊心动魄,也对选手非常抱歉。
吴 | 与M唱最初几届相比,我们看到近年热度其实有所下降,会有哪些原因呢?
曹 | 首先一个事物它刚出来的时候新鲜感比较强,所以热度也比较高。其次我认为其中会有连锁效应,可能前面庄与庄联系得比较紧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M唱整体发展少了延续性的代表元素。另外,在新生营的宣传做得有些弱,导致来上庄的人较少。一旦竞争的人数少了,那么最后庄员的能力就很难保证。所以宣传做得好一些,比赛质量也会好一些。要让它影响力大一些,很大程度需要思考如何怎么把这个活动包装起来,去吸引更多的人。
蔡 | 除了以上的原因,我也在思考这个类似选秀的形式是否已经过时。少了一些新的元素的融入的话,一个模式重复的比赛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比赛的悬念和转折也会更弱,观众就很容易流失。其次就是宣传上有些不到位吧,要吸引观众来看比赛,宣传方式和内容也要更加新颖才行。
M唱现场灯光效果
吴 | 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背后的团队做了哪些突破性的改进呢?
蔡 | 我们在本届决赛的舞台的灯光布置上下了苦功夫。我一开始不太满意灯光效果,就加了高架跟竖灯。在构思灯光布置的过程中,灯光公司有给我一些建议。我们想做到音乐与灯光的良好配合,就提前记下选手想要的效果,让干事在操作室展现出来。其次我们在最后的宣传上放了大招。公关组有请一些明星做加油视频,他们从社交媒体和公司网页上寻找联系方式,绞尽脑汁去邀请明星进行宣传。这样与之前花大价钱请明星表演相比,既节约了经费,也能达到宣传目的。决赛开场时,也播放了由本庄原创的主题曲,主要是想留下在场每个人对音乐的最初感动吧。
曹 | 当时我可能更多地着力在赛制上吸引观众。初赛后增加了复活投票环节,为保证结果公平,投票资格有一定限制,要求观众至少要观看一场初赛。这样就能提前为决赛观众打下基础。其次就是决赛帮帮唱环节,这个赛法不仅能看到和声、配合和交流的多种表演,也给初赛失误的选手一个表演机会。最后,因为有两名选手表演,也能带来更多观众,这样大家都很开心嘛。
后记
一个好的歌唱比赛,能在互动中把音乐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形成一个音乐磁场。音乐无畏,热爱音乐的人不会惧怕音乐。在这样的音乐盛宴上,能让选手去传达想传达的信息,表达对观众的尊重;也用音乐将大家聚在一起,展现在场每个人对音乐的赤诚。无论你是在台上还是在幕后,抑或坐在台下观看表演,享受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乐趣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相关文章链接:
对话周卓瑞:玩嘻哈就要Show Reality | 围炉 · CUHK
文 | 吴思怡
图 | M唱
编辑 | 鲁安琦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